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西桂林市,贺州市,崇左市2019届高三下学期文综历史3月联...

更新时间:2019-04-28 浏览次数:309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题</b>
  • 1. 墨家认为“天”与“鬼”是钳制人们行为的外在力量,能帮助天下安定,必须服从;丧、葬、音乐不利于积累财富与繁庶人口,这些礼乐制度必须废除。这反映出(    )
    A . 儒学无法适应社会需要 B . 墨家思想具有实用色彩 C . 墨学在争鸣中发展完善 D . 墨家对儒家思想的扬弃
  • 2. 通过对比下图《东汉十四州示意图》与《唐开元十五道示意图》,我们可推知(    )

    A . 汉唐间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 B .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C . 唐中央对吐蕃实施了有效管理 D . 汉唐间中央开始直接管理地方
  • 3. 北宋蔡襄指出:“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郡,文士也。”这一做法(    )
    A . 有利于中央决策的制度化 B . 意在避免唐末五代藩镇之弊 C . 促成了宋代大一统的局面 D . 推动宋代科举制发展到顶峰
  • 4. 下图为珍藏于故宫的清代《雍正行乐图》,图中的雍正穿洋装戴假发,却手持钢叉,深入虎穴,真是勇猛无双。这一作品(    )

    A . 反映出清初社会生活风尚的重大转变 B . 体现了统治者对外来文化的开放态度 C . 具有鲜明的西方现实主义的绘画风格 D . 表明清政府长期实行海禁政策的终结
  • 5. 据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折》中统计,1889年“内地铁货出洋以锅为大宗,其往新加坡、新旧金山等处,由佛山贩去者约五十余万口,由汕头贩去者约三十余万口,由廉州运往越南者四万余口”。这些数据说明晚清(    )
    A . 传统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 . 洋务派积极开办民用企业 C . 炼铁技术超越西方水平 D . 与世界市场联系日益紧密
  • 6. 1905年至武昌起义期间,孙中山多次在宣言、誓表、军约等文件中沿用明末以来民间秘密会社中“天运”纪年的办法,以此暗示自己具有“天命预兆”。这一做法(    )
    A . 表明孙中山封建残余思想严重 B . 是团结各反清力量的策略之举 C . 意图用各种方式宣传革命思想 D . 佐证了“天运”纪年法是正统
  • 7. 国民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分析道,小农经济在中国广泛存在和发展,而且长期以来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在中国的矛盾斗争和连绵不断的封建军阀割据混战,使得红色政权的存在获得了缝隙,革命的发展大有回旋余地。毛泽东意在强调(    )
    A . 坚持武装斗争的重要性 B . 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C . 依靠农民进行革命斗争 D . 工农武装割据的可行性
  • 8. 1953年后,中共通过“和平赎买”的方式,有偿地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资料逐步收归国有,实行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质变”。这一方式(    )
    A . 利于减少对生产的冲击 B . 全盘借鉴苏联经济模式 C . 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D . 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9. 为保障财物的流转,罗马法中先后出现了口头契约与诺成契约。口头契约指当事人用特定的语言经问、答而订立的契约,如在仪式或言辞上稍有差错,契约便不成立。诺成契约指当事人表达出双方同意的信息,无须经过特定的仪式而订立的契约。这一转变(    )
    A . 有效避免了交易的欺诈 B . 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C . 推动罗马法学高度成熟 D . 沉重地打击了贵族特权
  • 10. 洛克认为,君主是法律规定的实现社会意志的行动代表,当君主离开公共意志而凭他私人意志行动时,他便降低自己的地位,只成为一个无权要人服从的没有权力、没有意志的个人。据此可知,洛克(    )
    A . 否认了君主专制的合理性 B . 积极维护公民的民主权利 C . 强调法律是公意的制度化 D . 大力倡导依法治国的理念
  • 11. 罗斯福新政期间,政府给演员支付工资,让他们搞免费演出;也曾雇佣研究人员专门去研究曲别针的历史。这些做法(    )
    A . 实现了充分就业目标 B . 推动了福利制度建设 C . 体现了以工代赈思想 D . 证明了新政的可行性
  • 12. 美国之音是美国重要的对外广播媒体,其所传达的讯息与美国当时盛行的政治观点是一致的,下下表为美国之音对部分国家广播节目时间的变化据此可知美国(    )

    小时/日

    语言

    1984

    1991

    1997

    2010

    亚美尼亚语

    1.5

    1.25

    0

    0

    俄语

    61

    42

    9

    0

    乌克兰语

    4

    4

    2

    0

    缅甸语

    1

    2

    2

    8.5

    汉语

    11

    24

    25

    44

    韩语

    1.5

    1.5

    1.5

    14

    A . 试图以文化传播干涉国际事务 B . 对外宣传重心受国际格局影响 C . 放弃了国际关系中的冷战思维 D . 在后冷战时期宣传能力的减弱
二、<b >材料分析题</b>
  •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78年,四川省进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试点,确定企业在增收基础上,可以提取一些利润留成。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要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国有企业改革转向实行国家所有权与企业经营权的“两权分离”。1986年,国务院提出推行多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93年,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其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1994年开始试点。2005年底,52.7%的国家重点企业改制为多元股东的股份制企业,国有中小企业改制面达80%以上。1997年,党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的任务,国有经济主要控制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从一般竞争性行业中逐步退出,开始改变国有企业量多面广和分散的状况。

