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期中检测试卷三

更新时间:2019-05-15 浏览次数:211 类型:期中考试
一、<b>选择题(共24小题,满分48分,每小题2分)</b>
  • 1. “世人结交须黄金,黄金不多交不深。纵令然诺暂相许,终是悠悠行路心”。这首唐诗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 . 人际关系的庸俗 B . 社会风气的败坏 C . 商品经济的发达 D . 价值观念的更新
  • 2. 唐代在两京及州县以上地方置“市”,设“市令”、“丞”,到宋代发展为在京城及地方路府州县镇市置“税务”来管理市场。这些变化说明宋代政府(    )
    A . 不再直接监管市场交易 B . 扩大税收以解决财政困难 C . 摒弃传统重农抑商政策 D . 通过征税来直接监管市场
  • 3.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苏州税监向商人和机户加征商税和织机税,导致“吴中之转贩日稀,机户之机张日减”,继而发生了织工暴动,殴杀税务官,捣毁税监署。此次织工暴动反映的时代背景是,当时苏州(    )
    A . 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 . 自由手工业者日益增多 C . 地方政府腐败无能 D . 机户对织工的剥削严重
  • 4. 下列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有官营、民营、工场手工业三种基本形态

    ②官营手工业对商品经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③明清时期私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④从唐代起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A . ①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5. 下表为不同史料关于古代“城”的产生的历史记述。据此可知(    )

    “城郭沟池以为固。”

    《礼记·礼运》

    “民保于城,城保于德。”

    《左传·襄公七年》

    “城为保民为之也。”

    《谷梁传·隐公七年》

    “城者,所以自守也。”

    《墨子·七患》

    A . 最初的“城”具有军事防御性质 B . 商业发展是“城”产生的主要原因 C . 城市承担经济和文化中心的职能 D . 城市规划体现了以人为本设计理念
  • 6. 中国传统的农耕技术中使用的工具基本定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
    A . 铁农具——春秋时期 B . 耧车——战国时期 C . 筒车——西汉 D . 曲辕犁——唐朝
  • 7. 有学者认为,在英国殖民扩张的过程中,英语也许是过去三百年中最重要的一项出口。但在近代英语中同时也汇集了大量来自加勒比地区、印度以及非洲的词汇。这主要说明(    )
    A . 英国文化殖民成效显著 B . 世界文化交流具有互补性 C . 英国语言具有先天优势 D . 自由主义推动了社会进步
  • 8. 下面材料说明(    )

    时间

    人物

    观点或措施

    1651年

    克伦威尔

    颁布保护英国本土航海垄断贸易的《航海条例》

    1776年

    亚当·斯密

    主张政府不随便干预经济活动,每个人可以自由进行经济活动

    1936年

    凯恩斯

    强调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

    A . 自由放任是经济发展的前提 B . 国家干预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C . 货币政策促使经济不断发展 D . 经济发展促使经济理论创新
  • 9. 在19世纪中后期,奥斯曼土耳其、俄罗斯、中国和日本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为此,各国都进行了以西方为样板的近代化改革。这说明(    )
    A . 工业文明向落后区域扩展 B . 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 C . 西方国家的中心地位巩固 D . 经济全球化取得积极成果
  • 10. 19世纪70年代初,法国平均每家企业雇佣工人还不到3人,110个工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多家,而雇佣一二人的小企业多达数十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70%以上。这种现象(    )
    A . 推动法国城市化水平提高 B . 不利于新技术的推广使用 C . 说明法国工业革命未完成 D . 促进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 11. 18世纪后英国议会出台一系列法律,规定产权所有者有出租、抵押、出卖等权利,公用土地的产权可以分给个人,也可转换用途,如住房或厂房,允许建立法定的公共机关,用于建设、运行和维护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这些法律规定(    )
    A . 反映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B . 显示了议会的立法地位 C . 扫除了工业经济发展的障碍 D . 促进了立宪政制的完善
  • 12. 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了一种一次能纺出多根纱线的纺纱机,他把这种纺纱机命名为(    )
    A . “珍妮机” B . 水力纺纱机 C . 水力织布机 D . 蒸汽机车
  • 13. 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是在(    )
    A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B . 国民政府统治前10年(1927—1936) C . 抗日战争时期 D . 解放战争时期
  • 14. 福州船政局创办经费47万两,初由清政府拨款,自1866年11月起经费常年由福建省提供。19世纪70年代初,由于经费困难,船政局一度拟制造商船供商人雇领租用,但被禁租。这反映出(    )
    A . 专制政体不利于近代企业自主发展 B . 经费不足是中国近代化的最大障碍 C . 清政府的阻挠导致洋务运动的失败 D . 朝廷没有摆脱重农抑商的陈腐观念
  • 15. 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这些措施旨在(    )
    A . 实现关税主权的独立 B . 加速官僚资本的膨胀 C . 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D . 刺激中外贸易的发展
  • 16. 近代著名“状元实业家”张謇一生创办了大生纱厂等20多个企业、复旦公学等370多所学校,还修建了原料基地、港口、电厂、公路、船运公司、博物馆、剧场种种设施,其家乡南通也因此成为与西方建筑理念相结合的花园城市,被誉为“中国近代第一城”。张謇的这些做法(    )
    A . 属于恶劣投资环境之中的无奈举措 B . 诠释了企业家实业救国的宏伟理念 C . 显示了民族资本家造福桑梓的情怀 D . 是近代中国人建立垄断集团的尝试
  • 17. 阅读1878年轮船商局经营状况表,据此可知(    )

