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内蒙古鄂尔多斯市2018-2019八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月考...

更新时间:2019-03-08 浏览次数:145 类型:月考试卷
一、选择题
  • 1. (2018八下·郸城月考)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暂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  )
    A . 《黄河大合唱》 B . 《大刀进行曲》 C . 《义勇军进行曲》 D . 《毕业歌》
  • 2. (2018·呼和浩特) 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会议的内容(    )
    A . 宣告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B . 制定并通过“共同纲领” C . 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D . 将北平改名为北京
  • 3. (2018八下·东台期中) 语汇有着鲜活的时代印记。与下图所示事件相符合的语汇是(    )

    A . 开天辟地 B . 星火燎原 C . 当家做主 D . 改革开放
  • 4. 国画《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为新中国诞生而作。画面再现了新中国成立时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喜悦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生动地表达了新中国成立的意义。“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含义是(   )

    A . 中国人民推翻了封建帝制,实现了民主共和 B . 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侵略者,获得了民族解放 C . 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当家作主 D . 中国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整体上进入了小康社会
  • 5. (2017八下·大同期末) 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历史事件(    )

    ①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②西藏和平解放  ③万隆会议的召开 ④抗美援朝胜利  ⑤三大改造的完成

    A . ②①④③⑤ B . ①②④③⑤ C . ①④②⑤③ D . ①②④⑤③
  • 6. 国家主席习近平勉励大家:“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在讨论中国梦,我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回首往昔,中华民族摆脱屈辱,终于站起来了,不断追梦始于(   )

    A . 三大战役的胜利 B . 新中国的成立 C . 渡江战役的胜利 D . 改革开放
  • 7. (2018·徐州) 《人民日报》曾经刊载文章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中国(    )
    A . 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B . 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C .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8. (2017八下·安丘月考) “宁愿自己牺牲,决不暴露目标,为了整体,为了胜利,为了中朝人民和全人类的解放事业,愿献出自己的一切。”履行了自己入党申请书中这一誓言的人物是(    )

    A . 聂耳 B . 冼星海 C . 邱少云 D . 王进喜
  • 9. (2018八下·句容期中) 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一首《翻身农奴把歌唱》唱出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后的喜悦,歌词中“驱散乌云见太阳”是指什么事件(    )
    A . 1949年新中国成立 B . 1950年抗美援朝开始 C .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 D . 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 10. (2017·青岛模拟)

    新中国建立初期,为了巩固新政权我国搞了许多重大运动,下列照片所反应的历史事件能够突出这一主题的是(    )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③④ D . ②③
  • 11. (2017八下·海南期中) 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抗美援朝、土地改革运动的共同作用是(    )

    A . 恢复了国民经济 B . 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 .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 . 消灭了地主阶级
  • 12. (2018八下·东莞期中)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3亿多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了7亿亩土地。土地改革的完成(    )
    A . 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篇章 B . 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C . 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D . 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
  • 13. (2018八下·崇仁月考) 60年前,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列有关其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借鉴了西方国家的经验 B . 工业化建设与三大改造同时起步 C . 得到了苏联的大力支持 D .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14. (2018八下·苏州月考)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到处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共和国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改变,因为几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建设项目开工上马,其中许多是中国过去没有的新工业,如汽车厂、飞机制造厂、大型发电设备生产厂。”材料中的现象发生于二十世纪(    )
    A . 五十年代 B . 六十年代 C . 七十年代 D . 八十年代
  • 15. (2018八下·苏州月考) 1953年是中国经济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从那时起,中国人熟悉了一个经济术语——五年计划。以下属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

    ②修建青藏、新藏等公路

    ③农村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④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

    A . ①②③ B . ①②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③④
  • 16. (2017八下·徐州月考) 能够制定并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权力机关是(    )

    A . 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 B . 中华全国总工会 C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17. (2018八下·崇仁月考) 某次会议期间,广东省代表蔡廷镨说:“现在…人民有了各项权利,这是中国开天辟地以来的第一次。”这次会议是(    )
    A . 中共一大 B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 . 中共七大 D .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18. (2018八下·江海期末)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图中①点到②点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开展了“一五计划” B . 开展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 党中央实行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 . 国家实施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19. 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参加农业合作社,是因为(   )

    ①当时农民非常缺乏生产工具、资金②不能合理地使用耕地③很难使用机械化农具④让本来比较富裕的农民更富裕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20. (2017八下·大同期末)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

