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 /高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19年高考生物一轮专题 第25讲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更新时间:2018-11-17 浏览次数:304 类型:一轮复习
一、单选题
  • 1.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共同进化过程 B . 引进外来生物,一定可以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 C . 从裸岩到森林演替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不改变 D . 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保护生物多种多样的基因
  • 2. 生物多样性是共同进化的结果,下列事实不属于共同进化的是(   )
    A . 生活在草原上的斑马和猎豹都能迅速奔跑,是长期相互选择的结果 B . 随着光合生物的出现,大气中有了氧气,为好氧生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C . 随着工业的发展,导致大量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升高 D . 约4亿年前出现了原始的陆生植物,随后出现了适应陆地生活的动物
  • 3. (2016高二上·河北期中) 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内容的叙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
    A . 突变和基因重组使种群产生定向变异,为新物种形成提供材料 B . 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可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 C . 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D . 长期的地理隔离一定会导致新物种的形成
  • 4. (2018高三上·河池月考) 种内斗争是指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由于争夺食物,栖息地或其它生活条件而发生的斗争,下列有关种内斗争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种内斗争会导致同种生物个体之间发生共同进化 B . 种内斗争将使种群的基因频率朝着一定方向发生改变 C . 研究种内斗争对个体数量的影响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 D . 种内斗争引起优胜劣汰,最终必然导致新物种的产生
  • 5. (2018·海南) 甲、乙两物种在某一地区共同生存了上百万年,甲以乙为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甲、乙的进化可能与该地区环境变化有关 B . 物种乙的存在与进化会阻碍物种甲的进化 C . 若甲是动物,乙可能是植物,也可能是动物 D . 甲基因型频率改变可能引起乙基因频率的改变
  • 6. 目前在超市中无公害蔬菜很多,也很受市民的欢迎。这些无公害蔬菜在生产中,不使用农药、杀虫剂和化肥等。假如在蔬菜的生产中长期使用某种杀虫剂其结果是(     )
    A . 杀虫剂诱发了害虫抗药性基因的产生,使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B . 杀虫剂对害虫具有选择作用,使抗药性害虫的数量增加 C . 使用杀虫剂的剂量不断加大,害虫向抗药性能力增强方向定向变异 D . 害虫全部消失,最终导致某些害虫的物种灭绝
  • 7. (2018·浙江选考) 下列关于自然选择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 B . 自然选择加速了种群生殖隔离的进程 C . 自然选择获得的性状都可以通过遗传进行积累 D . 白然选择作用于对个体存活和裴殖有影响的变异性状
  • 8. (2016高二上·日喀则期中) 调查某校学生中关于某种性状的各种基因型及比例为:XBXB﹣42.32%、XBXb﹣7.36%、XbXb﹣0.32%、XBY﹣46%、XbY﹣4%,则该校学生中XB和Xb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A . 6%、8% B . 92%、8% C . 78%、92% D . 8%、92%
  • 9. 拉马克进化学说的进步意义体现在(   )


    A . 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 B . 提出了“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理论 C . 最先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 D . 使生物学第一次摆脱了神学的束缚,走上了科学的轨道
  • 10. (2017高二上·佛山月考) 下列关于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形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物种之间的共同进化都是通过物种之间的生存斗争来实现的 B . 只要种群中的基因型频率发生了改变,就发生了生物进化 C . 生殖隔离的形成,标志着新物种的形成 D .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种群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
  • 11. (2017高三上·安阳开学考) 某大型封闭种群中基因型为AA个体占30%,A占60%(没有自然选择和突变),则(  )
    A . 自交三代后种群中A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B . 随机交配三代后种群A基因频率发生改变 C . 自交三代后种群中AA基因型频率发生改变 D . 随机交配三代后种群中AA的基因型频率不发生改变
  • 12. (2017·酒泉模拟) 如图是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变化情况,分析这些数据能得出的结论是(    )

