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历史期中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8-07-03 浏览次数:781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单选题</b>
  • 1. “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下列最有可能是诗中所咏工具是(    )
    A . 曲辕犁 B . 水排 C . 翻车 D . 筒车
  • 2. 《汉书·贡禹》里记载:“故时齐三服官(汉官名,主作皇帝冠服)输物不过十笥,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汉少府属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材料中“三服官”和“三工官”是属于(    )
    A . 官营手工业 B . 民营手工业 C . 家庭手工业 D . 工场手工业
  • 3. 唐代越窑在烧制过程中使用了匣体,巧妙地将火焰与制品隔离,避免落渣、占釉、火刺等缺陷。烧制的产品器型端正,器壁减薄,釉面晶莹光滑,极大地提高了瓷器质量。由此可见唐代制瓷业(    )
    A . 形成“南青北白”系统 B . 出现五大名窑 C . 采用技术创新推动发展 D . 种类极其丰富
  • 4. 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据此,南宋时期(    )
    A . 官营手工业居主导地位 B . 商业活动不受地域限制 C . 官府不再监管市的交易 D . 是民营手工业繁荣时期
  • 5. 下面是某学生的学习笔记。该“学习内容”最适合的主题应是(    )

    A . 探究城镇商业繁荣 B . 探析相对宽松的商业环境 C . 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 . 探讨地域性商人群体出现
  • 6. 20世纪初期,新派诗人刘大白的《卖布谣》写道:“土布粗,洋布细,洋布便宜,财主欢喜。土布没人要,饿倒哥哥嫂嫂。”这首歌谣反映了当时(    )
    A . 中国自然经济彻底解体 B . 中国开始沦为列强原料产地 C . 洋务运动已经初现成效 D . 近代手工业者的辛劳和悲苦
  • 7. 张之洞说:“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必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为此,他创办(    )
    A . 福州船政局 B . 发昌机器厂 C . 轮船招商局 D . 湖北织布局
  • 8. 蒋廷黻在《中国近代史》中说:“中国自强运动的领袖们……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材料中“自强运动”(    )

    ①促使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②抵制外国的经济侵略

    ③开启中国近代教育先河

    ④强化了中国自然经济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9. 下表是1893~1910年中国进口商品分类比重表,导致表中数据变化主要是由于(    )

    年份

    占进口商品总值的百分比(%)

    生产资料

    消费资料

    1893

    8.4

    91.6

    1903

    15

    85

    1910

    17.6

    82.4

    A . 群众性反帝斗争影响 B . 社会性质改变 C . 当时政府政策的推动 D . 国际局势稳定
  • 10. 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布、纺绸等局”,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导致这一时期纺织业得到发展。据此,民族工业发展特征是(    )
    A . 初步发展 B . “黄金时期” C . 日益萎缩 D . 陷入绝境
  • 11. 下图是1954年河北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照片。据此判断下列正确的是(    )

    A . 引导农民积极参加生产合作社 B . 反映社会主义工业化基本实现 C . 表明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 D . 是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12. 下列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经济成分变化情况表。材料反映(    )

