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7届湖南省常德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

更新时间:2017-04-07 浏览次数:583 类型:高考模拟
一、<b >单选题</b>
  • 1. 一年前,郑观应出版《盛世危言》,“危言”前一定要加上“盛世”,不敢说已是衰世;一年后,严复却在《救亡决论》中响亮地喊出“救亡”的口号,自这时起的半个世纪内,“救亡”成为中国人最关注的问题。导致这一剧变的重大事件是(    )

    A . 鸦片战争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 中法战争 D . 甲午中日战争
  • 2. 有学者认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大都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不属于资产阶级,他们革命的动力不是为资产阶级争取利益,而是从帝制统治和列强的窥视下拯救中国。因此,他们也代表了深受列强欺凌之苦的民族资本家的心声。材料表明革命派(    )

    A . 进行革命的目标不明确 B . 代表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C . 有民族民主革命的诉求 D . 已成为知识分子代言人
  • 3. 1923年陈独秀说:“辛亥革命本身的性质,是资产阶级革命……但以革命运动中主要分子而论,却大部分不出于纯粹的资产阶级,而属于世家官宦堕落下来非阶级化之士的社会;这种非阶级化的‘士’之浪漫的革命,不能得资产阶级亲密的同情。”此评论意在强调(    )

    A . 争取资产阶级参加革命 B . 辛亥革命失败的根本原因 C . 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无关 D . 国民党的政治领导地位
  • 4. 1937年,四川大学校长任鸿隽回忆:“吾父在日,无日不思返浙江原籍。吾辈则乡土观念较轻,以为吾中国人自命为中国人足矣,于此中复自画为某省某县人,有何意义?”据此可知,任鸿隽(    )

    A . 较之先辈乡土观念较轻 B . 有“中国”观念无乡土意识 C . 志在抗日无暇顾及乡土 D . 认为省县户籍管理没有意义
  • 5. (2016高二上·上高月考) “一五”时期,在国民经济收入使用总额中,积累率(积累基金在国民收入使用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占24. 2%。而1958年至1960年三年,积累率分别提高到33.9%、43. 9%、39. 6%。这三年积累额共达1438亿元,比“一五”时期全部积累率还增加44%。中国1958年至1960年积累率的提高(   )

    A . 非常不利于基建规模的扩大   B . 影响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C . 可以优化国民经济比例关系   D . 为随后的经济调整奠定基础
  • 6. 1958年6月,在苏联的帮助下,我国建成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1966年中国首次发射导弹核武器实验成功;1971年8月,中国自己制造的第一艘核潜艇下水;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建成并首次并网发电。取得这一系列成就的主要原因是(    )

    A . 我国雄厚的物质基础 B . 苏联长期的技术支持 C . 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 D . 科学家的努力拼搏
  • 7. 在古代雅典和其他希腊城邦中,公民权与土地占有权是一致的。公民身份是占有土地的前提,而占有土地又是公民身份的基础。农民往往由于拥有一小块土地,才有资格成为城邦公民集体的一员。这说明(    )

    A . 农业是希腊城邦经济生活的重要部分 B . 外邦人可以购置土地获取公民身份 C . 继承土地的女性公民可拥有政治权力 D . 城邦公民权以土地多少为衡量标准
  • 8. 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农民是最好的公民——因为没有太多的财产,他们总是忙于生产,极少参加公民大会。”这句话旨在说明(    )

    A . 雅典民主政治排斥农民的狭隘性 B . 国家应由专业性的贤人治理 C . 公民必须从事生产劳动 D . 太多财产影响公民从政的积极性
  • 9. 罗马不允许相距甚远的城市选举代表到罗马参政;投票只在罗马进行,边远地区的人民也很少肯到罗马投票;罗马也从未允许外省选代表到罗马参加公民大会或进入贵族院。材料反映出(    )

    A . 古代罗马交通的落后 B . 共和国衰落的必然 C . 直接民主制度的弊端 D . 奴隶制民主的局限
  • 10. 罗马“公民与臣民之间的差别从此消失,除奴隶外的自由民,已取得了私人的平等地位”。该现象主要得益于(    )

    A . 公民法的制定 B . 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C . 万民法的推行 D . 《十二铜表法》颁布
  • 11. 《十二铜表法》规定,凡涉及公民的生死问题时,需要执政官主持的人民大会(元老院)作出决定;凡属科处罚金一类的犯罪,就交由平民团体审判。这表明罗马法(    )

