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语文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小题。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其实也是一种阅读,是认识世界的另一种方式。在《壶口瀑布》中感受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的伟大品格;在《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中感受马丽华跟随电影 shè制组走向各拉丹冬,就近安营扎zhài,被奇异壮美景色服,为祖国有如此大好河山而骄傲的情怀;在《登勃朗峰》中体会“车王”的奇言奇行和“勃朗队长”虽然有点“颠三倒四”,却也同样自信而热情;在《一滴水经过丽江》中欣赏阿来化身一滴水穿越古城的奇幼生命旅程,体会丽江古城的自然风光、历史沿革和人文景观的独特mèi力。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shè制  安营扎 zhài mèi力 折 (A. zhé B. shé)

    2. (2)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魔笛

    ①朗风站在考场中间,周围坐满了老师。他操着笛子向大家鞠了个躬,不等口令就开始吹起来。

    ②朗风吹的是《乌苏里船歌》,这是他特别喜欢的一首曲子。这曲子很甜,第一次听梁老师吹奏时,朗风就感受到那条大河在初春破冰,感受到渔民开心的心情。朗风的银笛晃动着,舌尖一下子欢快起来,梁老师为这首曲子加了不少修饰音,依附着甜美的旋律跳跃着,朗风反反复复地吹奏着船歌一段,像舞台上最鲜艳的红绸子不断翻舞着相同的花。

    ③吹着吹着朗风忽然就停下来,怯生生地问:“老师,还没让我吹吧?”

    ④大家一下子都笑了。刚才看这小孩冲进考场,大家就想笑,他太有个性了,棉袄上系了根红围巾,头发跟鸟窝一样。

    ⑤“你接着吹吧,孩子,”大个子老师说,“还有什么曲子?”

    ⑥“我想吹一下我老师的一部作品,《森林舞曲》。”朗风说。他操起笛子演奏起来。这是第一乐章《夏末林中》,朗风用花舌和颤音不断模仿着各种鸟的声音,从一只小雏燕欢蹦乱跳,到一群乌鸦用翅膀扑打着落叶,再后来是一群大雁从蓝天上飞过。梁老师写的这段曲子,明快而顺畅。朗风想起梁老师带他去听林中漂亮的雉鸡叽叽咕咕地叫,告诉他这嗓音非常自然,是凭着本能随心发出来,然后用笛音来解释它的发音技巧。

    ⑦第二乐章叫作《年儿》,这一段旋律太欢快了,连朗风家的黄狗听到都会摇晃尾巴。朗风想起,他这大山里的孩子第一次听到梁老师的笛声,不由入神地痴呆着,然后用口哨把刚才的曲子吹了出来,梁老师吃惊地看着他,嘴里更快更拐弯地又吹出一段,朗风又用口哨把这段吹了出来。后来,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爸爸不明白梁老师为什么要这样做,可他坚信梁老师是真正的艺术家。他学吹笛子时,梁老师总是一遍遍地吹给他听,让他感受曲子的每一个细节。长笛是有魔力的乐器,气息的着落点会构成不同的音色,但开始时他总是拿不准,有点想放弃了,可梁老师不厌其烦地示范、鼓励的眼神,让他终究没有放下长笛。朗风吹着吹着,旋律变得激昂起来,随后秧歌调就扭了进来。朗风记得,过年的时候,梁老师把那条红色长围巾系在腰上,和全村男女老少都对扭了一遍,嘴里念念有词,哼着什么调,后来他把这些都变成这段音乐。

    ⑧第三部分《农忙》,那是梁老师在雪夜里点着油灯写的,在夏天看着河畔开满的野花写的。朗风想起春耕的时候,刚下放到农场的梁老师学开拖拉机,但他开的那辆车总是歪歪扭扭,不能犁出笔直的麦道。大家都在笑。休息时,梁老师吹响这根银笛,笛声悠扬,像从很古远的时候传过来的,也像一阵阵夏日里的微风。梁老师教给他,学音乐要听,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

    ⑨第四部分是《无言曲》,朗风记得梁老师说,每个音乐家都有自己的一首《无言曲》,那是奏给自己听的。梁老师独自一人时,会对着山峰和森林吹奏,笛声平静、清澈,梁老师告诉朗风,就像落叶在水面上漂浮着一样,有时候最简单的声音能吹出最丰富的心灵。

