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四川省三台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一3月月考历史试卷

更新时间:2017-04-18 浏览次数:654 类型:月考试卷
一、<b>单选题</b><b></b>
  • 1. 《共产党宣言》:“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本段材料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一个什么基本原理(    )

    A . 无产阶级以暴力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B .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C . 资本主义最终必将被共产主义取代 D . 夺取政权,实现公有制
  • 2. 1895年,恩格斯指出:“历史表明,我们以及所有和我们有同样想法的人,都是不对的。历史清楚地表明,当时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还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的程度。”这表明马克思主义(    )

    A . 缺乏产生的经济基础 B .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 C . 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D . 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 3. 高中新课改实施以来,我国共推出四套高中历史教材,分别是人教版、人民版、岳麓版和北师大版等。四种版本教材虽然“以课标为中心”进行编写,但由于编者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不同、史学修养不同、甚至史学观点不同,导致教材在语言表述上出入较大。以“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一课为例,人教版用“《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作为小标题,而人民版却使用“沐浴全世界工人的阳光”这样的表述。据此,你认为人民版的编者最有可能采用哪种史观编写教材(    )

    A . 革命史观 B . 近代化史观 C . 文明史观 D . 全球化史观
  • 4. 有评论者说“俄国的革命来的太迅速了。3月份刚刚取沙皇政府而代之的临时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品尝胜利果实就步了沙皇政府的后尘。”临时政府迅速地步沙皇政府的后尘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 它没有改编沙皇旧军队建立自己的武装 B . 它未阻止列宁等领导人回到彼得格勒 C . 它继续沿用沙皇政府的外交政策 D . 它没有满足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
  • 5. 普里马科夫认为,1917年俄国政局的一次变动“在政权上取代了专制,俄国第一次成为共和国”。他论述的是(    )

    A . 无产阶级取得政权的进步意义 B . 社会主义已由理想变为现实 C . 社会主义革命爆发具有必然性 D . 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进步性
  • 6. 有人评价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说它是俄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点,“短短8天内,俄国变成了一个‘自由’的国家”。这里评价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

    A . 二月革命 B . “四月提纲”发布 C . 十月革命 D . 苏共二十大
  • 7. 下列有关俄国的历史事件,按发生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二月革命  ②第一次世界大战  ③彼得格勒起义  ④《四月提纲》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①③④ C . ①②④③ D . ②①④③
  • 8. 马克思说,巴黎公社“只不过是在特殊条件下的一个城市起义”。其含义是(    )

    A . 巴黎公社革命具有自发性和偶然性 B . 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一次伟大尝试 C . 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机只在巴黎一个城市成熟 D . 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 9. 大国交战函数:P=(1—F)(1—G)。意为:两极实力的悬殊程度(1—F)、多边与两极的实力悬殊程度(1—G)均与两极直接交战的可能性(p)成正比关系。据此,下列对国际格局的说法合理的是(    )

    A . 在两极多边格局中,争霸的大国会尽可能避免正面交战 B . 大国之间的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则大国之间一定发生热战 C . 20世纪后半期,世界基本格局一直是美苏争霸 D . 多边力量逐渐强大即多极化趋势加强,则美、俄对决的可能性迅速增大
  • 10. “如果世界在1948年没有分成两个对立的阵营,如果朝鲜不是处在这两个阵营的中间,那么发生在这个‘晨静之乡’的冲突可能会是严重的,也许会是激烈的,但它最终会在朝鲜范围内,以朝鲜的方式得以解决。”该观点意在强调朝鲜问题的成因是(    )

    A . 朝鲜半岛重要的战略位置 B . 朝鲜缺乏解决分裂问题的实力 C . 美苏“冷战”及其双方的争夺 D . 北约与华约在亚洲尖锐对立
  • 11. 下表所示“柏林危机”一共有三次,反映出冷战的基本特征是(  )

