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北省恩施市巴东县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历史3月...

更新时间:2019-05-10 浏览次数:268 类型:月考试卷
一、<b>单选题(共24分,每小题2分)</b>
  • 1. 战后,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是(      )

    ①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和扶持

    ②大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

    ③美国军事订货的刺激

    ④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⑤推行非军事化政策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③④⑤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⑤
  • 2. 《世界巨人百传》丛书即将出版时,有人曾评价道:“每一位伟大人物,都蕴藏着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如果你想了解近代文学家的故事,可以选(    )
    A . 《牛顿传》《达尔文传》 B . 《莎士比亚传》《巴尔扎克传》 C . 《华盛顿传》《拿破仑传》 D . 《欧几里得传》《爱因斯坦传》
  • 3. 赫鲁晓夫改革和匈牙利改革的相同之处是(    )

    ①都对斯大林模式进行改革

    ②改革都有反对个人崇拜、发展社会主义法治内容

    ③都对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④都突破了斯大林模式,完善了市场经济体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4. 下图所反映是2017年3月25日27个成员国首脑齐聚德国首都柏林,举行庆祝该组织成立50周年纪念日,并通过《柏林宣言》,请问这个组织是(    )

    A . 欧洲联盟 B .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 . 华沙条约组织 D . 联合国
  • 5. 明治维新中最有远见的改革措施是(    )
    A .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B . 大力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C . 允许土地买卖,承认土地私有 D . 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建设人才
  • 6. 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    )

    A . 整顿银行,恢复银行信用 B . 新建许多公共工程以减少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 C . 让农民缩减大片耕地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补偿 D . 国家对工业的调整,颁布《全国工业复兴法》
  • 7.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下列战役,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是(    )
    A . 凡尔登战役 B . 莫斯科保卫战 C . 诺曼底战役 D .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8. (2018·自贡) 俄国十月革命在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地位(    )
    A .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B . 标志着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形成 C . 是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D . 是人类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 9. 《大国崛起》解说词中有这么一段“1935年,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兰应邀访问苏联……罗曼·罗兰还根据他在苏联的见闻撰写了《莫斯科日记》。在日记中,他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罗曼·罗兰认为苏联“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有何具体表现?(    )

    ①苏联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二位

    ②片面发展重工业

    ③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④完全使用指令性计划来发展经济

    A . 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0. 阿诺德·J·汤因比曾经说过:“1931年这一年因一显著特征而不同于‘战后’几年,也不同于‘战前’几年。1931年,世界各地所有的人都在认真思考并坦率地议论着西方的社会制度也许会失败和不再起作用的可能性。”可见“显著特征”指的(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西方国家带来的灾难 B . 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 C .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大危机 D . 德意日走上法西斯的道路
  • 11. 下图所示内容为某次战争前的情报。情报中的“此举”是为了(    )

    A .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B . 摧毁美军太平洋舰队 C .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 D . 彻底消灭法西斯主义
  • 12. 2017年6月初,美国总统特朗普为发展经济,宣布退出保护全球气候的《巴黎协定》。吴国盛在《科学的历程》中写道:“……在科学成功的背后,我们必须看到一个潜在的危险在显露出来:人类通过大规模地开发大自然,虽然掌握了更高的能量,有了支配自然界的能力,但却动摇了人类生存的根基”,他的主要观点认为科技革命影响了(    )
    A . 人类社会的生态环境 B . 世界经济的发展 C . 国家之间的关系 D . 人类生活的方便舒适
二、<b>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13、14小题各9分;第15小题8分,共26分)</b>
  • 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战时,要保持团结并不难,因为有一个打败共同敌人的目标,这一点谁都清楚。艰难的工作在战后,那时,各种不同的利害关系往往会使同盟分裂。”

    ——斯大林语(1945年2月于雅尔塔)

    材料二:

    1. (1) 材料一中的“共同敌人”、“同盟”分别指的什么?
    2. (2) 材料二图片反映什么事件?主要是针对哪一个国家?
    3. (3) 战后的历史验证了斯大林的话。破裂之后美苏之间维持了一种什么样的状态?这种状态军事上的表现是什么?
    4. (4) 这种状态到什么时候结束?结束之后的世界政治格局又朝着什么方向发展?我们如何推动世界政治格局朝这个方向发展?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30年代的美国,50年代、80年代苏联都抓住历史机遇,分别进行“改革调整”,并取得不同的结果。

    材料二:1871年12月,10岁的田中一郎与父母到横滨港欢送日本使节出访欧美。

    材料三:1870年前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运用于生产领域,形成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

    1. (1) 结合有关史实,谈谈材料一这些“改革调整”各指什么?
    2. (2) 历史上的这些改革,有哪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3. (3) 材料三的场景与什么事件有关?该事件将会给田中一郎的生活方式带来什么变化?
    4. (4) 写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位科学家。新交通工具所使用的动力机是什么?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步骤一:解读历史示意图

    步骤二:图说历史

    1. (1) 步骤一图示一中的同盟国以哪个国家为核心?这两大集团的形成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
    2. (2) 请写出二战规模进一步扩大的事件和二战的重要转折点。
    3. (3) 请写出步骤二图一国家加入作战的集团。它的加入有何重要作用。
    4. (4) 请列举步骤二除图二所反映的内容外,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国家团结起来,共同打击法西斯的史实一例。
    5. (5) 步骤三:对比反思】通过步骤一和步骤二的对比学习,你能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