    ⑩朗风的笛声飞扬着,自由地变化,就像梁老师那样,他用笛子感觉自己内在的心思,感觉那些扑面而来的隐在情感。在他的演奏中,《无言曲》越来越远离当初他记录下来的样子,更像是随风而逝的记忆。一会儿,山林呼啸,那尘封的年代,从卡车上下来的那么多戴眼镜的人,梁老师瘦小单薄的身板,脖子上红色的围巾。一会儿,山谷里飘来春天的气息,梁老师给他重新起的名字,晴朗的朗,像风一样自由自在。一会儿,山风浩荡,他想起梁老师和他一起重奏这段音乐,彼此的呼应像一问一答,也像相互的问候。一会儿,山间大雪弥漫,梁老师没能挺过漫长的严冬,草场边的河滩上,大家为他建了个“家”,这是他的遗愿,他希望留在这里,每年听到春暖花开、冰雪融化的声音。从此,朗风经常来这里,他为梁老师吹笛子,再也没有人指点他,但站在这里,他觉得很多难题会迎刃而解。

    ⑪老师们沉默着,大个子老师摘下眼镜,擦了擦,拿过朗风的笛子,仔细地端详着,然后递给其他老师,他们传看着。最后笛子被小心地送回到朗风手里。“是把好笛子,孩子。它原来的主人这里很多人都认识,他是个很好的笛师。”

    ⑫朗风的眼睛有点红,低下头,他想起梁老师生前不止一次对他说的话:“有一天,你会站在音乐学院的乐台上的。”

    (有删改)

    1. (1) 朗风在演奏《森林舞曲》时回忆了一些往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填写以下表格。

      《森林舞曲》里的回忆

      第一乐章《夏末林中》

      梁老师①,朗风学习吹笛技巧。

      第二乐章《年儿》

      梁老师主动教朗风吹笛子,因为朗风②

      第三乐章《农忙》

      梁老师在农忙时吹笛子,朗风用心学习听声音。

      第四乐章《无言曲》

      梁老师初到大山,脖子上围着红围巾,气质独特,朗风印象深刻。

      梁老师去世后,朗风③

    2. (2) 优美的语言能带给我们审美享受。请赏析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体会其妙用。
    3. (3) 小说在描述朗风考场吹奏乐曲的同时,用大量篇幅写了他对梁老师的回忆,这样处理有哪些好处?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 (4) 阅读第⑧段“当音符被演奏者变成声音时,它们就有了生命,用心听懂这些声音比什么都重要”,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5) 师生情让我们感动,鲁迅曾说藤野先生是最使他感激的一位良师,海伦·凯勒说莎莉文老师给了她光明和希望。

      ①读完《魔笛》,你认为朗风想对梁老师说些什么?(请用第一人称口吻表述)

      ②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也有一位恩师曾给予你力量和鼓舞,请结合生活实际具体阐述。

  • 1. 在学校戏剧节中,有同学希望将汪曾祺《鉴赏家》搬上舞台,请你参与。

    鉴赏家

    汪曾琪

    ①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陶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他专给大宅门送果子,到了什么节令就送什么果子。他的果子不用挑,个个都是好的,都是原装。四乡八镇,哪个园子里,什么人家,有一棵出名的好果树,他都知道,而且和园主打了多年交道,熟得像是亲家一样了。——立春前后,卖青萝卜。杏子、桃子下来时卖鸡蛋大的香白杏,白得像一团雪,只嘴儿以下有一根红线的“一线红”蜜桃。再下来是樱桃,红的像珊瑚,白的像玛瑙。端午前后,枇杷。夏天卖瓜。七八月卖河鲜,重阳近了,卖梨:河间府的鸭梨、莱阳的半斤酥,还有一种叫做“黄金坠子”的香气扑人个儿不大的甜梨。菊花开过了,卖金橘,卖蒂部起脐子的福州蜜橘。入冬以后,卖栗子、卖山药(粗如小儿臂)、卖百合(大如拳)、卖碧绿生鲜的檀香橄榄。他还卖佛手、香椽。人家买去,配架装盘,书斋清供,闻香观赏。不少深居简出的人,是看到叶三送来的果子,才想起。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③叶三五十岁整生日,一家子商量怎么给老爷子做寿。老大老二都提出爹不要走宅门卖果子了,他们养得起他。