    A . 1950~1980年问该种群始终没有发生进化 B . 1990年该生物已经进化成了两个物种 C . 1960年该种群Aa基因型的频率为48% D . 变异的有利还是有害取决于生物生存的环境
  • 13. (2016高二上·黄石期中) 下列有关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新物种的形成通常要经过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三个基本环节 B . 蜂鸟细长的喙与倒挂金钟的筒状花萼是它们长期共同进化形成的相互适应的特征 C . 细菌在接触青霉素后会突变产生抗药性,在青霉素的选择作用下,具有抗药性的个体生存下来 D . 自然选择能定向改变种群的基因频率,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
  • 14. (2016高二下·辽宁开学考) 某植物种群中,AA个体占4%,aa个体占64%,该种群随机交配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和自交产生的后代中AA个体百分比、A基因频率的变化依次为(   )
    A . 不变,不变;增大,不变 B . 不变,增大;增大,不变 C . 增大,不变;不变,不变 D . 不变,不变;不变,增大
  • 15. (2017·昆明模拟) 某昆虫的种群非常大,第一年AA占10%,Aa占20%,aa占70%,种群内雌雄个体间都能自由交配并产生后代.假设由于环境条件改变,种群中显性个体每年增加10%,隐形个体每年减少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环境条件的改变一点会影响隐性个体的出生率 B . 在自然选择过程中,直接受选择的是个体的表现型 C . 第二年隐性个体的基因型频率为60% D . 若环境条件不变,该种群的基因频率也不会发生改变
二、综合题
  • 16. (2017高二下·山东期中) 在一个海岛中,一种海龟中有的脚趾是连趾(ww),有的脚趾是分趾(Ww、WW)连生的脚趾便于划水,游泳能力强,分趾游泳能力较弱。开始时,连趾和分趾的基因频率各为0.5,当岛上食物不足时,连趾的海龟更容易从海中得到食物。若干万年后,基因频率变化为W为0.2,w为0.8。
    1. (1) 该种群中所有海龟所含有的全部基因称为该种群的,基因频率变化后,从理论上计算,杂合子占分趾海龟的比例为
    2. (2) 该种群中海龟多种多样的类型,其中可遗传的变异来源于基因突变、,但由于变异是不定向的,进化的方向是由决定的。
    3. (3) 海龟是否发生了进化?,理由是
    4. (4) 若海龟经过长期进化演变成了新物种,新物种与原物种之间存在
  • 17. 某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大块农田发生稻化螟虫害,承包土地的农民起初在稻田里喷洒DDT家药,但几年后又不得不以放养青蛙来代替喷洒农药。如图为在此时期内稻化螟种群密度变化示意图,分析回答:

    1. (1) 从A点到B点,在施用杀虫剂的初期,害虫种群密度都急剧下降,但仍有极少数个体得以生存,原因是
    2. (2) 从B点到C点曲线回升的原因是。在这个过程中,农药对害虫起作用,这种作用是(填“定向”或“不定向”)的,是通过农药与害虫之间的实现的。
    3. (3) 一般认为,C到E点为生物防治期,请根据曲线对比两种治虫方法,可以看出农药防治害虫的缺点是
    4. (4) 如果A到D为农药防治期,这说明在C点时,农民在使用农药时可能采取了某种措施,这种措施最可能是
  • 18. 寄生在某种鸟的羽毛中的羽虱大量繁殖会造成鸟的羽毛失去光泽和尾羽残缺不全,影响雄鸟的求偶繁殖。
    1. (1) 若该种群中对羽虱具有抵抗力的个体AA和Aa分别占20%和40%,则a基因的基因频率为
    2. (2) 请预测以后基因频率的变化规律,将该变化在下边的坐标中以曲线的形式表示出来。(标明基因,绘出大致趋势即可)。

    3. (3) 研究者认为雄鸟能否吸引雌鸟到它的领土筑巢,与雄鸟尾羽长短有关,为了验证这个观点,做了如下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①将若干只尾羽长度相似且生长状况一致的雄鸟均分成A、B、C三组,将组雄鸟的尾羽剪短,把剪下来的尾羽用黏合剂黏在组雄鸟的尾羽上。对组雄鸟的尾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给三组雄鸟带上标志后放归野外进行观察。

      ②实验结论:

  • 19. 科学家在研究北美两种不同物种果蝇(种1与种2)的进化过程时发现,在百万年之前,北美大陆只有一种果蝇,其基因型aabbccDDeeff。随后不同区域的果蝇出现了不同的基因(如图);当基因A与B同时出现个体中会发生胚胎早亡;同样,基因C与D或E与F同时出现也有胚胎期早亡现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1) 甲地所有的果蝇称为
    2. (2) 北美大陆不同区域在阶段I出现了基因的差异,这种变化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
    3. (3) 果蝇最多只能飞跃邻近两地的距离。对历史阶段I而言,甲地与乙地果蝇之间的差异可能属于多样性。
    4. (4) 北美大陆在阶段II时,一些地区的果蝇消失,其消失的原因可能有_____________(多选)。
      A . 果蝇不适应逐渐改变的环境 B . 环境导致果蝇基因定向突变 C . 突变产生了新的致胚胎早死基因 D . 可逆性突变使两地果蝇基因相同
    5. (5) 甲地与戊地果蝇最终进化成两个物种,运用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解释其可能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两地距离遥远,而且两地环境对变异的选择不同,最终导致
    6. (6) 若甲地果蝇(种1)一个基因组含有15000个基因,甲地共有果蝇50000只;戊地果蝇(种 2)一个基因组比甲地果蝇多了 25个新基因,戊地共有果蝇38000只。比较两地的果蝇种群基因库的大小:(填“甲地”或“戊地”)大。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