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化学 /人教版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碳和碳的氧化物 /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更新时间:2015-10-15 浏览次数:358 类型:同步测试
一、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p align=center >同步练习</p>
  • 1. 有甲、乙、丙三种纯净物,甲为黑色固体,乙、丙为无色气体.点燃时,甲既能生成乙,也能生成丙;丙点燃也能生成乙.在以下关于这三种物质推断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甲是一种化合物 B . 乙是一氧化碳 C . 丙是一氧化碳 D . 丙是二氧化碳
  • 2. 节能减排、低碳出行是我们倡导的生活方式.下列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焦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都具有还原性 B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组成元素相同,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C . 二氧化碳通过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为红色,说明二氧化碳具有酸性 D . 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单质,性质相同
  • 3.

    由图可知,大气中CO2浓度大约从1800年起急剧增加,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 . 大量火山的喷发 B . 气候的自然波动 C . 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 D . 人类大量使用燃料
  • 4.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认识中,正确的一组是()

    ①二氧化碳比一氧化碳多一个氧原子

    ②二氧化碳可供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③久未开启的菜窖二氧化碳的含量比空气中的高

    ④二氧化碳能使被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纸花变红.

    A . ①②③ B . 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③④
  • 5. 有关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说法正确的是()

    A .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性质不同,是因为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 B . 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显酸性 C . 一氧化碳可用于灭火,是因为一氧化碳不支持燃烧 D . 一氧化碳可用于工业炼铁,是因为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
  • 6. 下列气体中,无色、无味不易被人们察觉的有毒气体是()

    A . 二氧化碳 B . 氧气 C . 氮气 D . 一氧化碳
  • 7. 下列有关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金刚石、石墨和C60均为碳元素的单质 B . CO2可用于灭火 C . CO易溶于水生成酸 D .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 8.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二氧化碳可用于制碳酸类饮料 B . 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于人工降雨 C . 常温下二氧化碳是一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有毒气体 D .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消耗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
  • 9. 下列方法或做法不能用来鉴别CO2和CO的是()

    A . 分别闻两种气体的气味 B .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紫色石蕊溶液 C . 将两种气体分别通入澄清的石灰水 D . 将燃着的木条分别伸入两瓶气体中
  • 10.

    二氧化碳在下列变化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 制汽水 B . 制干冰 C . 被石灰水吸收 D . 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
  • 11. 走进潼南桂林,一道亮丽的风景__大棚蔬菜,跃入眼帘.菜农在大棚中使用二氧化碳的主要作用是()

    A . 防止火灾 B . 做气体肥料 C . 降低大棚里的温度 D . 排出大棚里的空气
  • 12. 下列关于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都比空气重 B . 都可以用碳和氧气反应得到 C . 都有还原性 D . 都能和澄清石灰水发生反应
  • 13. 下列有关盛放某些气体的集气瓶,其摆放情况正确的是()

    A . A B . B C . C D . D
  • 14. 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自述中,你认为不符合事实的是()

    A . 我是灭火英雄 B . 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离不开我 C . 全球气候变暖与我无关 D . 固体的我是人工降雨的功臣
  • 15. “归纳与比较”是化学学习的主要方法,下列关于CO2与CO的不同点比较错误的是()

    A . 构成: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比一个一氧化碳分子多一个氧原子 B . 性质:CO2能溶于水,水溶液呈酸性;CO难溶于水,但能燃烧 C . 用途:CO2可用于光合作用、灭火等;CO可作气体燃料,还可用于人工降雨 D . 危害:CO2会造成“温室效应”;CO易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引起中毒
  • 16. 回答下列问题
    1. (1) 从物质种类、各物质的质量关系和反应条件等方面考虑,S+O2 SO2给你提供的信息是:反应物是;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是;反应条件是
    2. (2) 物质的某些性质可能对人类有利,也可能对人类不利.请仿照事例填写下表:

      物质

      有利的一面

      不利的一面

      氧气

      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使金属表面锈蚀

      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

  • 17. 木炭燃烧时能产生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1. (1) 木炭和一氧化碳虽然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物质,但它们的化学性质有很多相似之处,例如:它们都能与反应,请写出一氧化碳与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 (2)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请写出可以鉴别它们的化学方程式(写出一个即可).

  • 18. 在化学学习中,我们以“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观点来认识物质性质与变化.

    1. (1) 透过现象,我们感受到了分子在不断运动着;


    2. (2)

      根据右图实验,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3. (3) 通过对O2、CO2气体制取的研究,我们发现气体制取装置的选择是有规律的.如确定气体发生装置时应考虑的因素是

  • 19. 用下列物质的化学式填空:氧气、木炭、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甲烷。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气体是;能用于灭火的是;天然气的主要成分是;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是;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是;能使灼热氧化铜还原的气体是;能使灼热氧化铜还原的固体单质是

  • 20. 现有三瓶气体已失去标签,分别是氧气、空气、二氧化碳中的一种,请你用最简单的方法区别?
  • 21.

    某气体中可能含有H2、CO、CO2中的一种或几种,为确定该气体的成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

    1. (1) 写出编号仪器的名称:①;②

    2. (2) 若能观察到,则证明该气体中含有CO2

    3. (3) 若该气体中含有H2 , 则C处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4. (4) B中NaOH的作用是


    5. (5) 按照这位同学的设计进行实验是否一定能判断H2的存在?(填“是”或“否”)


  • 22. H2、CO2、CO、CH4四种物质中,某种物质在某一点(或某几点)上具有与其他三种物质不同之处(其他三种物质在这一点上则有相同或相似之处),请按要求及示例填写下表.

    物质

    该物质与其它三种物质的不同之处

    例:H2

    组成上不含碳元素,其它三种物质均含有碳元素

  • 23. O2 , CO2 , CO是我们本学期化学学习过程中最为熟悉的三种气体,请根据一定的依据对他们进行分类:

    分类依据

    ①是否具有可燃性

    CO

    O2、CO2

  • 24. 某实验小组探究火锅烟气中CO2 , CO分别对人体血液供氧能力的影响.设计装置如图所示(试管中均为稀释的新鲜鸡血):

    实验记录:

    1. (1) 向试管①中通入气体时,气体从导管口(填装置图中的序号)处通入.
    2. (2) 试管②的作用是

    3. (3) 气体A为.判断的依据是

    4. (4) 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来看,本实验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5. (5)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结论,火锅烟气中对人体血液供氧量有影响的是(填具体物质)
  • 25. 对比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某小组的同学对CO和CO2的性质进行了对比学习.
    1. (1) 以下是他们实验报告的一部分,请将其补充完整.

      实验内容

      实验现象

      分析与结论

      将充满CO和CO2的试管倒置于滴有紫色石蕊的水中

      A试管内无明显现象,

      B试管内液体变为

      色,试管内液面上升.

      结论:

      CO难溶于水且不与水反应

      CO2能溶于水且可与水反应.

      将充满CO和CO2的试管倒置于入饱和石灰水中

      C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D试管中可观察到

      结论:

      CO不能与碱溶液反应,

      CO2能与碱溶液反应.

      将两根灼热、表面已氧化变黑的铜丝分别伸入充满CO和CO2的试管中

      E中可观察到灼热的铜丝表面

      F中无明显现象.

      CO与Cu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结论:

      CO具有还原性,

      CO2无还原性.

    2. (2) 同学们通过实验探究发现,CO和CO2都是碳的氧化物但性质却有很大差异,请从微观角度分析原因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