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杭州市2017年中考语文模拟试卷30

更新时间:2017-05-19 浏览次数:680 类型:中考模拟
一、<b >基础题</b>
  • 1. 下面语段中划线字的拼音正确的一项是(    )

        人,无论在哪里做什么,都要有一种“主人精神”。因为被动还是主动,做客人还是做主人,观念不同,做事的心情与效 , 也就大径庭。如果面对一切都把自己当成路人,便只能永远烦地奔波在路上了。所谓态度决定一切也就是这个道理吧。

    A . wēn    lǜ     xiàng     zào B . wēng    lù    xiàng      zhào C . wēng   lǜ     xiāng     zào D . wēn     lù    xiāng      zhào
  • 2.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G20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中西合璧,美轮美奂,惊艳了全世界。 B . 月明风清的晚上,偶尔几声柔和的鸟啼与夜色苍茫中的静谧气氛是再合谐不过了的。 C . 湘湖林木葱郁繁茂,如湘湖泉边的一株古樟树,树冠就约20米,可谓是遮天敝日了。 D . 楼市限购政策的出台,显示了政府调控楼市的决心。但“一刀切”限购局限性明显,结构性调整可谓是迫在眉捷。
  • 3.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经济极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依然保持清醒头脑,既不要把自己降格为“名牌”的粉丝,更不能让“名牌”腐蚀了艰苦奋斗精神。 B .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浓密 , 土壤肥沃,素以“鱼米之乡”而闻名。 C . 在部门改革草案付诸讨论期间,人人出谋划策,围绕改革的新思路层见叠出 D . 美总统特朗普一上任,就受到来自多方的关注,对于他的说法也莫衷一是 , 到底他的实力如何,又将带领美国进入一个怎样的时代?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确保居民稳定增收、缩小差距,还需要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完善薪酬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 B . 在提网速方面,中国移动表示他们将在完善覆盖水平的基础上,优先解决高速度、高流量、高层建筑等特殊场景下用户感知问题。 C . 为减少参保群众看病现金支出和家庭医疗负担,同时充分提高职工医保的基金使用效率,三月起,杭州医保实现个人账户家庭互济。 D . 莼菜之所以特珍尤美,一定是和其生长的水质有关。湘湖的莼菜无论是其质量、栽培历史还是知名度,在江南一带都是首屈一指。
  • 5. 古诗文名句填空。

    ①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②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李清照《破阵子·武陵春》)

    ③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④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升华。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指出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请选用《论语·为政》中的句子填写)

    ⑤晏殊《浣溪沙》中“”表达了对“春光易逝,岁月流转”的惋惜、怅惘之情。

    ⑥微信,让联络变得太容易了,于是,我们再也难以感受“”,因为他们的信笺是通过山山水水的跋涉才得到的寥寥数行字,背后蕴藏着无数的艰辛,而这样的情愫是无法用微信来复制的。(请选用杜甫《春望》中的诗句填写)

  • 6. 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

    1. (1) 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内容。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歌颂,从不曾停下脚步。东晋著名诗人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桃花源记》中;元末明初的施耐庵把“忠义”寄寓在章回体小说《》中;而曹雪芹在《红楼梦》更是刻画了一个想以学诗来寻找精神上美好寄托的(人名)。

    2. (2) 一本好书,往往就是一种精神的代表。读名著,能够让我们从名著中汲取人格力量和精神力量,增强战胜生活和学习的困难的决心,构建正确的人生观。请从下面的名著中选择一个结合谈谈你的收获。

      A.《简·爱》 B.《水浒传》 C.《骆驼祥子》

  • 7. 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按要求回答问题。

        最近一直下雨,小明家里很多衣服都只能晾着,再这样下去衣服都换不过来了。奶奶想到了家里的取暖器,于是把取暖器打开并把衣服覆盖在取暖器上,并直说:“这么好的法子,怎么就没想到呢?”

    若你是小明,你会怎么对奶奶说呢?

二、<b >现代文阅读</b>
  • 8.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合欢,合欢

    李晓东

        很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合欢。

        我九岁那年七月,母亲去小城开会,顺便带上了我,这是我第一次出远门。我们住在一个一眼看不到头的大院子,当母亲推开浅绿色的木窗,我来到窗前,一棵大树正对着窗口,那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树,从来没有见过的一种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小的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树冠在十几米高处平平地铺开,将七月骄阳隔在树外,树下形成天然绿荫。

        我雀跃而出,跑到屋后,眼见得十来棵一般高、一般模样的大树肩并肩默立,每一棵树叶间缀满了粉红色的、棉絮一样的绒花,远远望去,形成雾状的效果。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味,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那香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我在那香里,悄悄的,不敢发出一点声音。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呢,软的呢。

        又五年,我读到了史铁生的《合欢树》,这树的名字让我喜欢,于是就想从史铁生的笔下看看合欢的样子,但是文章始终没有描摹过合欢的样子。“与其在街上瞎逛,我想不如就去看看那棵树吧。”可是,史铁生终究没有走进那棵树。“我摇着车在街上慢慢走,不急着回家。人有时候只想独自静静的呆一会。悲伤也成享受。”史铁生的悲伤我那时并不理解,我所失望的只是,题目叫《合欢树》,可是哪里有合欢呢?