    爆发时间

    原因

    结果

    1948年6月

    苏联阻塞铁路和到柏林西部的通道

    1949年5月苏联宣布解除封锁

    1958年

    苏联发出最后通牒,要求英美法六个月内撤出西柏林驻军

    以苏联让步完结

    1961年

    苏联重新提出西柏林撤军要求

    以苏联在东柏林筑起柏林墙作结


    A . 尽力避免大规模的军事冲突 B . 苏联在对峙中处于攻势地位 C . 柏林为美苏争夺的前哨阵地 D . 美国交替采用对抗与缓和政策
  • 12. 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这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    )

    A . 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 B . 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 C . 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 D . 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
  • 13. 二战后,为了摆脱“华盛顿和莫斯科所控制的世界”,西欧国家采取了(    )

    ①实行煤钢联营    ②设立“欧洲议会”③谋魁防务合作④发行统—货币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14.

    以下两图反映了欧洲某一城市的变化。其中,图一摄于1961年8月,图二摄于1989年11月,它们分别反映的是(    )

    A . 冷战开始和两极格局消亡 B . 大国对峙加强和国家统一 C . 军事冲突加剧和政权更迭 D . 民族矛盾激化和暂时缓解
  • 15. 1965年,德、意等国提议把欧共体内部决策机制从“一致通过”改变为“多数赞成”,法国总统戴高乐实施“缺席政策”坚决抵制。“空椅危机”迫使欧共体通过“卢森堡协议”,同意法国提出的决策机制的全体一致原则。上述历史现象反映了(    )

    A . 超国家倾向和维护国家利益间分歧严重 B . 西欧各国联合起来摆脱美国的控制 C . 民族国家利益阻碍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D . 德意与法国激烈争夺欧共体领导权
  • 16. (2016·盘山模拟) “人们也许会预言,随着现代化进程的迅速加快,其他非西方地区将仿照中国的做法,建立新的权力中心。无疑,现在已有了种种为了获得政治和经济的完全独立而试图统一各自的地区、并使之现代化的‘泛’字运动,如泛阿拉伯主义和泛非主义。”(《全球通史》)如果这些运动证明是成功的,那么( )

    A . 地区动荡和环境污染将更严重 B . 亚非地区将走向联合 C . 新的全球多极化状态必将形成 D . 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将由此建立
  • 17. 唐代《水部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中央制定的水利法,其中规定:“著灌溉大渠,有水下地高者,不得当渠造堰,听于上流势高之处,为斗门引取。”“凡浇田,皆仰预知顷亩,依次取用,水遍即令闭塞,务使均善,不得偏并。”这实质上表明唐代(    )

    A . 重视上下游水资源的使用 B . 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C . 形成了体系完善的水利网 D . 为经济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 18. 下面是把北宋赋税结构变化表(单位:万贯),从中反映的问题,你认为合理的是(    )

    年代

    农业税

    非农业税

    997年

    2408.1

    1567.7

    1021年

    2641.2

    3874.0

    1077年

    2021.3

    5117.2

    A . 农业税的变化反映了北宋时期农业生产受到削弱 B . 赋税收入不断增加使北宋政府长期保持财政充裕 C . 非农业税的激增反映了北宋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 D . 土地兼并严重直接导致了北宋时期农业税的变化
  • 19.

    考古学家在对我国某遗址的发掘中,发现以下两件农具(注:翻车和曲辕犁),经技术测定,这两件农具均为同一时期遗存下来的物品。据此确定该遗址最早是(    )

    A . 西周 B . 三国 C . 唐朝 D . 北宋
  • 20. 明万历年间,福建泉州府佃农“朝登垅亩,夕贸市廛”;浙江秀水县佃农用上等米换白银,用中下等米来抵租。这一现象的出现突出反映了(    )

    A . 农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初步发展 B . 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水平提高 C . 农民能够支配自己全部的劳动产品 D . 农业与市场的经济联系加强
  • 21. 宋朝规定:“应典、卖、倚当物业,先问房亲,房亲不要,次问四邻,四邻不要,他人并得交易。房亲着价不尽,亦任就得价高处交易。”

    (《宋刑统》卷13)。这说明宋朝(    )