    ④叶三有点生气了:“嫌我给你们丢人?我给这些人家送惯了果子。就为了季四太爷一个人,我也得卖果子。你们也不用给我做什么寿。你们要是有孝心,把四太爷送我的画拿出去裱了,再给我打一口寿材。”这里有这样一种风俗,早早就把寿材准备下了,为的讨个吉利:添福添寿。于是就都依了他。

    ⑤季四太爷即季陶民。他大排行是老四,城里人都称之为四太爷。

    ⑥叶三真是为了季陶民一个人卖果子的。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了挣钱,他给季陶民送果子是为了爱他的画。

    ⑦季陶民有一个脾气,画一张画要喝二斤花雕,吃斤半水果。叶三搜罗到最好的水果,总是首先给季陶民送去。

    ⑧季陶民每天一起来就走进他的小书房——画室。叶三给季陶民送果子,一来就是半天。他给季陶民磨墨、漂朱膘、研石青石绿、抻纸。季陶民画的时候,他站在旁边很入神地看,专心致意,连大气都不出。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的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陶民的得意之笔。季陶民从不当众作画,他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对叶三可例外,他很愿意有这样一个人在旁边看着,他认为叶三真懂,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是假充内行,也不是谀媚。

    ⑨季陶民最讨厌听人谈画。他很少到亲戚家应酬。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但是他对叶三另眼相看。叶三只是从心里喜欢画,他从不瞎评论。季陶民画完了画,钉在壁上,自己负手远看,有时会问叶三:“好不好?”

    ⑩叶三说好,而且大都能一句话说出好在何处。

    ⑪季陶民画了一幅紫藤,问叶三。

    ⑫叶三说:“紫藤里有风。”

    ⑬“唔!你怎么知道?”

    ⑭“花是乱的。”

    ⑮“对极了!”

    ⑯季陶民提笔题了两句词:“深院悄无人,风拂紫藤花乱。”

    ⑰季陶民画了一张小品,老鼠上灯台。叶三说:“这是一只小老鼠。”

    ⑱“何以见得。”

    ⑲“老鼠把尾巴卷在灯台柱上。它很顽皮。”

    ⑳“对!”

    ㉑季陶民最爱画荷花。有一天,叶三送了一大把莲蓬来,季陶民一高兴,画了一幅墨荷,好些莲蓬。画完了,问叶三:“如何?”

    ㉒叶三说:“四太爷,你这画不对。”

    ㉓“不对?”

    ㉔“‘红花莲子白花藕’。你画的是白荷花,莲蓬却这样大,莲子饱,墨色也深,这是红荷花的莲子。”

    ㉕“是吗?我头一回听见!”

    ㉖季陶民于是展开一张八尺生宣,画了一张红莲花,题了一首诗:

    红花莲子白花藕,果贩叶三是我师。

    惭愧画家少见识,为君破例著胭脂。

    ㉗季陶民送了叶三很多画。都是题了上款的。叶三有个学名,叫润生。季陶民给他起了个字,叫泽之。送给叶三的画上,常题“泽之三兄雅正”。有时季陶民给叶三画了画,说:“这张不题上款吧,你可以拿去卖钱,——有上款不好卖。”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㉘十多年过去了。季陶民死了。叶三已经不卖果子,但是他四季八节,还四处寻觅鲜果,到季陶民坟上供一供。

    ㉙季陶民死后,他的画价大增。日本有人专门收藏他的画。大家知道叶三手里有很多季陶民的画,都是精品。很多人想买叶三的藏画。叶三说:不卖。

    ㉚有一天有一个叫辻听涛的日本人来拜望叶三,说是专程来看他收藏的季陶民的画的。因为是远道来的,叶三只得把画拿出来。迁听涛非常虔诚,要了清水洗了手,焚了一炷香,还先对画轴拜了三拜,然后才展开。他一边看,一边不停地赞叹:“喔!喔!真好!真是神品!”