        合欢的名与树终于成为一体,是在羊城,我十九岁。还是七月,走进烈士陵园时,我大汗淋漓,奄奄一息,我觉得我马上就要死掉了。顾不得旁人诧异的目光,我把头伸向陵园一角的水龙头,其实那水也是温热的,我把水开到最大,长发在水中奔跑。立起身,甩甩头,感觉可以喘气了,头顶,却是一颗大树,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小的扇子密密缀满枝头,蓦然间,十年前的那树回来了。树干上挂着小牌子:“合欢,又名……”合欢,合欢,原来,史铁生笔下那棵始终未曾露面的合欢,早在我九岁的时候,就已经遇到了。

        那是一次仓促的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为什么旅行,仓促到不知道下一站在哪里。茫然地站在羊城街头,看衣着光鲜,满嘴鸟语的人流开开合合,我知道,这里不是我的世界。即使在这里邂逅合欢,与十年前小城的合欢相比,这合欢是傲慢的。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里已然有着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又是七月,我已是母亲当年的年纪,依然在小城,依然有合欢,然而母亲再也站不起来了,她整日躺在病床上,医院的颜色,除了白,还是白。但是窗外是有颜色的,是有花树的,那花粉柔柔的,像一把把小小的扇子密密缀满枝头。我站在窗前,窗外是合欢,床上是母亲。

        但母亲唤着我走过来了,她刚刚洗过的头发还没有干透,她的脸颊,不知道是因为洗过澡的缘故,还是被那笼罩在头顶的粉色映照的缘故,像胭脂一样。她从那香里走过来了,她唤我的声音也是香的呢,软的呢。惊回首,病床上的母亲静悄悄的,一点声音也没有。

        我知道了,史铁生为什么终究没有走进合欢。

    (摘自《读者》2017年第2期,本文有改动)

    1. (1) 在空格中填入恰当的文字,补全作者对合欢的情感态度的变化过程。

      →失望

    2. (2) 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从那红雾里,飘出丝丝缕缕清甜的香味,我站在树下,看见那香正倾泻而下,从我的头顶,发梢,直到我的肩膀,我的手,我的脚下,那香蓬勃而起,又从我的脚下蒸腾,沿着我的手,我的肩膀,我的发梢,直到我的头顶,翻翻覆覆,重重叠叠。

      ②虽然树是一样的树,花是一样的花,但是,那香里已然有着本土的居高临下、不屑一顾。

    3. (3) 联系全文,分析划线句的作用。

    4. (4) 《合欢树》 是史铁生怀念母爱的一篇文章,可是史铁生终究还是没有走进母亲亲手种的合欢树。本文作者也和合欢树有着多次情感的起伏,文章最后她说能理解史铁生的这种情感了。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

  • 9.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青年的坐标中没有“苟且”

        知名音乐人高晓松说过一句流传甚广的话:“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但这带着满满正能量,鼓励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勇敢向前进的话语,在现实压力困境下,被人狗尾续貂,有了另一番伤感、颓废的解读:“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日后的苟且。”似乎,人从出生起,就要做好苟且一生的准备。

        这折射出的是一些年轻人生活态度上的迷茫。伴随着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的来临,夹杂着消极负面情绪的信息充斥网络。“苟且”等词被奉为人生准则,销蚀着一些青年的意志定力。尽管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难以避免的“烦恼”,是多重现实和价值观交汇衍生的一种消极和无奈,但对于振奋青年精神、实现青春价值而言危害巨大。

        这些悲观式的“苟且”言论的弥漫,实则有着一些现实土壤。教育普遍发展带来相对“知识过剩”,就业竞争随之加剧,让不少年轻人深感力不从心;愈加年轻化的升学压力,由择业困难而造成的专业选择迷茫,也加剧着年轻人的无助;面对家庭交流、婚恋交友、同事交谈等一系列人际关系处理中的繁杂琐碎,一些青年人望而却步,导致矛盾加大。同时,近些年来,家庭经济状况的普遍改善,让某些青年人安于现状啃老,消解了奋斗之心。而在现实压力下,在横向攀比中,也不乏一些青年怨天尤人,自叹“生不逢时”而意志消沉。总而言之,社会游荡的“苟且”风气,是基于现实因果的精神发展瓶颈。

