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山东省菏泽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9-04-08 浏览次数:359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题</b>
  • 1. 春秋战国时期,士不但大量增多,而且大规模的自由流动,并形成自由结社、讲学的盛况,他们不再投奔王室或诸侯的采邑。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
    A . 教育和文化逐渐下移 B . “百家争鸣”局面正式形成 C . 知识分子超脱于现实 D . 封建土地私有制开始出现
  • 2. 北京大学邓小南教授提出“节原文化带”这一理念,意即陆上丝绸之路已由最初的商贸动机,生成为一种高于经济利益之上的文明形态.例如宗教、建筑、音乐、雕像、服饰和语言,它们之间相互影响、彼此依存,直至水乳交融。这说明陆上丝绸之路(    )
    A . 形成了高级文明形态 B . 侧重于塑造文化特色 C . 促进了文明融合发展 D . 缔造出灿烂草原文化
  • 3. 从下面表格信息可以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材料

    出处

    “开元天宝之中,耕者益力,四海之内,高山绝壑,耒耜皆满,皆及数岁。”

    《元次山文集·问进士》

    “是时(指天宝五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青、齐间(山东境内)斗才三钱。”

    《新唐书·食货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少陵集》

    A . 开元年间南方经济发展迅速 B . 开元至天宝初农业较为繁盛 C . 唐中期农业商品化趋势加强 D . 安史之乱未对农业造成破坏
  • 4. 明代皇帝用印章,在文书制度基础上还增加了行移勘合口《明实录》中记载:“以簿册合空纸之半,而编写字号,用内府关防印识之,右之半在册,左之半在纸册付天下……收之,半印纸藏于内府。”明代这一做法(    )
    A . 加强了居权力金字塔顶端的皇权 B . 促使中枢机构的职责不断健全 C . 提高了中央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 D . 致力于构建政府权力制衡机构
  • 5. 下图反映了1867—1876年中国的棉布进口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变化趋势。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 中国棉布交易量和交易价格成反比 B . 列强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的诞生 C . 外国棉布在华的竞争优势有所增强 D . 中国农业迎合国际市场的需要
  • 6. 1891年,康有为发表《新学伪经考》。“新学”是指古文经学,康有为认为,今文经是孔子流传下来的真经;古文经本不存在,它是王莽为了篡位而伪造的,湮没了孔子的微言大义,因此要“摧廓伪说”。康有为的观点(    )
    A . 旨在推动学术上的考证辨伪 B . 基本上符合儒学发展历程 C . 体现学术为政治服务的思想 D . 动摇了传统儒学正统地位
  • 7. 1933年蒋介石派宋子文周游欧美,向各国借款,如美国相麦借款5000万美元(后改为2000万美元),航空借款4000万美元,英国给予500万英镑贷款。蒋介石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 . 做好进行局部抗战准备 B . 增加军费全力围剿红军 C . 应对世界经济危机冲击 D . 筹措法币改革启动资金
  • 8. 下面为1952—1958年我国科研成果统计表。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时间

    1952~1955年

    1956~1957年

    1958年8月1日至9月10日

    数据

    科研项目100项

    科研项目400项

    科研成果3406项

    A . “左”倾错误已经波及科研领域 B . “一五”计划实施激发了科研热情 C . “科教兴国”战略推动了科研腾飞 D . 新中国逐步迈入了“科技的存天”
  • 9. 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是罗马法由习惯法演变为成文法的重要时期。这一演变主要反映了统治者(    )
    A . 由于形势所迫实行依法治国 B . 寻找权力的合法依据 C . 适应现实需要调整统治策略 D . 重视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
  • 10. 1847年,文学家夏洛蒂・勃朗特在英国所谓资木主义的“黄金时代”所著的小说《简・爱》出版,女主人公简・爱出身低微,但她拒绝男权社会对于女性的传统定义,质疑男性的权力,追求平等。这说明该小说侧重于(    )
    A . 无情揭露资产阶级家庭关系虚伪 B . 精心描绘了女主人公反传统的心理 C . 运用理性主义武器批判男女关系 D . 抨击了工业革命时期社会现实生活
  • 11. 1932年,一位观察家报道:“从南、北卡罗来纳起,一直仲展到新墨西哥,地里的棉花没人采摘。葡萄园里还有未摘的葡萄,橄榄园里挂满正在溃烂的果实,与之密切相关的是(    )
    A . 政府采取自由放任经济政策 B . 美国企业中劳动力的缺乏 C . 各国普遍推行贸易保护主义 D . 国家对农产品结构的调整
  • 12. 美国学者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一书中根据冷战结束后对未来国际关系的描绘与预测画出下边示意图。据此可知,他意在说明(    )

    A . 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B . 世界始终处于矛盾冲突的动态发展中 C . 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D . 世界多极与多文明关系取代两极对抗
二、<b >材料分析题</b>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宋太祖说:“不抑兼并,富室连我叶陌,为国守时尔。缓急盗贼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宋朝除国有土地即公田外,私人土地的交易只需要办理正常的交易手续。将交易土地的契约向当地政府呈报,得到政府的认可,盖上官府的印信(这种田契谓之红契),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就算完成了。

