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统编版(部编版) /九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 /9 鱼我所欲也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部编版2018-2019学年九年级下册语文第3单元第9课...

更新时间:2019-01-30 浏览次数:357 类型:同步测试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 1. 划线字注音、解释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 (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筐)(cù用脚践踏) B . 得(gǒu如果)不(xiè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C . (bì通“避”,躲避)勿(wù sàng不丢掉,不遗失) D . (gēng煮或蒸成的汁状、糊状、冻状食品)(fèng侍奉,伺候)(xiàng通“向”,从前)
  • 2. 下面的名言不是孟子所说的是(    )

    A .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B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C .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D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3. 下列各组中划线字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二者不可得兼,鱼而取熊掌者也。 B . 便船,从口入。 C . 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 . 生而取义者也。
  • 4. 译文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译:生也是我想要的,然而想要的比这生更重要的,所以不能苟且偷生。 B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译:一筐饭,一豆汤食,得到它就能生,不能得到它就死。 C . 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译:用脚践踏后给他,乞丐也不肯接受。 D . 万钟于我何加焉!译:高官厚禄在我身上还需要增加一些。
  • 5. “之”字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

    A . 人皆有 B . 则生 C . 蹴尔而与 D . 今为妻妾之奉为
  • 6. 下列各组中“恶”的意义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 痛绝 B . 使人之所莫甚于死者 C .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 D . 死亦我所
  • 7. 下面对文章《鱼我所欲也》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二者不可得兼”。 B . 第一段用“舍鱼而取熊掌者”的生活常理比喻“舍生而取义”的道理,具体生动,通俗易懂。 C . 第二段通过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来阐明不应该为物欲而丧失本心。 D . 文中运用了不少两两相对的句子,形式优美,情感强烈,说理透彻精辟。
  • 8. 对于文章《鱼我所欲也》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说理充分,富于雄辩。开篇,便以人们要舍鱼而取熊掌的普通事例为喻,将人们引到自己的论题上并顺势提出中心论点:要舍生取义。 B . 在文章中部作者逐层分析。首先阐明义重于生。在阐述这一层道理时,孟子从反面说明义重于生。既而从正面假设,提出质问。 C . 在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结论:“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D . 最后孟子以行道之人、乞讨之人弗受嗟来之食为例,说明生活中人们是常常能做到舍生取义的,说明义是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的。
  • 9.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 “义”是孟子常用的一个概念,是用来概括一种道德规范的,常和“仁”“礼”“智”并提。 B . “人皆有之”,强调了人性善。而有人“失其本心”,只有贤者“能勿丧”,又强调了后天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C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而取义”。 D .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使本文论证不但严密,而且形象,有很强的说服力。
  • 10. 《鱼我所欲也》选自《》,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他的政治主张是,他认为人之初,

  • 11. 读课文《鱼我所欲也》理解默写。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②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

    ③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

    ④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

二、综合题
  • 12. “孔孟之道”倡导“礼”“乐”“理”“智”“信”。学完本文,为了提升中学生的文明素质,某中学围绕“八礼四仪”开展语文实践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相关任务。

    1. (1) 【活动一】演讲比赛。学校团委定于6月28日在报告厅举办“八礼伴我行”主题演讲比赛,准备约请德高望重的语文特级教师李墨担任点评嘉宾。你以团委委员的身份前去邀请李老师,见面时怎么说?

    2. (2)

      【活动二】故事擂台。学生会举办以“学礼效古贤”为主题的故事擂台赛,比赛采用临时抽题的形式进行。你抽到了这样的题签(见右图),请说出这幅图中故事的名称以及从中悟到的待人接物的道理。

    3. (3) 【活动三】专题访谈。针对社会上发生的个别学生不孝顺父母的现象,校园电视台邀请部分学生、家长、专家作为访谈对象,录制一期以“中学生的孝心怎么了”为话题的访谈节目。作为该节目的主持人,请你在学生、家长、专家这三类访谈对象中选择一类,预设三个访谈问题。

三、文言文阅读
  • 13.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 (1) 选出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

      A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 . 故患有所不辟也。 C .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D .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2. (2)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词。

      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②万于我何加焉!

      ③贤者能勿

      ④此之谓失其

    3. (3) 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    )

      A . 舍鱼取熊掌者也 B . 由是则可以辟患有不为也 C . 乡为身死不受 D . 呼尔与之
    4. (4) 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

      ②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5. (5) 简答。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该句中的“是心”是指什么?

      ②“此之谓失其本心。”该句中的“此”指什么?

      ③“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作者特意交代这一句的意图是什么?

      ④“鱼”与“熊掌”在文中分别比喻什么?文章以鱼与熊掌设喻的目的是什么?

    6. (6) 联系实际,简要评说孟子所主张的“义”。

  • 14.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匆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1. (1) 请指出甲文中的一个通假字,并解释其意义。

      ,意义:

    2. (2) 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 断子手足醉翁意不在酒 B .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或以钱币乞 C . 又间令吴广次所旁丛祠中大王尝闻布衣怒乎 D . 诲女知乎投诸渤海
    3. (3) 翻译两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②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4. (4) 甲乙两文共同特点是都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乙文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了观点,甲文则用论证了的观点。

    5. (5) 甲文用“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阐述了对“义”的认识,这与乙文中表达的观点是相同的。请你指出甲乙两文中“义”的内涵,并简述今天我们是否还有坚持这种“义”的必要。

  • 15.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心中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 (1) 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邴原少(失去父亲) B . 一则其不孤(羡慕) C . 二则羡得学(代词,自己) D . 恻然曰(悲伤或同情的样子)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3. (3) 短文写了两个人物——邴原和老师,请任选其中的一个人物,说说你对他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