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广西桂林市灌阳县七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

更新时间:2017-03-06 浏览次数:1008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有人说:“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夜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隋朝“光芒四射”的成就不包括(  )

    A . 祖国南北重归统一 B . 创立科举制 C . 开通了大运河 D . 修筑万里长城
  • 2. 电视剧《贞长歌》深受观众喜爱,创下很高收视率,你认为不可能在该剧中出现的画面是(  )

    A . 唐太宗在长安称帝,建立唐朝 B . 唐太宗轻徭薄赋,精减机构 C . 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D . 鼓励大臣直言皇帝的过错
  • 3. 武则天遗言立无字碑,由后人评说自己的功过.下列是四位同学根据掌握的历史知识,为评价武则天撰写的一句碑文。你认为最恰当的应该是(  )

    A .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提高了妇女地位,开启历史先河 B . 重用人才,发展农业,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启开元 C . 善于纳谏,开创了贞观之治 D . 励精图治,使唐朝进入全盛时期
  • 4. 下列关于唐朝疆域四至的表述 ,不正确的是(  )

    A . 东到大海 B . 西达咸海 C . 北到外兴安岭 D . 南及南海
  • 5. “和同为一家”这句话表现了哪两个民族的友好关系(  )

    A . 汉族与藏族 B . 汉族与回纥 C . 汉族与突厥 D . 汉族与南诏
  • 6. 我国历史上最早管理对外贸易的官署的设置地点是(  )

    A . 长安 B . 广州 C . 扬州 D . 登州
  • 7. 唐朝时期,日本10多次派遣唐使到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

    A . 传播先进的日本文化 B . 加强两国间的友谊 C . 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 D . 求取佛教经义
  • 8. 我国最大的石窟艺术群是(  )

    A . 敦煌莫高窟 B . 云冈石窟 C . 龙门石窟 D . 乐山大佛
  • 9. 隋唐时期柔和婉转软舞的代表是(  )

    A . 《秦王破阵舞》 B . 《天竺舞》 C . 《胡旋舞》 D . 《霓裳羽衣舞》
  • 10. 契丹族是我国的一个古老的民族,她兴起于我国的(  )

    A . 珠江流域 B . 长江流域 C . 黄河流域 D . 辽河流域
  • 11.

    从《契丹人引马图》中可看出,契丹人所穿的衣服已同当时的汉人着装没有多大区别,这主要是(  )

    A . 被北宋政府征服并强迫改装的结果 B . 契丹人为了向北宋政府示好 C . 长期民族融合的结果 D . 与北宋贸易交流的需要
  • 12. 宋辽议和、宋夏议和从本质上看,反映了(  )

    A . 北宋政府腐败无能,软弱可欺 B . 宋、辽和西夏都想在三个政权并立中趋利避害 C . 历史上中华民族大家庭内各民族和平共处、共同繁荣的主流民族关系 D . 三个政权谁都吞并不了谁
  • 13. 毛泽东在他著名的诗词《沁园春• 雪》中写道“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这里的“宋祖”应该指的是(  )

    A . 宋高宗赵构 B . 宋真宗赵恒 C . 宋徽宗赵佶 D . 宋太祖赵匡胤
  • 14. “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出现在(  )

    A . 唐朝 B . 隋朝 C . 北宋 D . 南宋
  • 15. 宋代瓦肆的出现,直接反映了(  )

    A . 宋代文学的兴盛 B . 城市文化的丰富 C . 北宋政治的稳定 D . 棉纺织业的发达
二、<b >材料分析题</b>
  • 1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摘自《英国大百科全书》

    材料二: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孙中山

    材料三:据史书记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大喜道:“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唐代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讲的“选举制度”是指什么?诞生于中国历史上的哪个朝代?

    2. (2) 材料一、材料二的主要观点有什么相同之处?

    3. (3) 材料三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谈谈“长策”对唐太宗的统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 17. 读唐诗,品兴衰:

    材料一: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

    材料二: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材料三: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请回答:

    1. (1) 这三首诗的作者是唐朝大诗人杜甫,人们尊称他为什么?

    2. (2) 材料一中“开元全盛日”是指什么?诗人写这首诗时唐朝还是“全盛日”吗?

    3. (3) 对比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指出杜甫生活在什么特殊时代。

    4. (4) 材料二反映了诗人在唐朝发生安史之乱时的忧国情感;材料三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后期,唐军取得胜利时“喜欲狂”的情感。从中,你能体会到杜甫有怎样的高尚情操? 对我们有何启示?

  • 18. 阅读材料:

    材料一: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

    材料二:“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宋史•岳飞传》

    材料三:“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史•岳飞传》

    请回答:

    1. (1) 材料一中“匈奴”喻指什么?“靖康耻”中“耻”从何来?

    2. (2) 岳飞为“报国”“雪耻”取得了怎样的战绩?

    3. (3) 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反映了“岳家军”怎样的风貌?

    4. (4) 千百年来,人们非常崇敬和爱戴岳飞,你认为其原因有哪些?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