    ㉛辻听涛要买这些画,要多少钱都行。

    ㉜叶三说:“不卖。”

    ㉝辻听涛只好怅然而去。

    ㉞叶三死了……

    (选自汪曾祺小说集《鉴赏家》,有删改)

    1. (1) 【完成剧本】编辑组正在完成主角的剧本校对。请阅读文章,协助完成。

      季陶民

      幕名

      叶三

      表演一:只许叶三在旁作陪

      表演二:      

      表演三:以诚馈友,题字赠画

      作画

      鉴画

      赠画

      表演一:      

      表演二:鉴画精准,绝不奉承

      表演三:      

    2. (2) 编剧组想为戏剧增设一个结尾镜头,以下两个备选,哪个更加合适?请结合文章说明理由。

      A.他的儿子遵照父亲的遗嘱,把季陶民的画和父亲一起装进棺材里,埋了。

      B.他的儿子把季陶民的画珍藏起来,每到清明节的时候,总带到坟前让父亲欣赏。

    3. (3) 【研读剧本】叶三的扮演者小语和季陶民的扮演者小文对剧本进行了研读,以更好理解和扮演人物,完成演出。以下是他们在剧本中做的批注,请帮助解答。

      人物

      剧本

      批注

      叶三

      ②叶三是个卖果子的现在是什么节令了的。

      批注:戏里用了很大篇幅写叶三卖果子,好像和他懂得鉴赏画作无关,那为什么要表演呢?

      ㉗叶三说:“题不题上款都行。不过您的画我不卖。”

      ㉙叶三说:“不卖。”

      ㉜叶三说:“不卖。”

      批注:这边三句台词中的“不卖”,展现了一个怎样的叶三呢?

      季陶民

      ⑨实在不得不去的,他也是到一到,喝半盏茶就道别。因为席间必有一些假名士高谈阔论。

      批注:季陶民之所以能与身份迥异的叶三成为知己,从这段话中窥见一二:

    4. (4) 小文从叶三和季陶民的关系想到了课文中学过的老王和杨绛的关系,认为他们有相似之处,想在剧的最后加入一段超时空对话,小语则认为不合适。你的想法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和《老王》谈谈你的观点。
  •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他是一把神奇而又无情的雕刻刀,在天地之间创造着种种奇迹。他能把巨石分裂成尘土,把幼苗雕成大树,把荒漠变成城市和园林。当然,他也能使①____(A.繁华 B.繁荣)之都衰败成荒凉的废 xū,使亮的金属爬满绿绣、失去光泽。老人额头的皱纹是他刻出来的,少女脸上的红也是他描绘出来的。 生命的②____(A.繁殖 B.繁衍)和世界的运动正是由他精心指挥着。

    (节选自赵丽宏《光阴》)

    1. (1) 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废 xū 红

    2. (2) 文中有一个含错别字的词是“”,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3. (3) 根据句子的意思,分别给①②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填序号)
    4. (4) 这段文字运用了拟人、 的修辞手法。
  • 1. 文学作品阅读。

    三小时局长

    刘贵赓

    ①四十多年前。我在内蒙古的八道派火车站当巡道工。

    ②那年、八遗湾地区降了一场罕见的大雪,附近车站停满了客货列车,站台上货物堆积如山。因为天气太冷,从附近花朵除盆的民工寥寥无几。铁路局的吴局长打来电话,下了死命令:“①不惜任何代价、晚上六点以前火车必须开遇!”

    ③几个去附近村子找老百姓帮忙的办事员回来,工务段长一看他们的表情,就知道没戏。风还在刮,雪还在下,段长紧锁着眉头、突然,他的目光停留在我身上:“小刘,你去试试!你小子平时不是能说会道吗?你去,准行。记住吴局长的话,②不惜任何代价!”

    ④段长这是死马当活马医呢!得了段长大人的令箭,我穿好大衣、系好羊毛围脖,和本工区的职工小杨一起向附近的八道湾大队奔去。

    ⑤大队干部只有一个会计在家守摊。我俩进了屋,小杨瞅了我一眼,说:“刘局,你说吧。”

    ⑥“刘局”是我的外号,那时我虽然才二十几岁。长得却很富态。大家都说我有风度、带派,像个领导、我也很为自己有这样一个好块头而自鸣得意。

    ⑦会计本来斜靠在长椅上。听了小杨的话,他动作麻利地站了起来、问我:“您是局长?”

