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人教版 /必修2 经济史 /第七单元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七单元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单元测试(二)

更新时间:2019-04-28 浏览次数:238 类型:单元试卷
一、<b>选择题</b><b ></b>
  • 1. 斯大林时期的经济体制的本质特征是(    )
    A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B . 权力高度集中,缺乏群众监督 C . 忽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律建设 D . 肯定价值规律和商品市场关系
  • 2. 1934年2月,苏联通过二五计划决议,规定对生产资料的工业部门的投资比一五计划增加1.5倍,而对生产消费品的工业部门的投资则增加3.6倍。对农业的投资增加50%,产值要求增加1倍。这表明苏联(    )
    A . 改变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 B . 力图调整国民经济结构 C . 注重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 D . 积极推动工业化的实现
  • 3. 苏联从20世纪30年代初实行义务交售(主要为谷物、畜产品、土豆等)之后,义务交售价格除了在1935年提高了18%,以后十六七年也没有变动。这种做法(    )
    A .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B . 体现了经济的高度稳定 C . 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D . 基本承认了市场的作用
  • 4. 1918年3月,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列宁提出了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对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严格的计算和监督,建立合作社等具体设想,作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大生产的中间环节。这说明以列宁为首的苏俄领导人(    )
    A . 主张全面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设想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 C . 已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D . 决定建立计划经济体制
  • 5. 下图为苏联二五计划(1933—1937)国民经济目标增长率与实际完成率比较。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A . 农业和轻工业呈现出负增长趋势 B . 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均衡发展 C . 反映了苏联调整经济结构的愿望 D . 开始确立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6. 1920年,苏俄国民经济最高委员会下设有52个总管理局,分别直接管理下属各工厂的原料、生产、产品调拨等经济活动。苏俄此举主要是为了(    )
    A . 适应国内战争对工业品的需要 B . 探索符合国情的工业建设模式 C . 满足国内民众改善生活的要求 D . 争取逐步实现向社会主义过渡
  • 7. 下表是1928年世界主要国家重要工业产品产量的比较。表格信息揭示出(    )

    产品种类

    苏联

    德国

    英国

    法国

    美国

    电力(十亿千瓦特/小时)

    5

    17

    16

    15

    113

    生铁(百万吨)

    3

    14

    7

    10

    39

    钢(百万吨)

    4

    15

    9

    9

    52

    A . 欧洲国家经济增长率落后于美国 B . 美国工业发展速度跃居世界第一 C . 苏联加快重工业建设的迫切要求 D . 欧洲国家遭受经济大危机的打击
  • 8. 普京时期的《总构架大纲》中说“30年代初同新经济政策时期相比,(苏)用赶超的速度发展了军事工业,以及同军事相关的科学。以此奠定了1945年的胜利以及战后在宇宙和原子技术等方面成就的基础”。据此可知该文件(    )
    A . 客观评价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 指出了新经济政策取得的成就 C . 否认了列宁改革的必要性 D . 肯定了斯大林体制的工业成就
  • 9. (2018高三上·黑龙江月考) 1921年苏俄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为经济长远发展准备计划、为落实当年的经济计划提供可操作的方案。此后,该组织提供的计划数字越来越重要,到1926年,已经成为中央委员会决策的重要依据。据此可知当时苏俄(联)(    )

    A . 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B . 面临的国际形势越来越紧张 C . 行政体制与经济政策存在矛盾 D . 经济建设突破了意识形态束缚
  • 10. 苏联国民生产总值(GNP)在1928年至1952年间增加了3.5倍,这一发展速度超过了同一时期其它任何国家。苏联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1921年的1.5%增长到了1939年的10%。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新经济政策活跃了市场经济和自由贸易 B . 斯大林体制利于集中人力物力发展生产 C . 集体农庄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 . 赫鲁晓夫改革中“物质利益原则”推动
  • 11. 在1920年12月,列宁说,不使小农经济在实际上得到大量的改善,我们就没有出路,因为没有这个基础,任何经济建设都不能进行,无论多么伟大的计划都会落空”,也“不应该幻想向社会主义和集体化的过渡”。这说明列宁(    )
    A . 认为农业是发展国民经济的基础 B . 认为推行新经济政策时机不成熟 C . 看到了当时经济政策的一些弊端 D . 在经济政策取舍上逐渐过于保守
  • 12. 1975年,苏联的电力、原油、钢等产量,均大幅度超过了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由1950年相当于美国的33%上升到1975年的53%,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这主要是因为(    )
    A . 美国经济陷于“滞胀”危机 B . 苏联革除了斯大林模式弊端 C . 苏联改革重点在重工业发展 D . 美国已经转型到知识经济时代
  • 13. 据历史记载,1921—1923年,苏俄(联)多数电影院恢复放映,单是莫斯科一地,电影院的数量就从10家增加到50家,看电影成为市民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这表明当时苏俄(联)(    )
    A . 计划经济取代了新经济政策 B . 经济和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 C . 基本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D . 社会主义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 14. 1931年苏联进口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市场上机器设备销量的1/3,193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50%。以上史实表明(    )
    A . 苏联经济完全融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 . 新经济政策大大促进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C . 西方国家放弃了对苏联的敌视政策 D . 苏联工业化曾一定程度上实行对外开放
  • 15. 下图反映了1928~1932年间苏联国民经济主要部门在基本建设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情况。据此可知,此时期(    )