    ——摘编自张云华《中国农地流转问题调查》

    材料二:孙中山认为:“原夫土地公有,实为精确不磨之论。人类发生之前,土地已自然存在,人类消灭以后,土地必长此存留。可见土地安为社会所有,人于其间又恶捍而私之那。”“欲求生产分配之平均,亦必先将土地收回公有,而后始可谋社会永远之幸福也。”

    ——摘编自吴剑杰《孙中山及其思想》

    材料三:中共真正开展的土地改革,始于1946年,终于1958年左右。这一轮土地改革,是分三个阶段推进的:第一阶段,按照1946年“五四指示”,不触及中农和富农的利益,让广大贫农获得土地.第二阶段,中共夺取政权之后,在全国推行的土地改革,打破了乡村旧有的秩序,建立了新的基层政权组织。第三阶段,通过“集体化”(初级社、高级社),建立了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

    ——摘编自刘正山《大国地权中国五千年土地制度变革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朝的土地政策,并对此予以评价。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提出的土地政策并说明其目的
    3. (3)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共三个阶段土地政策的影响。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文帝即位后,为了选拔人才,开创了察举制度。晁错就是被推荐出来的。文帝还鼓励大臣进谏议政。廷尉张释之数次依据法律顶撞皇帝,文帝不以为忤,反而能够始终对张释之委以重任,显示了一个开明君主的宽容。文帝对法律也作了重大改革,他吸取秦亡教训,废除了以言论治罪的“诽谤妖言法”和一人犯罪、株连家族的“相坐法”。齐人淳于意被判肉刑,其女缇萦请以身代,文帝大为感动,为此废除了肉刑。这一时期的刑法宽简,在历史上是少有的。《汉书・文帝纪》称:“海内殷富。兴于礼义,断狱数百,几致刑措《汉书・景帝纪》称:“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间,至于移风易俗,黎民醇厚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汉文帝改革的措施。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文帝改革的特点及影响。
  • 1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威尔逊希望通过其十和平原则实现其充当国际警察的威望。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英、法两国不得不借助威尔逊的声望和“中立”的地位,发表一个空洞的声明以抵消布尔什维克的影响。十和平原则中第大唱“公开外交”令英法大为恼怒。战后“英国想利用日本在太平洋上钳制美国。而美国则想对日本作一定让步,讨取好感,以使拆散‘英日同盟’。因此,双方都不愿得罪日本”。

    于是,德国将在中国山东的特权转让与日本。到华盛顿会议召开时,美国提出,“建立在各国共同放弃对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扩张,通过密切的国际合作共同分享中国的原料和市场,维持远东的和平”。1922年2月,中、日正式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并被载入华盛顿会议记录,中国解决了山东问题。

    ——摘编自冯晖《美国在巴黎和会及华盛顿会议上有关山东问题的态度研究述评》

    1. (1) 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巴黎和会上英、美对日的态度及其目的。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山东问题最终赢得解决的原因。
  • 1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唐才常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出身于封建知识分子家庭,自小接受封建教育。甲午战后,民族危机深重,他以救中国为事,专注研究各国政治外交情事,参与维新活动。戊戌变法失败后,着手组织“正气会”,作为将来武装起义的策动机关。“正气会”的名称来源于宋末抗元英雄文天祥所作的正气歌。在宣布正气会成立的序文中,一万面攻击清政府“甘首腥膻,自甘为隶”,指责清政府对洋人的屈膝投降,成为洋人的奴隶,强调“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另一方面又宣扬要“忠君爱国”,称:“日月所照,莫不尊余,君巨之义如何能废”,承认与光绪有君臣关系。19年,唐才常领导了在长江流域掀起的有10多万人参加的自立军起义。这次起义还吸引了革命派参加,促使了保皇派的分化和革命派的发展.为推动两湖地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辛亥武昌首义的爆发创造了条件。

    ——摘编自刘涣决《唐才常与自立军起义》

    1. (1) 根据材料,概括唐才常政治主张与维新派主张的异同。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才常起义的影响。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750年左右,普鲁士的绝对君主依据启蒙的理性原则,废除了地方封建等级制度,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中夹集权制的现代行政制度体系,奠定了普鲁士“警察国家”的政权墓础:在拿破仑战争导致国家危亡的紧急状态下,由普鲁士自由派官僚推动了一场政治改革,时君主绝对主义体制下的行政制度进行重组,以“行政自由”代替“党政自由”,形成了普鲁士现代行政的独特观念,并时后世的制度建设产生了深刻影响;1850年左右,在欧洲范围内党政民主运动的推动下,在“普鲁士式”君主立宪制的框架内,确立了对君主而非对议会负责的政府权力运作模式

    ——摘编自徐健《通向行政现代化的普鲁士模式》

    围绕材料,结合世界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