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6届广东省“六校联盟”高三第三次联考文综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7-05-08 浏览次数:493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b>
  • 1. 《尚书·酒俈》云:“人无于水监(照镜子),当于民监。”这句话体现的思想是(    )

    A . 兼爱尚贤 B . 主权在民 C . 以民为本 D . 道法自然
  • 2. 2015年10月,韩国申报的《儒教雕版印刷木刻板》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这是朝鲜李氏王朝时期一系列儒家学说相关作品的雕版印刷木刻板。由此可以说明(    )

    A . 韩国是雕版印刷术的发源地 B . 李氏王朝是儒学的主要传承者 C . 印刷术最早由中国传入韩国 D . 儒家思想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
  • 3. 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知之何。”为解决“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的举措是(    )

    A . 九品中正制 B . 察举制 C . 科举制 D . 郡县制
  • 4. 有学者研究发现: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这表明(    )

    A . 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B . 古代商业政策较为灵活 C . 商人地位逐步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D . 宋以后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收
  • 5. 中国古代曾出现内阁,近代英国形成内阁制。二者都(    )

    A . 标志着政治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B . 是法定的中央最高行政机关 C . 对君权构成了有效的制约 D . 可参与国家的重大事务
  • 6.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意图获利,另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甚至英军在行进开战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这样的记载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

    A .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B . 中英贸易没有因战争而中止 C . 民众的反封建思想强烈 D . 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 7. “上师尧舜禹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该思想的主要特点是(    )

    A . 照搬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 B . 三权鼎立是治国之本 C . 以儒学作为变法指导思想 D . 传统文化与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相结合
  • 8. 20世纪50年代末,东北某大学生被分配至山西支援建设。1962年,因政府实施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重又返回家乡务农。该青年的这一经历可以推断当时(    )

    A . 高等教育服务农村建设需要 B . 计划经济决定个人前途命运 C . 国民经济发展出现较大波动 D . “左”倾错误导致失业现象严重
  • 9. 蒸汽机的推广也包含瓦特专利权的使用,瓦特因此成为很有钱的名人。1630—1809年,英国共批准了3241项专利,其中1750年以后占2639项,工业革命高峰期间的1800—1809年,有924项发明获得专利。这表明(    )

    A . 英国政府重视人才培养 B . 工业革命期间开始有了专利法 C . 蒸汽机的使用推动了发明创造 D . 专利法推动了发明创造的不断涌现
  • 10. 英、法、美、德在近代都建立了代议制民主,但各国模式又不完全相同,其共同点不包括(    )

    A . 逐步形成分权制衡机制 B . 民意代表由选民选举产生 C . 国家元首拥有行政实权 D . 法律规定议会享有立法权
  • 11. 外交的失败更进一步损害了他在其同事之间的声望。他在古巴部署导弹这一鲁莽计划成为压倒他的最后一根稻草。材料中“他”所推行的改革(    )

    A . 创办了与国外合资的企业 B . 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C . 完善了工业部门管理体制 D . 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 12. “炉边谈话”是罗斯福当选总统后一种联系群众的广播方式。他在12年总统任期内,共做了30次炉边谈话,每当美国面临重大事件之时,总统都用这种方式与美国人民沟通。就当时罗斯福采用这一方式的意义,时人评价说“和总统在一起待一个小时后,叫我把钉子当饭吃我都吃得下去”,可见,炉边谈话(    )

    A . 有助于提高民众信心 B . 消除了民众生活压力 C . 丰富了民众日常生活 D . 扩展了市场消费潜力
二、<b >综合题</b>
  • 13.