    A . 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 B . 把工业作为建设的重点 C . 农业生产规模大幅缩小 D . 民众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 16. (2018高二上·会泽月考) 俄共(苏共)领导人布哈林说,“我们起先打开了一半,我们说。实行地方性的商品流转。但是地方流转根本没有守住自己的地方性的范围之内,它冲出去了。于是我们再打开军事共产主义时期所堵塞的东西,于是就有了新经济政策。”材料中“打开”的本质含义是(    )
    A . 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 . 承认和运用市场经济关系 C . 允许农民进行农产品交换 D . 通过租让制吸纳外国资本
  • 17. 苏联“二五”计划规定:“轻工业生产的年增长率将由‘一五’计划期间的13.2%提高到18.5%,重工业则由40.1%降为14.5%”。“二五”计划实施的结果,轻工业年增长率为14.8%,重工业则高达19%。材料说明苏联“二五”计划意在(    )
    A . 实现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化 B . 使苏联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C . 完成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D . 尝试调整轻重工业发展失衡
  • 18. 1991年,苏联一些经济学家制定了经济改革计划,计划指出:“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实现的自由是基本的价值”,国家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对价格实行监督,反对通过行政方法提高价格。该计划反映出(    )
    A . 经济学家成为改革的主导力量 B . 物价问题成为改革的重中之重 C . 经济改革领域出现过激的倾向 D . 新经济政策重新成为改革路径
  • 19. 1929年10月1日,苏联政府批准并签订了70个有关外国技术援助和技术咨询的协议,如与美国福特公司签订了为下新城(又译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工厂提供咨询和供应设备的合同。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建设(    )
    A . 利用了西方经济危机的时机 B . 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大力支持 C . 具有稳步均衡发展的渐进性 D . 尽力引进西方工业化的成果
  • 20. 1928年初,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
    A . 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 . 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C . 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D . 建立城乡市场交换关系
二、<b>非选择题</b>
  • 21. (2018高三上·宾县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美国

    苏联

    中国

    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

    1933年6月,国会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

    1933年,国会通过《农业调整法》。

    1934年1月31日,罗斯福使荚元贬值40%。

    1934年5月22日,国会通过罗斯福总统提议的《购银法案》。

    1935年,政府颁布《社会保障法》,通过《社会保险法》。

    1928年起,逐渐放弃新经济政策,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

    1929年,开始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

    1929年5月,苏联设立了“外国咨询中央局”,专门负责设备、技术和人才的引进业务。

    1931年,苏联购买的机器设备约占世界机器设备出口总额的1/3,向美国购买的机器设备占美国机器设备出口总量的50%。

    1937年,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欧洲第一。

    1933年3月1日,财政部发布《废两改元令》。

    1935~1937年,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鼓励发展工业、农业和交通运输业。

    1935年,实行“法币政策”。废止银本位,统一发行货币,实行纸币制;禁止使用白银,白银收归国有,白银限期到银行兑换法币。

    20世纪30年代,继十月革命之后中国知识界出现了新的一轮“苏联热”。

    上表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美、苏、中三国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三国相互关联的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释。(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 2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苏联)一系列由国家制定的五年计划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占据着优先地位,包括预期的产量和新设备等。政府在冶金、矿业、电力等部门修建大型企业,试图把苏联建设成独立的工业国家,摆脱西方银行和贸易的支配……苏联仍然关注重工业的发展,试图以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为依托……另外,斯大林所追求的不仅是单纯地改变私人所有制形式……因此,他并不依靠价格竞争,而是使用正式的、集中的资源分配来安置设备和物质。结果提高生产效率的努力遇到了瓶颈,导致严重的资源浪费,因为每个工厂的配额都由莫斯科决定,而并非符合快速工业增长的需要。从头两个五年计划到1937年——与此同时的西方世界正在遭受经济萧条——苏联机器生产和钢铁产量提高了14倍。

    ——摘自迈克·亚达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材料二:1932年7月美国退伍军人为抗议补助金太低,在首都华盛顿举行示威活动。胡佛政府出动正规军骑兵,用军刀和催泪瓦斯血腥镇压了手无寸铁的退伍军人和妇孺家属,……美国有1500多万人失业,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大多数知识分子向左转。

    ——摘自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三:(日本)自民党执政后,在经济政治等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政策。……鸿山内阁制订的《经济自立五年计划》;岸信介内阁制订的1958-1962年度《新长期经济计划》、《农业基本法》;池田勇人内阁制仃《国民经济倍增计划》等,提出了以加强“产业基础”和发展“重、化学工业”的重要政策。……1957年,又通过《电子工业振兴临时措置法》、《合成橡胶制造事业特别措置法》等……日本政府投资数额占政府支出的比率,1960年为35%,1965年为47%,1970年,又上升为52%。据1977年统计,日本政府投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5.6%,相当于美国的1.4倍,高于英、法、联邦德国、意四国同年投资的总和……日本的法人税率,从1952年的42%降为1955年的40%,1958年又降为38%。

    ——摘自欧阳云《世界当代史》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苏联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2. (2) 出现材料二中“许多人于是对美国的民主政体抱着十分怀疑的态度”的原因是什么?美国是如何使其“民主政体”得以保存的?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二战后日本政府为推动经济发展采取了哪些措施?
    4. (4) 综合以上材料,指出三国发展道路的探索对今天的中国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