    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B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 .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 .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21. (2016八下·淮安期中) 1958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河南省遂平县卫星农业社2.9亩小麦试验田亩产达3530斤。这篇报道的出现反映了“左”倾错误的泛滥,“左”倾错误出现的的原因是(   )

    ①中共八大的指引②对我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③④
  • 22. 1958年据报刊报导,我国高产卫星:小麦高产达到7320斤,早稻亩产达到3、69万斤。这个数字说明(   )


    A . “农业增长有限”论的错误 B . “人有多胆,地有多大产” C . 浮夸风的“左”倾错误 D . 党对农业生产的重视
  • 23. (2017八下·泗阳月考)

    观察下图,该报刊宣传某人民公社花生亩产13241斤、一棵白菜250公斤,甚至提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这份报纸应出现于(    )

    A . 土地改革时期 B . 抗美援朝时期 C . 三大改造时期 D . “大跃进”时期
  • 24. (2016八下·枝江期中) “文化大革命”又被称为“十年动乱”,其起止时间是(  )

    A . 1957﹣1967年 B . 1966﹣1976年 C . 1967﹣1977年 D . 1968﹣1978年
  • 25. (2018八下·苏州月考) 作为我国重要的民族精神之一,它产生于我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时期,是对中华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升华,也是对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时至今日,它已经跨越了时空、跨越了国界,被世界几十个国家的人们所接受,它是(    )
    A . 五四精神 B . 长征精神 C . 延安精神 D . 雷锋精神
  • 26. (2016八下·宜兴期中) “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是胡锦涛同志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3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一个引人注目的亮点。其中“不折腾”是吸取了建国以来哪些历史事件的教训(  )

    ①农业合作化运动     ②“大跃进”运动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文化大革命”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27. (2017八下·东台月考)

    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点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 . “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C . 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D .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二、非选择题
  • 28. (2018·连云港) 科学制定与创造性实施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 (1) 深刻认识社会形势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前提条件。概括下列材料中对社会形势的认识。结合史实,分析导致这一认识出现的客观原因。

      中国仍然可能发生内战,将中国拖回到痛苦重重的不独立、不自由、不民主、不统一、不富强的老状态里去……这(第二个前途)就是克服一切困难,团结全国人民……将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和富强的新国家。

      ——《论联合政府的报告》(1945年4月)

    2. (2) 依据形势确定任务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下列材料中确定的主要任务,并归纳完成该任务的策略。结合史实,写出当时的客观形势。

      全国规模的经济建设工作业已摆在我们面前……只要我们仍然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只要我们团结一致,只要我们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我们就能在经济战线上迅速地获得胜利。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年9月)

    3. (3) 制定完成任务的主要措施是规划的主体部分。概括下列材料中“过渡时期”的总任务。结合史实,指出完成“总任务”的重大举措。

      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和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年8月)

    4. (4) 依据规划正确施策是完成规划的重要保证。归纳下列统计表反映的经济总特征。结合史实,分析导致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


      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收入

      工业总产值

      农业总产值

      1978年

      3588

      3010

      4237

      1397

      1990年

      17400

      14300

      23851

      7662

      年增长率

      8.7%

      8.4%

      12%

      6.1%

      ——据《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相关内容编制(单位:亿元)

  • 29. (2018·宿迁) 新中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探索,有成就也有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苏联斯大林时期)为了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高速度实现工业化、农业就不能按常规发展,而是必须适应工业的要求,为工业化提供资金来源。

    ——《世界通吏》第三编

    材料二:1953—1957年,全国工业建设项目达1万多个,我国过去所没有的一些工业部门,包括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重型和精密机器制造业以及高级合金钢企业等,从无到有建设起来.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1960年与1957年相比,(我国)工业总产值增长1.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7%;工业和农业产值比例由5.7:4.3,变为7.8:2.2。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教学参考书》(八年级下册)

    1. (1) 苏联工业化建设到1937年时取得了什么成就?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工业化建设存在什么缺陷?
    2. (2) 举一例“汽车制造业”的成就。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我国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有何意义?
    3. (3) 材料三工农业产值比例变化暴露出什么问题?这一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当时我国哪些运动所致?
    4. (4) 综上所述,从中苏工业化建设的得失中,你得到什么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