    城市化是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是一个市镇机能转变的过渡时代。……原有以行政及军事机能为主的城镇,也逐渐蜕变转化为商业及贸易的重要据点,这种商业化的趋势,直到明清,传统的市镇均脱离了它的原始含义,而以商业机能为标准。……到15世纪末(尤其是明成化、弘治年间),出现了江南市镇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选自《明清时期的江南市镇》

    材料二: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曲线(1700~1859年)

    材料三:中国城市告别传统城市形态走向近代是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与西方资本主义诸国通过提高农业生产力、工业革命和日益增长的商业化等内力作用实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化代不同,中国的城市近代化发轫于西方资本主义的侵入,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市镇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这些通商城市以贸易为中介,并通过强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将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新的技术、城市建设与管理、文化样式及价值观念移植嫁接到传统城市之中,从而使这些城市走出乡村社会及文化的包围而开始了艰难的近代之旅。

    ——摘自《中国近代城市化与城市近代化论略》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宋至明清市镇机能的变化。试用史实说明这一变化对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以来英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

    3.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中英城市化的不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城市化艰难发展的原因。

  •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有研究近代中国历史的学者认为:近代中国的历史是屈辱的历史,就是“沉沦”;半资本主义的存在,就是“上升”。1901年到1920年间二十年的历史,是近代中国“沉沦”到谷底的时期,也是黑暗到黎明的转折期,是“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期。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选取中国近代1901—1920年间的主要史实,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说明:可以对上述材料结论进行论证;也可以提出新的结论并进行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报论中国》中报道了日本基于其改革经验对中国提出的改革建议:“中国必尽革其旧日之弊,举国而效西方之治,政令教化,成与维新而后可。约而举之,其尤不可须臾缓者三,日武备也,度支也,学校也。”

    ——据《时务报》第36册

    材料二:任何民族文化都有自尊性、自爱性、排他性。太阳底下,没有哪一个民族、国家对外来文化是不加选择不加过滤地全盘吸收的。

    ——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日本在武备、度支、学校等方面改革的主要举措。

    2.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改革中在政治方面对外来文化是如何加以选择、加以过滤的?并分析其共同原因。

  •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当我看到任何一个权威被授予决定一切的权利和能力时,不管人们把这个权威称作人民还是国王,或者称作民主政府还是贵族政府,或者这个权威是在君主国行使还是在共和国行使,我都要说,这是给暴政种下了种子,而且我将设法离开那里,到别的法制下生活。

    在思想上我倾向民主制度……自由、法制、尊重权利,对这些我极端热爱——但我并不热爱民主……我无比崇尚的是自由,这便是真相。

    ——摘编自【法】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1835年)

    1. (1) 依据材料,概括托克维尔的主要观点。

    2. (2)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托克维尔与法国启蒙思想家不同民主观形成的原因。

  • 17.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41年12月23日下午4时至次日凌晨3时在重庆召开的“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通过了《远东联合军事行动初步计划》。计划主要内容为:①各方目前应尽现有实力,对日本根据地及建筑物发动空袭攻势,以使仰光及缅甸全境免受敌方攻击;②继续以器材供给中国,以支持中国抗战;③中国军队应继续以攻击或攻击之威胁,对日军之交通线发动军事行动,以牵制日军;④待实力充实后,即发动中美英可以抽调之军力,对日改取攻势;⑤在重庆之联席分区军事委员会应随时开会,并将资料及建议案送交联军军事委员会,俾该会得拟定东亚战略;⑥希望在美国组织之总机构能早日实现。

    ——《近代以来重庆100件大事要览·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的召开》

    1. (1)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英三国联合军事会议”召开的背景。依据材料概括《远东联合军事行动初步计划》的战略意图。

    2. (2) 材料中“在美国组织之总机构”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次会议对中国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所产生的影响。

  •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而怨匈奴。汉方闻此言,欲通使,(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骞身所至者,大宛、大月氏、大夏、康居,而传闻其旁大国五六,具为天子言其地形所有,语皆在《西域传》。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天子拜骞为中郎将,至乌孙,遣副使使大宛、康居、月氏、大夏,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

    ——摘编自班固《汉书·张骞传》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张骞出使西域成功的原因。

    2. (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张骞的历史贡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