    A . 田业买卖还会受到家族宗族势力的干预 B . 执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 C . 买方完全可以根据个人自由意志买田业 D . 朝廷对民间土地买卖管理较弱
  • 22.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这首诗能够反映自然经济状态下(    )

    ①乡野风景的恬适闲静    ②乡村民风的古朴淳厚③重视农业的观念 ④安土重迁的思想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3. (据陈顾远《中国婚姻史》考证:“明洪武元年,令庶民嫁娶悉依《朱子家礼》,凡男十六岁、女十四岁以上并听婚娶。还要求同里民户互相资助,以保证男女及时完婚”。明朝这样规定的根本原因是(    )

    A . 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B . 传统的小农经济的反映 C . 有利于保证人口的增长 D . 落后的封建思想的体现
  • 24. 《朱子大全》指出:“夫农,衣食之所由出也。生民之业,莫重焉。一夫之力,所耕百亩,养生送死,与夫出赋税、给公上者,皆取具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 . 小农经济关乎到封建社会的稳定 B . 小农经济具有一定的脆弱性 C . 农业是封建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 D . 自给自足是小农经济的特征
  • 25. 明中后期,租佃关系已普遍采取契约的形式,在商品经济发达的江浙、福建已经盛行定额租制,甚至还出现了货币地租,佃农对地主从人身依附关系为主向着以土地依附为主的方向过渡,获得更多的经营自由。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 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 B . 农村经济商品化 C . 商品经济推动封建生产关系的变化 D . 封建地租货币化
  • 26. 下列表格数据反映的经济现象会导致哪一结果(    )

    时间人口(人)人均土地(亩/人)
    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2735546232.54
    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1027500006.89
    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2080957963.56
    A . 自然经济逐渐走向瓦解 B . 精耕细作农业进一步发展 C . 资本主义萌芽迅速发展 D . 铁犁牛耕在江南开始推广
  • 27. 下列哪些语言反映了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    )

    ①湿耕泽锄,不如归去②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③肥田是农家宝,庄稼不可少④且溉且粪,张我禾黍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28. “生民之本,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蔬果之畜,园场之所产;鸡豚之善,埘圈之所生。爱及栋宇器械,樵苏脂烛,莫非种殖之物也。至能守其业者,闭门而为生之具以足,但家无盐井耳。”对材料解读不正确的是(    )

    A . 反映古代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B . 体现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 C . 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营方式 D .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
  • 29. 清《景德镇陶录》载:“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

    A . 制瓷业开始兴起 B . 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 . 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 . 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 30. 《盐铁论》载:“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县官鼓铸铁器,大抵多为大器,……不给民用。民用钝弊,割草不痛,是以农夫作尉,得获者少,百姓苦之矣。”由此可见“铸铁官营”的弊端在于(    )

    A . 管理僵化,造成官吏腐败 B . 价格昂贵,加重农民负担 C . 产品低劣,影响农业生产 D . 原料匮乏,市场供应不足
  • 31. 古代中国的冶铁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冶铁过程中的供风形式不断革新,出现以水力为动力的鼓风装置开始于(    )

    A . 春秋战国 B . 汉武帝时 C . 东汉初 D . 唐代
  • 32.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 世纪》中说道:“政府垄断了供朝廷和行政机构消费的许多商品的生产和分配,这些商品包括武器、纺织品、陶器、皮革制品、服装和酒等。另外,政府还完全控制了全体人民所需的基本商品的生产和分配,知盐铁等。这些限制剥夺了中国商人成为无约束的企业家的机会,使经济失去了自由发展的可能性;同时也助长了官员的腐化和堕落,因为朝廷官员能够利用他们的特权地位去操纵国家垄断商品来为个人牟利。”这段话揭示了中国(    )