    1873年

    得利六万七千余两

    1874年

    得利十三万五千余两

    1875年

    得利十五万一千余两

    1876年

    得利三十四万九千余两(因与肖古分司竞争,半年少得十万两)

    1877年

    得利回十一万先两(与两右分可竟,少得利十万两)

    1878年

    得利七十六万六千余两(因与美商太古分议和,故有所增长)

    A . 洋务运动兴起解决了政府财政危机 B . 西方列强大量减少了对华资本输出 C . 洋务企业起到了分洋商之利的作用 D . 洋务企业向洋商大肆出卖国家利益
  • 18. 据历年海关报告统计,中国的主要出口物中,茶叶由1871年至1873年的722159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1055064公担:……棉花由1871年至1873年的8486公担发展到1891年至1893年的290417公担,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是(    )
    A .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 B . 《马关条约》加剧了列强的经济侵略 C . 中国传统棉纺织业的衰败 D . 中国被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 19. 下列对1956年中国社会重大变化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B .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发生根本变化 C .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 . 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
  • 20. 1992年邓小平先后视察了武昌、深圳、珠海等地,在视察途中主要阐述了(    )
    A . “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B . “科教兴国”战略 C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D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 21. 刘少奇曾经气愤地说:“……人相食……是要上书的。”他的这段话可能出现在下列哪个时期(    )
    A . “文化大革命”期间 B . 新时期 C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 . 过渡时期
  • 22. 安徽风阳县自1956年以来的二十二年间没给国家献一点粮食,国家先后补贴拨济千克粮食。但1979年风阳个县粮食产量比1978年增长19%,卖给国家粮食4450万千克。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B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展 C .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行 D . 全方位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 23. 有资料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四川的森林覆盖率是20%,6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只剩下9%,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人口急剧增长 B . 盲目垦荒及商业性的采伐 C . 长江流域洪灾频繁 D . “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
  • 24. 1953年至1957年,新中国仿照苏联工业化模式实施的第一个为期五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国民经济面貌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材料说明(    )
    A . 一五计划标志着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起步 B . 国家实施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导致农轻重比例不协调 C . 借鉴苏联经验,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D . 一五计划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二、<b>非选择题(共3小题,满分52分)</b>
  • 2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处于欧洲上升时期的人们,对黄金和财富的渴望近乎到了癫狂……仅1545—1560年间,西班牙每年从新大陆就运回黄金5500公斤,白银246000公斤……在这次世界范围内的财富大迁移的过程中,西班牙和葡萄牙成为了无可争辩的运输队,新崛起的荷兰、英国成为这次财富大迁移的最终受益者。

    ——《从海洋开始人生的冒险家们》

    材料二:瓦特机发明前,英国工业生产动力主要是水力……这样的动力缺陷是明显的。英国工业革命……在人类历史上首次创造了烟囱多于教堂尖顶的图景,蒸汽机车和轮船大量出现,英国资产阶级在世界各地收购原材料推销工业品。

    ——《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有人在描述20世纪初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情况时指出,伦敦的居民可以在1911年的某天,一边喝下午茶,一边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想订购多少悉听尊便,并放心地等着这些东西运到自家门口;同时如果他愿意,他可以利用廉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立即动身去任何国家,在任何地方都能找到舒适的旅馆……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财富大迁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蒸汽机产生的影响?
    3. (3) 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因素有哪些?
  • 26. 经过百年的求索与奋斗,中国逐渐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促使工业经济短暂发展的政策因素有哪些?
    2. (2)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担负起工业化建设的历史重任。为此,采取的发展战略是什么?请指出工业化的积极影响。
    3. (3) 1984年,为了更好地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改革开放进一步提速。为此,我国政府采取了哪些重大举措?
    4.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济体制经历了由“模仿的”社会主义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转变。这一转变的含义是什么?从这一转变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 27.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在实践探索中不断发展。
    1. (1) 1956—1976年,我国经济建设出现了哪些重大失误?
    2. (2) 这一时期,为纠正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党中央采取了哪些措施?分别起到了什么作用?
    3. (3)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经济发展做出了什么重要决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推行怎样的经济政策?
    4. (4) 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实行“又好又快”发展,反映了我国坚持怎样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