    A . 量刑程序不统一 B . 平民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C . 习惯法影响深远 D . 崇尚秩序和平衡
  • 12. 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材料表明该法案(    )

    A . 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 B . 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 C . 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 D . 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 13. “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这主要说明(    )

    A . 分权会影响政府的工作效率 B . 分权会带来各权力之间的摩擦 C . 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D . 分权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 14. 据《美国宪政历程》记载:(有)一位大法官叫道格拉斯,他在大法官的位置上一呆就是36年零七个月。1975年他突然中风,无法上班,但是当时的总统正好是当年积极主张弹劾他的众议院共和党(少数党)领袖福特,为了不让福特总统有机会任命一个保守派的法官,他坐着轮椅,带着尿袋出庭,最后还是前功尽弃。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表述正确的是(    )

    A . 大法官除非犯罪否则必须终身任职 B . 总统与大法官之间存在着权力制衡 C . 两人的私人恩怨已经影响到政治 D . 大法官在与总统的较量中处于下风
  • 15. 德国宰相俾斯麦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制定不仅是参照了英国的立宪制度,更重要的一点还是得益于美国。”《德意志帝国宪法》“得益于美国”主要体现在(    )

    A . 皇帝权力受到制约 B . 实行联邦制 C . 设立责任内阁 D . 议会拥有否决权
  • 16. 某一时期的艺术“用古希腊罗马的方法展现人体美和自然美,突破了宗教对人体的禁忌,以世俗人物的形象刻画宗教人物,以市民阶级的审美标准来诠释世界”。可见这一时期的艺术(    )

    A . 标志着人文精神的起源 B . 披着宗教的外衣反专制 C . 以宗教形式宣扬人文思想 D . 摆脱了宗教和专制束缚
  • 17. 有学者将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所说的“宗教的理性化”概括为“怀着宗教般的热情赚钱、从事商业和经济活动”。下列教派最能体现韦伯所指的“宗教的理性化”的是(    )

    A . 天主教 B . 路德教 C . 佛教 D . 加尔文教
  • 18. 詹姆斯密尔(James Mill)和约翰密尔(John Stuart Mill)父子是19世纪英国乃至西方自由主义最重要的代表。两人一致认为,印度社会缺乏演进的能力,需要被英国统治才有前途,并称英国东印度公司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造福印度人民的政府。这说明了(    )

    A . 密尔父子的自由主义者身份为假,实为殖民主义者 B . 工业革命推动英国由自由主义向殖民主义阶段过渡 C . 工业革命背景下自由主义与殖民主义存在紧密关系 D . 印度实际是英国工业革命和殖民活动的最大受益者
  • 19. 沃尔特·李普曼说:“人们已经发明了作出发明的方法,人们已发现了作出发现的方法。机械的进步不再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为有系统的、渐增的。”这种现象体现了(    )

    A . 科学的重要性显著增强 B . 第一次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C . 自然科学取得巨大进步 D . 机械制造水平的大幅提高
  • 20. 列宁称马克思和恩格斯是“19世纪人类三个最先进国家中重要思潮的继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这里“三个最先进国家”指的是(    )

    A . 英、法、美 B . 英、法、德 C . 法、美、德 D . 英、美、德
  • 21. “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这个曾经仿佛用法术创造了如此庞大的生产资料和交换手段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现在像一个魔法师一样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术呼唤出来的魔鬼了。”《共产党宣言》的这一段文字主要蕴含了(    )

    A . 社会进化论 B . 阶级斗争理论 C . 资产阶级革命论 D .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
  • 22. 1918年后,西方各国对苏联采取了敌视和封锁政策。但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卖给苏联。1929年~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销往苏联,而1932年竟高达90%。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 . 苏联新经济政策产生了一定效果 B . 美英肯定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效用 C . 美英以邻为壑,转嫁危机至苏联 D . 经济危机淡化了意识形态的冲突
  • 23. 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因为《全国工业复兴法》授予联邦政府管理州内贸易等权力违宪宣布该法无效;1937年,最高法院认为联邦政府有权监管任何涉及州际贸易的劳资关系,否定了琼斯一劳克林钢铁公司对《全国劳工关系法》侵犯各州权力的控诉。这一变化反映出(    )