    比重年份

    国营经济

    合作社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个体经济

    1952年

    19.1%

    1.5%

    0.7%

    6.9%

    71.8%

    1956年

    32.2%

    53.49%

    7.3%

    0

    7.1%

    A . 我国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B .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 C .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 D . 我国重工业基础得到了改善
  • 13. (《党史细节》)邓小平在对党的某次会议评价时:“一九五六年召开的党的……,分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此次会议是(    )
    A . 中共七大 B . 一届全国人大 C . 中共八大 D . 党的十一届三中会议
  • 14. 1983年中国政府推出了“以税代利”政策:大中型企业要求将其55%的利润交作税收,小企业则按照分成八个等级的税则表纳税,这样就切断了国营企业与政府部门之间的直接联系。这样做有利于(    )
    A . 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B . 维护传统计划经济政治体制 C . 推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 .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5. 中国共产党在某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国家计划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 计划经济体制彻底结束 B . 明确经济体制改革目标 C .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D . 强调了指令性计划指标
  • 16. 经过70天的航行,虽然他没有到达中国,也没有到达印度,但他根据地图,仍将他到达之地称为“印度”(Indian),将他遇到的原住民称为“印度人”(Indians),他其实不知道自己发现了“新大陆”。这里的“他”是(    )
    A . B . C . D .
  • 17. 16世纪,来自美国的玉米、烟草,亚洲的香料、茶叶,非洲的黄金、象牙等源源不断地流入欧洲市场。这一现象(    )
    A . 引起了商业革命 B . 使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 C . 推动地理大发现 D . 使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
  • 18. “他们以高效的行政机器组织远航,怀揣着传播上帝福音和寻找黄金的期盼揭开了不同种族、不同文明的大碰撞,充满‘内在动力’的帆船运载着奴隶、黄金、香料,也洒播着诸如‘地球是圆的’等进步光芒。”据此,下列不属于材料中“内在动力”是(    )
    A . 高效行政机器 B . 热衷于传播天主教 C . 对黄金的渴求 D . 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 19.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这样描述: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材料反映当时世界市场特征是(    )
    A . 以欧洲为中心 B . 以地中海为中心 C . 寻求海外财富 D . 进行殖民战争
  • 20. 17世纪,当非洲、美洲、亚洲很多国家和地区正遭受掠夺和灾难之时,荷兰已通过创办养老院、孤儿院和救济院,兴办医院,实行日常消费品低税政策等,过着富足的生活。据此,荷兰得以兴盛是由于(    )
    A . 统治者积极支持海外探险 B . 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航路 C . 已成为欧洲资本主义国家 D . 开展商业贸易和海外殖民
  • 21. 1651年,英国颁布某规定:“……无论为英国人或别国殖民地,所生长、出产或制造的任何货物和商品,如非由属于本共和国人民所有的任何种类船舶载运,皆不准输入或带进英吉利共和国……殖民地或领土。”该“条例”(    )
    A . 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 B . 导致英荷两国之间爆发战争 C . 使英国成为世界性商业帝国 D . 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 22. 下图是西方近代殖民史上罪恶的“三角贸易”示意图。它兴起于16世纪,在17-18世纪成为最重要的洲际贸易,涉及欧洲、非洲和美洲三地,形成三角形的主要商路。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 . 促进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B . 英国发动对法战争并取得胜利 C . 客观上推动了非洲经济的发展 D . 促使英国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 23. (2018高三上·宜宾模拟) 有学者断言:“没有美洲这片海外给养地,没有在其上辛勤耕耘的非洲奴隶,或许根本就不会有‘欧洲奇迹’和工业化革命。”其主要观点是(  )
    A . “工业化革命”开始于美洲  B . 殖民扩张推动“工业化革命” C . “欧洲奇迹”成就“工业化革命” D . “工业化革命”在全球扩展
  • 24. 下图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发明。该发明(    )

    A . 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 B . 推动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C . 出现新的生产组织形式 D . 使人类迈入“蒸汽时代”
  • 25. 下图是18世纪七八十年代输入英国的原棉重量变化示意图,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 . 棉纺织领域机器发明的使用 B . 纺织工匠的技能日益提高 C . 交通运输革新拓宽产品销路 D . 英国纺织工人的数量增加
  • 26. 西方某刊物上曾经登载了一幅机器人的想象画:一台冒烟的蒸汽机,正带动着人形的机器,挥舞着镰刀收割庄稼。与该想象画同时期的发明创造最有可能的是(    )
    A . 帆船 B . 轮船 C . 发电机 D . 电灯
  • 27. 184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约2700英里的铁路议案,相当于此前所有年份的总和。1846年有272个关于成立铁路公司的议案在议会被讨论,被认为是“铁路狂热”年代的顶峰。由此,英国大规模修建铁路(    )
    A . 促使世界市场雏形出现 B . 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 C . 推动工业革命成果拓展 D . 引发了英法两国战争
  • 28. 1800年,英国伦敦的人口达到了100万,1850年伦敦的人口飙升到了236万。英国有一半的人口生活在城市或者城镇中。材料表明英国(    )
    A . 工厂制度的兴起 B . 城市化进程加快 C . 开始使用内燃机 D . 垄断组织的形成
  • 29. 观察下图,导致这一时期德国工业生产指数不断上升的科技因素是(    )

