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河北省唐山市路北区2018-2019学年七年级下学期历史期中...

更新时间:2019-06-11 浏览次数:416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 1. 公元589年,隋朝灭掉最后一个政权,统一南北,这个被灭亡的政权是(   )
    A . B . C . D .
  • 2. 下图为《雁塔题名》拓片图(部分),雁塔题名是科考及第后新科进士的最高荣耀。下列关于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创建于唐朝 B . 是中国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 C .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 D . 在中田维持了约1300年
  • 3. 《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小明却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小明得出该结论的主要依据是武则天(   )
    A . 改国号为周 B . 在位期间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C . 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D . 发展农业生产,推动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
  • 4.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县城)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腊粟米白,公私仓廪(仓库)俱丰实。”诗歌主要描述了开元盛世时期(   )
    A . 政治清明 B . 科举兴盛 C . 民族交融 D . 经济繁荣
  • 5. 下图是我田古代发明的一种工具,“形似纺车,四周缚以竹筒,依靠水力旋转,转动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昼夜不息,并能把低水引用到高地灌溉”。它的主要用途是(   )

    A . 交通运输 B . 纸张印刷 C . 农业生产 D . 陶器制作
  • 6. 下列唐朝艺术家与其艺术风格的对应中,不正确的是(   )
    A . 颜真卿—端正劲美,雄浑敦厚 B . 柳公权—方折峻丽,笔力劲健 C . 阎立本—擅长山水画、花鸟画 D . 吴道子—落笔雄劲,风格奔放
  • 7. “唐朝时期的一些妇女受过文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上述内容最能说明唐朝的(   )
    A . 对外关系 B . 社会风气 C . 艺术水平 D . 民族交往
  • 8. “初期约一、二百人,仅一、二艘船,到中、后期规模庞大,一般约五百余人,四艘船,最多是838年第十八次,竞达651人,使团成员包括大使、副使及判官、录事等官员,还有文书、医生、翻译、画师、乐师等各类随员和工匠水手。”材料中表述了遣唐使团的(   )
    A . 背景 B . 规模 C . 目的 D . 作用
  • 9. 天宝之乱,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这次叛乱迫使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这次叛乱的发动者有(   )

    ①安禄山   ②黄巢   ③史思明   ④朱温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 10. 从下表可获得的结论是(   )

    政权名称

    存亡时间

    开国国君

    国君身份

    后粱

    907-923年

    朱温

    宣武节度使

    后唐

    923-936年

    李存勖

    河东节度使

    后晋

    936-947年

    石敬瑭

    河东节度使

    后汉

    947-950年

    刘知远

    河东节度使

    后周

    951-960年

    郭威

    邺都留守

    ①五个政权先后出现

    ②五个政权的开嗣国君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

    ③这些政权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④这一时期政局相对稳定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②③
  • 11. 如果想了解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下列哪一词组不能入选(   )
    A . 削弱相权 B . 三年一易 C . 设置通判 D . 重用武将
  • 12. 据统计,两宋时期有11万多迸士及第,在《宋代登科总录》中就有4万余人的档案资料,这充分显示了宋代对科举制度的重视,这种重视所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分散了知州的权力并对其能够监督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和人才辈出的局面

    ④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3. 根据“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上京临潢府”这些信息,你会联想到下列哪一个少数民族(   )
    A . 犬戎 B . 匈奴 C . 契丹 D . 党项
  • 14. 有关澶渊之盟的评价一直存在着争议,下列关于澶渊之盟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 北宋兵败求和 B . 北宋屈辱议和 C . 使宋辽之间维持了长时间的和平 D . 有利于宋辽人民之间经济文化交流
  • 15. 南宋王朝妥协投降,在1141年与金达成和议,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宋金和议中,南宋统治者接受的条件不包括(   )
    A . 对金称臣 B . 交纳岁币 C . 割让土地 D . 金迁都燕京
  • 16.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城中店铺不断增加,街道两旁商店、客栈、货摊林立。营业时间不受限制,有“昼市”“夜市”,许多交易可用“交子“,“动印千万”。以上情形最早可能出现在(   )
    A . 隋朝洛阳 B . 唐朝长安 C . 北宋东京 D . 元朝大都
  • 17. “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建立蒙古团是在(   )
    A . 1206年 B . 1271年 C . 1279年 D . 1276年
  • 18. 12世纪初,宋、金两国结成海上之盟,协助金攻辽中京。金在与北宋联兵攻辽的过程中,看到了北宋的腐败和无能,于是在灭辽后发动了对宋的战争。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个多世纪后历史又上演了相似的一幕。这一幕是(   )
    A . 金攻打南宋 B . 蒙古灭西夏 C . 蒙古攻打南宋 D . 元灭西夏
  • 19. 下列对元朝统一全国的意义的叙述,其中不正确的是(   )
    A . 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开创了统一新局面 B . 结束了长期以来的战乱,促使社会走向安定 C .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D . 开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首次大一统的局面
二、隋朝的兴亡(21分)
  • 20. 隋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南北朝,下起唐朝的重要朝代,虽然在我国历史上存在的时间较短,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隋朝经济繁荣的表现