    A . 政治经济的发展导致司法解释的变化 B . 分权制衡机制削弱了新政的实际效果 C . 罗斯福新政缓和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D . 联邦行政权力扩张影响司法公正判决
  • 24. 法国史学家朗格诺娃和瑟诺波斯所著的《史学原论》一书指出:史料可分为两种,有时过去的事件留下实迹(碑碣及制造品),有时也是更常见的事件所留下的痕迹,是心理的状态——一种文字上的描写和叙谈。这种“心理的状态”对文字史料的作者影响最少的是(    )

    A . 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 B . 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点 C . 该事件所产生的后果 D . 对该历史事件的评价
  • 25. 《治学的门径与取法》一文中说史学家治史重在恰如其分地解读史料,适得其所地呈现史事,从各种层面角度显现前人本意和史事本相以及相互联系,并且表明依据什么说是如此这般,所用论据是否经过前后左右、上下内外的反复验证。”这说明治史(    )

    A . 是历史学的重要基础 B . 可以知得失,辨真伪 C . 应相信史料,重推理 D . 贵在还原历史的真相
二、<b >综合题</b>
  • 2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农村工业古已有之,到15,16世纪,工业在农村经济中已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17世纪时英国和中国的农村工业都已超越了只为地方市场提供产品的阶段,而为区间市场和国际市场进行生产。在16,17世纪,由于毛纺织业的发展,呢绒成为英国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到17世纪晚期中国东南地区的纺织品也被纳入广阔的市场体系。苏州吴江“绫罗纱绸出盛泽,奔走衣被遍天下,富商大贾数千里辇万金而来,摩肩联袂”。农村工业的发展必然推动商品性农业的发展,英国乡村毛纺织业的发展推动了养羊业的发展。中国东南地区与农村工业相辅相成的商品性农业的发展也很惊人。丝织业带动了桑蚕业的发展,某些地区的桑树种植面积远远超过稻米种植面积。在英国,所有的农村工业区都出现了一些新兴工商业城镇,如曼彻斯特、伯明翰……在中国,从明代中期开始,工商业市镇的勃兴也成为经济运动的主要特点之一,江南地区形成了比较密集的市镇网络。

    ——摘编自高寿仙《中国与英国的原始工业化》

    材料二:近代中国农村工业的生产力并非保守落后、一成不变……逐渐习惯于商品货币关系,成为商品生产者的农民对新工具、新技术以至新的商品品种都表现出了极大热情,在这一方面,农村工业比封建社会中的城市作坊手工业更具进步性。……农村工业中很少有防止技术外传这些限制。农村工业生产中陆续从国外引进了一些效率较高的工具,如铁轮织布机、轧花机、弹花机,就其工作原理来说,已经可以说是用人工作动力的机器。……农村工业自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革则把农民引入资本主义关系之中,变自给自足的小农为商品生产者,并使农村中出现了最初的企业家。

    ——摘编自史建云《农村工业在近世中国乡村经济中的历史作用》

    1. (1)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和英国农村工业发展的异同。

    2. (2) 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农村工业的主要变化,并谈谈你对农村工业发展的认识。

  • 27. (2017·惠州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现代报刊业发展历程

    ——摘编自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

    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报刊发展与社会变迁”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 28. 历史证明“开放”与“封闭”,影响着一个国家发展进程。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在许多人看来,中国的“开放政策”不像中国式的政策,不符合中国的历史和传统。事实并非如此。在唐朝(公元六一八年——九零七年),当时中国的首都还在长安(今天的西安),中国号称有多达一万名外国人,这个大帝国的繁华首都里能看到各国的男女专家、艺术家、商人、学者等等。随着最后一个朝代清政府的衰败,孤立主义、闭关自守、排外主义的倾向日趋严重。中国的革命运动从来都不是内向的。它向中国境外,向海外——向日本、美国、法国、德国和俄国汲取各种思想和启示。

        正如历史学家李锐所指出的,这就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的不同态度。毛“对西方不感兴趣”;他的社会比较封闭,更符合前清的传统。邓则相反,他如饥似渴地寻求新思想,对中国从西方获得的新东西非常感兴趣。

    ——索尔兹伯里《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

    1. (1) 唐朝的开放政策有什么历史意义

    2. (2) 用史实说明“中国的革命运动从来都不是内向的”。

    3. (3) 简要评论“邓小平‘对中国从西方获得的新东西非常感兴趣’”。

    4. (4) 综上,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