    ——摘编自陈清泰主编《重塑企业制度:30年企业制度变迁》

    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末,英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进入“滞胀”时期。撒切尔夫人执政期间,采纳供给学派的经济主张,开始了以国有企业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的改革。英国政府分阶段对不同类型的国有企业实施了私有化改革。在企业层面的主要措施是,通过企业公开上市、整体出售给私人企业、职工内部持股等方式批出售国有企业的股票,减少政府对企业的控制。从政策层面上看,政府通过放松对企业的各种管制,辅之以减税政策,力争给企业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鼓励企业自由竞争。之后,撒切尔对处于自然垄断和公用事业行业的国企,以及亏损严重的国有企业进行了私有化的改革。通过私有化的改革,英国的国有企业数量锐减,国有经济大规模收缩,国有经济占其GDP的比重降至6%左右。

    ——摘编自赵世萍《美国、英国国有企业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70年代后中国国企改革的主要趋势。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进行国企改革的背景,并简要说明英国的国企改革与中国的不同之处。
    3. (3)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中、英国企改革的共同影响。
  • 1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现代的消防制度始建于晚清;1868年,香港成立了中国地区最早的现代消防队,成员是当时英国驻香港总督召集的志愿者。内地第一支消防队,是在八国联军攻占天津后才出现的。意大利首先效法其国内,招募了一批华人在天津租界组织起一支官办救火队,随后英租界也组织了天津志愿消防队。1902年,清朝政府在天津成立南段巡警总局后,租界消防队移交由清政府管理,改称南段巡警总局消防队,成为中国第一支现代意义的消防队。次年,清政府在北京也组建了消防警察队。其后,国内的哈尔滨、保定、南京、昆明、广州、沈阳、长沙等省会城市也相继组建了地方的消防队,这些消防队均由当地警察厅、局直接管辖。1905年,清政府成立巡警部,下设五个司和一个部属消防队,部属消防队专司救火。1906年,改巡警部为民政部,消防队仍属民政部直辖。

    ——摘编自《中国近代消防发展史》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晚清现代消防制度创建的背景和特点。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晚清消防制度改革的意义。
  • 1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进入80年代后,美苏核军竞赛步伐加快,但核力量均势的双方均认识到无法摧毁对方的第二次打击能力。1983年3月,里根提出战略防御倡议,开始将发展外空武器作为争夺战略优势的主要手段,苏联也不甘落后,将研制外空武器作为核军备竞赛的重点。……1987年美国接连遭到美元比价下跌和纽约交易市场下跌狂潮的打击;苏联自1982年以来,国民生产总会年平均增长率徘徊在2%上下,经济发展遇到严重困难,双方都需要减少军费开支。同时,在世界人民要求裁减核军备的强烈呼声之下,亦为树立自己“和平”形象,双方首脑最终于1987年12月签订了《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标志着从70年代以来美苏之间激烈对抗局面的结束,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摘编自顾德欣《中导条约签署的动因及美苏核裁军前景》

    1.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美苏签署《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80年代美苏走向缓和谈谈你的认识。
  • 1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汉宣帝(前91年—前49年)亲政后视“霸王道杂之”为必须遵行的“汉家制度”。因出身微贱,知道百姓对贪腐官员切齿痛恨,所以他在诛杀一批地位很高贪污官员的同时,还派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者”。对郡守级官吏,实行五日一听事制度,并不定期派使者对郡守级官吏的工作进行考察,根据考核结果,信赏必罚。他曾先后三次诏令把“赀百万者”的豪强徙往平陵、杜陵等地……诏令分给“流民还归者”公田,贷给种子与食物,并不要他们出算赋和给徭役。他的“厉精为治”取得了卓著的文治武功,被誉为“中兴”君主。但宣帝为了打击霍氏集团的权力,任用外戚、宦官,统治后期贪图奢侈逸乐,“颇修汉武故事,官室、车服盛于昭帝”,也为西汉末期政治混乱埋下祸根。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 (1) 根据材料,概括汉宣帝推动汉代出现“中兴”局面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汉宣帝的历史功过。
  •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形象

    中国历史上的形象

    ①圣化:孟子指出:“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司马迁:“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认定孔子是最伟大的圣人。

    ②正统化:汉代董仲舒借助国家机器的力量,把孔子思想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来强行统一天下人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国家的意识形态。

    ③僵化;宋代理学家就努力把孔子改造成只知维护天理、极力遏止人欲的“僵化”形象。

    ④维新化:康有为把孔子塑造为维新运动的祖师,认为“六经”是孔子为了“托古改制”,按照自己的政治理想,假托古人尧、舜的言论而亲自写成的作品。

    ⑤丑化:新文化运动时期,吴虞认为孔子的忠、孝观是维护宗法专制制度,痛骂孔子为“盗丘”,带情绪化的言论色彩,使孔子形象受到严重“丑化”。

    世界历史上的形象

    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为曾说过。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

    ——据张荣明《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节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