    A . 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B . 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C . 历代政治出现腐败现象的重要原因 D . 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
  • 33. 下列三种手工业形态按产品商品化程度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 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B . 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官营手工业 C . 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也 D . 民营手工业—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 34. 明代政治人物王世懋在其著述中描绘了景德镇因烧制瓷器而火光烛天的情形,称之为“四时雷电镇”。这被个别历史学者认为是“工业超时代发展的征象”,实际上他是以此来指责“当地居民穿凿地脉,以致没有人登科中举”。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 . 政治人物的著述不足以成为史料 B . 著述不属于实物资料所以可信度低 C . 史料研读须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 D . 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无法探究
  • 35. 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④
  • 36. 关于古代“市”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    )

    ①秦代管理“市”的法律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

    ②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③隋朝时形成民间集市——草市,唐代逐渐演进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④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时间上的限制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37. 明清时期,学界出现了一股研究“礼学”的热潮。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希望通过对古礼的研究,以礼抗俗,重新确立社会的四民秩序。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明清思想专制的强化 B . 阳明心学助长空谈之风 C .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 D . 佛教和道教思想的冲击
  • 38. 两广总督李侍尧在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的奏折中说:“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七八十万两(白银),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广州是当时官方指定的对外贸易港口②丝绸是中国的一种主要的出口货物

    ③区域闻长途贩运贸易非常兴盛④外商贸易瓦解了中国朝贡贸易体系

    A . ①②③ B . ②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 39. 唐代曾有“钱荒”现象即铜钱欠缺,导致民间在进行商业交易时没有铜币可以使用。历史学家分析说成因之一是人们将铜币熔化成铜金属。对此,较为恰当的理解是(    )

    A . 纸钞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B . 飞钱已取代铜币成为民间通行货币,故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C . 因出现铜币面额低于金属价值现象,故人民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以牟利 D . “钱荒”原因不可能是人们将铜币熔铸成其它器物,是部分史学家误信史料
  • 40.

    下列三张图所揭示出的我国古代商业活动中心发展的趋势是(    )

    A . 由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地区发展 B . 政治中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C . 经济重心南移推动商业活动中心向南方地区发展 D . 由主要在北方地区逐渐向南方和沿海地区发展
  • 41. 明朝时期江浙地区市镇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这些市镇与明朝以前的城市相比,其主要特点有(    )

    ①多为商业中心                       ②个别市镇出现新的生产方式

    ③呈现专业化特色                     ④兼有政治、商业中心的双重功能

    A . ①②③ B . ②③④ C . ①②④ D . ①②③④
  • 42. 史学界认为:资本主义在西方逐步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世界各地由相互隔绝过渡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历史,然而中国在这个时候却渐渐的游离于这个整体之外。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

    A . 中国航海业地位一落千丈 B .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掌握主动权 C . 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趋势 D . 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 43. 清代商人地主“以末致财,以本守之”所造成的直接后果是(    )

    A . 导致手工业扩大再生产缺乏资金 B . 造成农民贫困,购买力低下 C . 政府崇本抑末,限制手工业生产 D . 影响海外贸易,导致闭关政策
  • 44. 历史叙述一般分为史料呈现、史实陈述、历史评价、历史解释等几种方式,中学教材这样叙述清代海禁政策(    )

    ①“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②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

    ③清政府甚至认为,天朝大国物产丰盈,无所不有,无需与外国进行贸易。

    ④使中国与世隔绝,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其中属于历史评价的是

    A . B . C . D .
  • 45. 《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    )

    A . 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B . 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 C . 提出“农本商末”观点 D . 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
  • 46.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47.

    “翻倒,翻倒,喝得醉来吐掉。转来转去自行,千匝万匝未停。停未,停未,禾苗待我灌醉。”这首《调笑令》 描述的图示农业工具是(    )