    时间

    隋初(589年)

    隋盛时(606年)

    结论

    人口

    3000多万人

    4600多万人

    垦田

    1900多万顷

    55 00多万顷

    粮仓

    长安太仑

    洛阳含嘉仓,兴洛仓等250个

    材料二:

    隋朝时,并没有像今天这样现代化的开凿工具,可是古人怎么就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开通全长2000多千米的大运河呢?原来,我们的祖先充分利用了他们的聪明才智,大运河的绝大多数河段都是在已有的天然河道和古运河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加以疏浚,改建和扩展的,新开凿的河段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材料三:

    当东都洛阳还是一个硕大无比的工地的时候,杨广又征发河南,淮北各地百姓一百万人赶赴规划中的运河沿线。……被征发的民工有超过一半死在了运河工地上。

    1. (1) 对比材料一表格中隋初与隋盛的情况,分别从人口、垦田、粮仓等方面概括你所获得的结论。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朝经济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一、二,概括隋朝大运河能够开通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
    3. (3) 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结合所学回答,隋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4. (4) 隋朝的兴亡,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三、宋朝的经济。
  • 21. 材料一:

    中国古代粮食平均亩产量(市亩)

    朝代

    产量(市斤)

    两汉

    140

    154

    185 

    材料二:

    到了宋代,瓷嚣逐渐成为中国对外输出的大宗货物,宋人记载“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货多瓷器,大小相套,无小隙也。”“特别是广州、明州、杭州等地设立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大批瓷器从这些港口启运,源源不断地销往亚洲。非洲各地,其中尤以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居多,销往埃及和伊朗的数量也很可观。

    ——据万明《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材料三:

    中国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代中叶到五代十国,北宋来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民众多次大规模地向南迁徙,既给南方带来一定的人口压力,也为南方社会经济的开发与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告完成。

    ——摘自义务教育阶段历史教科书

    1.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表中宋代粮食产量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2. (2) 根据材科二,指出瓷器在宋代对外贸易中的地位。并结合所学知识来说明当时中国制瓷业的发展情况。据材科二和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对外贸历繁荣的原因。
    3. (3) 根据材科三,指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经历了几个阶段?据材料指出其南侈的原因。
四、唐朝的强盛。
  • 22. 唐朝,是世界上公认的最强盛的时代之一。以至于今天,仍有很多人,追忆着唐朝,追忆着那盛世的欢歌,追忆着那开放的胸襟,追忆着那诗歌中的豪迈……

    【治世篇】

    材料一:唐太宗常说“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学识为本。”唐太宗问魏征:“何谓明君?”魏征:“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太宗以为然,并说:“主欲知过,比籍忠臣。”

    【交往篇】

    时间

    史    实

    640年

    他遣大相禄东赞至长安,献金五千两,珍玩敏百,向唐朝请婚

    641年

    他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予婿之礼

    644年

    他派禄东赞入长安上奉表文,中言自己是唐太宗的子婿,并献用黄金铸成的“企鹅”一只,作为吐蕃对唐友好的表示

    650年

    他去世后,……,在他的汉族妻子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

    材料三:,

    【文化篇】

    材料四:贞现、开元之治,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这使得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达到空前高度,唐人的生活方式发生变化,许多诗人开始了漫游生活,眼界大开,为诗歌提供了新的素材。

    1. (1) 材料一体现了唐太宗的什么执政理念?请举两例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2. (2) 材料二大事年记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他在本民族发展史上的最大功绩。材料中的“汉族妻子”指何人?并分析她入吐蕃后产生了怎样的历史作用?
    3. (3) 材料三中图一、图二的事件有什么共同意义?
    4. (4) 根据材料四,指出唐诗繁荣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唐朝有一位诗人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有何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