        这种失望和悲哀的情绪,实则是青年实现自我蝶变的道路上的一层迷雾,冲破它便可化茧成蝶,否则只会滋生更多的消极思维。翻看中国古今历史,不难发现,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大多是不愿向命运低头的。十四年抗战期间,转战于白山黑水中的抗日游击队,绝不选择苟且,硬是用年轻的血肉之躯迎战铁蹄的侵略;在那样艰难的岁月,年轻的中华儿女即使身处人间炼狱,同样也没有苟且,用不屈和顽强谱写出抗日救国最壮丽的篇章;面对一穷二白、遭受封锁的新中国,亿万同胞没有苟且,用智慧的双手改天换地、励精图治,让中华大地重焕新颜。如今的中国,就是曾经的青春奋斗者们的诗和远方。

        在今日祖国正向着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迈进的现实中,青年的人生坐标中不能有“苟且”二字。“苟且”不是什么心灵鸡汤,而是销魂蚀骨的迷魂药。没有奋斗的人生,必然是狭隘有限的人生,不但错过了诗意,更错了人生长河里波涛汹涌的壮景。青年人只有信奉“人生能有几回搏”,坚定信仰、不怕坎坷,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所教导的“心里有阳光、脚下有力量”,端正生活态度,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坚定走下去,才能迎来青春绽放。

        青年要以“会当击水三千里”的信心去实现青春梦想,以拼搏奔向光明前程。青年的人生坐标中,无论眼前还是将来都没有“苟且”,更不需要“苟且”。

    (摘自《中国青年网》,本文有改动)

    1. (1) 阅读全文,你如何理解文中所说的悲观式“苟且”?

    2. (2) 悲观式的“苟且”言论弥漫的现实原因有哪些?请根据文意概括回答。

    3. (3) 文中的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 (4) 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三、<b >古诗文阅读</b>
  • 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保兴字光裔,本名保正,太祖取兴守之义改之。太祖尝召功臣子弟询以时事,保兴年最少,应对明白,太祖奇之,拜如京使。雍熙初,契丹扰边,与戴兴、杨守一并为澶州前军驻泊。尝巡按罨子砦,并黑水河,趣谷中,夏人知之,以数千骑据险,渡河求战。保兴所部不满二千人乃伏兵于河浒俟其半渡遽击之斩首百余级,追北数十里。优诏褒美。

        至道二年,徙延州都巡检使兼署州事,改本路副都部署,与范重召等五路讨贼。有岌伽罗腻①数族率众来拒,保兴选敢死士数百人衔枚夜击,歼之。自是吴移、越移诸族归降。还,至乌、白池,贼又为方阵来拒。保兴麾众出入阵中,会乘马中流矢,挺身持满②,易骑奋呼,且行且斗,凡三日四十二战,贼遂引去。咸平二年,知威虏军。会夏人入钞③,保兴发官帑钱数万缗分给战士,主者固执不可。保兴曰:“城危如此,安暇中覆④?事定,覆而不允,愿以家财偿之。”夏人却,驿置以闻,真宗贷而不问。五年,以疾求归京师。未几卒,年五十八。

    (摘自《宋史•石保兴传》,本文有改动)

    【注】①岌伽罗腻:为党项大族。②持满:拉满弓弦。③钞:女真族姓,这里指他们居住地河南一带。④中覆:向朝廷请示。

    1.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谷中(快走) B . 其半渡(等待) C . 乘马中流矢(会见) D . 真宗而不问(宽恕)
    2. (2)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 保兴所部不满二千/人乃伏兵于河/浒俟其半/渡遽击/之斩首百余级 B . 保兴所部不满二千人/乃伏兵于河浒/俟其半渡/遽击之/斩首百余级 C . 保兴所部不满二千/人乃伏兵于河浒/俟其半渡/遽击之/斩首百余级 D . 保兴所部不满二千人/乃伏兵于河/浒俟其半/渡遽击/之斩首百余级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太祖尝召功臣子弟询以时事,保兴年最少,应对明白,太祖奇之,拜如京使。

      ②城危如此,安暇中覆?事定,覆而不允,愿以家财偿之。

    4. (4) 联系全文,说说你认为石保兴是个怎样的人。

  • 11.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春思

    贾至①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②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骆谷晚望

    韩综③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①贾至在唐肃宗朝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②“历乱”:花开极茂盛。③韩综:韩综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后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此为失官还乡时所作。

    1. (1) 《春思》的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是 , 《骆谷晚望》中表现作者情感的字词是

    2. (2) 两首诗都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请作分析。

四、<b >作文</b>
  • 12.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一对师徒走在路上,一个徒弟发现前方有一块大石头,他就皱着眉头停在石头前面。

        师父问他:“为什么不走了?”

        徒弟苦着脸说:“这块石头挡着我的路,我走不下去了,怎么办?”

        师父说:“路这么宽,你怎么不会绕过去呢?”

        徒弟回答道:“不,我不想绕,我就想要从这个石头前穿过去!”

        师父:“可能做到吗?”

        徒弟说:“我知道很难,但是我就要穿过去,我就要打倒这个大石头,我要战胜它!”

    ……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

    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