    A . 科学研究成果用于生产 B . 率先开展两次工业革命 C . 成为世界最大殖民帝国 D . 交通运输走在世界前列
  • 30. 漫画常用夸张、比喻、象征等手法来描绘时事,具有较强的社会性。下面漫画描绘的历史事件表明(    )

    A . 生产的社会化趋势日趋加强 B . 垄断组织干预国家政治生活 C . 生产国际分工趋势日益明显 D .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二、<b >判断题</b>
三、<b >非选择题</b>
  • 41. 工业化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过程和手段。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直接关系一个国家能否顺利地实现工业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1929年政府(南京国民政府)制订经济建设方案,侧重工业,自1932年始积极施行。原则上重工业、基础化学、基础矿业归中央政府举办,轻工业由人民经营,政府予以扶植奖励。到1936年,棉纱进口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进口下降至20%。同年钢铁机器进口各约增加20%。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和实践》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企业和清政府的哪一运动有关?从生产技术角度看,这些企业的创办有何共同特征?
    2. (2) 据材料二,概括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经济政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有何特征?
    3. (3) 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的“发展战略”指的是什么?概括实施这一战略的积极影响。
    4. (4) 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影响中国工业化建设的主要因素。
  • 42. 2018年我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议》放宽了农业政策,但仍明文规定“不许包产到户”。这虽然是历史的惯性所致,但包产到户仍然是禁区

    ——马立诚、凌志军《交锋》

    材料二:在中国农村改革大幕拉开之时,邓小平也在不断思考:城市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应该选择在哪里?他想划出一块不大的地方为改革开放探路。但是直到90年代初,改革并没有从体制层面触动“计划”二字。

    ——摘编自顾亚奇等《伟大的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

    材料三:以邓小平南方谈话为先导,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了中国制度变迁的目标。这堪称中国新时期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随着邓小平南方谈话,我国对外开放从沿海逐步向内地推进,在地理区域上进一步开放。到2001年12月,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摘编自萧国亮、隋福民《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四: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对外贸易简表(部分)

    国内生产总值

    由1978年的1400多亿美元,提高到2004年的1.65万亿美元。

    对外贸易

    从1978年到2004年为世界贸易增长做出了12%的贡献。

    加入WTO的3年里,中国进口了大约1.2万亿美元的商品。

    ——据吴恩远等《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整理

    请回答:

    1. (1) 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中最先突破“禁区”的是哪两个省?概括突破“禁区”所采取的主要措施。
    2. (2) 指出材料二中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哪一年全面展开?指出其中心环节是什么?邓小平是如何“为改革开放探路”的?
    3. (3) 材料三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概括指出进入新阶段的主要标志。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在开放领域“进一步开放”的重要步骤。
    4. (4) 据材料四,归纳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主要成就。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和成就中获得的启示。
  • 43. 开放与交流是文明间对话的重要方式,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回答下列问题:
    1. (1) 明清时期中国开始逐渐落后世界潮流,这与当时政府推行的哪一对外政策有关?16世纪以后中国人的餐桌上开始出现产于美洲的马铃薯和玉米等新食材,导致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 (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东西方的文明开放与交流。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根本动力和主要途径分别是什么?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变化。
    3. (3) 近代英国曾掌握海上霸权。指出英国开始树立海上霸权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英国在打败哪国后就自诩为“日不落帝国”?19世纪中期,英国在国际商品贸易中处于何种地位?
    4. (4) 当今中国政府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推动全球开放与交流和文明进步。请你就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一个合理化建议。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