    A . 翻车 B . 曲辕犁 C . 筒车 D . 坎儿井
  • 48. 南宋初年士大夫袁采在《世范》中说:“世事多更变,贫富无定势,田宅无常主,有钱则买,无钱则卖!……法禁虽严,多是幸免,唯天网不漏。谙云:富儿更替做。盖谓迭相报酬也。”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商品经济的强大冲击 B . 不抑兼并政策的实施 C . 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D . 社会环境动荡不安
二、<b>非选择题</b><b></b>
  • 4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它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材料二:由于美苏之间长期的争霸,经济力量相对薄弱的苏展负担沉重,美国也因为大规模扩充军备成为世界上最大债务国。因此我们中国应大力发浪生产力,深化改革开放.提高综合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对于美苏争霸,史学家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霸权主义是成协世界和平的重要因素,我们要反对霸权主义,倡导世界和平。同时美苏争霸体现了超级大国之间的对抗,从其结果来看,对抗显然不是国家和世界之福,所以应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对话,以和平的方式解决彼此之间的争端与分歧,共建和谐世界。——摘映自豆丁网《美苏争霸的启示》

    材料三:中国土地制度,到了明清时期,发展出永佃制。农民永佃权是当时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和深化所引起的。伴随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繁荣,市镇的兴起,使许多地主由农村迁居城镇,从事工商业的地主或城居而完全脱离生产的地主越来越多。……地主大量地聚集在城市中,对土地无法直接经营,对农业生产也无法干予,在拥有“田底权”(即对土地的所有权)的前提下把“田面权”(即对土地的经营、使用权)转给他人,而坐收地租。佃农,可以把田面权转让、出卖、转顶以及传给子孙后代。……并雇佣了较多的农业雇工,独立自主地支配、经营和使用土地,有的生产商品粮食,有的生产经济作物。在法律上和实际生活中,取得田面权的佃农,与田主“平等相称”。

    农民永佃权具有二重性。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讲,它体现了封建租佃关系逐渐没落的趋势,预示着历史前进的方向。从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来说,它延续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分解过程,反映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摘编自樊树志《明清租佃契约关系的发展—关于土地所有权分割的考察》

    请回答:

    1. (1)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

    2. (2) 根据材料,指出美苏争霸给世界带来的一种启示,并进行论证。(只需写出其中一种并加以论证即可)

    3. (3)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永佃制出现的历史原因,并简要评价明清时期的永佃制。

  • 5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商鞅《商君书》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朴而可正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斯塔夫理阿诺斯

    《全球通史》

    (宋朝)经济活动的迅速发展还增加了贸易量。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政为中心的大城市。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

    (宋代)别有一种文化形态崛起,这就是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以及人头攒动的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人教版教材必修一

    (希腊)在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的城邦,新兴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渴望更加强烈。

    根据材料,提取与“经济发展的影响”有关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充分,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 51.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太祖在实行海禁的同时,要求海外国家以“朝贡”的形式,由官方出面组织商人来华进行贸易,这就是“朝贡贸易”。海外国家派来“朝贡”的成员中,绝大多数是商人,其载运进来的朝贡货物中绝大多数是完全用来进行贸易的。明朝政府对海外国家载运来的朝贡货物抽取货物税。明成祖朱棣不仅对朝贡使者放宽各种限制,予以免税优惠,而且在浙江、福建、广东复设三市舶司,专门负责海外诸国贡使附带进来的货物转送问题。明成祖还派遣郑和携带敕书及精致手工业品,遍赐海外诸国,招徕其遣使入明朝贡,遂把朝贡贸易推向高潮。——摘编自李金明《论明初的海禁与朝贡贸易》

    材料二:1644-1683年,清朝执行了比明朝更为严厉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商船出海贸易,显然是针对沿海抗清势力而采取的非常措施。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前所面临的“反清复明”问题已经烟消云散……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正式指定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南京)设置海关,允许外国商船前来贸易。在这些港口沿线及邻近地区,也都允许进行对外贸易,例如广东的潮州、高州、雷州、廉州、琼州等四十三处,福建的厦门、汀州、台北等三十多处,以及浙江、江苏沿海多处港口都是开放的。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廷下令关闭江海关、浙海关、闽海关,指定外国商船只能在粤海关——广州一地通商,并且对丝绸、茶叶等出口商品的出口量加以限制,对中国商船的出口贸易规定了许多禁令。——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朝贡贸易”的特点。

    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清朝海外贸易政策变化的过程,并及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