    ③我刚要否认,小杨却冲我眨眨眼。一脸正经地说:“这是铁路局的刘局长。”

    ⑨会计一听,立刻满面慈笑地和我握手,说:“你们铁路上刚才来了几个领导,可是说话都不算数、一个人才给一块七毛七。”

    ⑩我心里把小杨骂了十八遍,可这会儿也只好顺坡下驴,摆起局长的派头来。我严肃地说:“你要知道、这条铁路是我国进关的第二条大干线、停车一小时就要给国家造成几百万。上千万的损失。你敢说你没有责任?”我目光严峻地遥祝着会计、专挑大话说。

    ⑪会计避开我的目光。连连说:“好,好,不过您得给大家交个底,一块七毛七说啥也不行,这么冷的天,我的人连棉鞋都没有。”会计说得还挺可怜。我想了想,说:“两块。”那时两块还真算个钱。

    ⑫会计没说话,望着他那还嫌少的样子,我想起出门前段长的嘱咐,一咬牙,说:“这样吧,两块五!除雪要紧,现在不是讨价还价的时候。”

    ⑬“当真?”会计兴奋了,伸出大拇指称赞道,“不愧是局长、说话痛快,好,我给您喊人!”说着。他拿起麦克风开始喊人:“各家各户听着,所有的青壮年劳动力拿着铁锹到大队部集合,铁路局的局长有话对大家说。”

    ⑭不到一顿饭的工夫。院里便挤满了三四百人。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拿着铁锹。

    ⑮我站在高处、轻轻地咳了几下,腆了腆肚子、高声说道:“乡亲们,现在铁路上遭到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希望乡亲们在这危难时刻帮我们一把,报酬问题已经和你们的会计说好了。”

    ⑯会计赶紧接话:“乡亲们。刘局长已经说了,凡是去铲雪的人,每人两块五!”

    ⑪听了会计的话,人群沸腾了:“走啊、走啊,几个钟头二十五大毛,不赚白不赚啊!”

    ⑬于是,这条三四百人的长龙在我和小杨的率领下,浩浩荡荡地奔赴现场,和其他铲雪人员会合,挥汗如雨地干了三个小时、终于扫除了障碍,中断了十三个小时的线路恢复了畅通。

    ⑲晚上。在领工区办公室,我正向领导们汇报今天铲雪的情况,门突然“呀”的一声开了、是大队会计。他进屋后看到我,向我笑了笑,递上一张纸:“这是我们大队除雷的名单、小孩不算,总共是三百九十七人,该给我们九百九十二元五毛。”

    ⑳段长走过来,从会计手里拿过名单,拨拉了几下算盘,说:“应该是七百零二元六角九分。”

    ㉑会计一听就想了:“你们局长红口白牙地说一人两块五,怎么到你嘴里变成一块七毛七了?你是想贪污咋的?”

    ㉒段长一头雾水:“我们局长哈时候说的?”

    ㉓我见大事不妙,正想悄悄地从门口溜出去,会计却一眼瞅见了我,大声喊道:“刘局长,您这做局长的,咋也不能糊弄老百姓吧。”

    ㉔“你说……他是局长?”段长的语气有些难以置信。

    ㉕“他不是局长?”会计的声音好像快要哭了似的,

    ㉘一个办事员笑道:“他是我们工区的巡道工小划,“

    ㉗段长语调低沉地对会计说:“你把详细经过写下来,交给我们,我们一定会严肃处理。”

    我的心头像被针猛地扎了一下似的,疼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这真是,炒下豆子大家吃,打了砂锅一人赔!我再也忍不住、大声说:“③不惜任何代价 , 是上级命令,也是你们告诉我的。两块五是我和老乡们公开说的,咱们不能说话不算数!如果铁路局不出这钱、超出来的钱我掏,大不了我斗底不结婚啦!”

    ㉙“你还有理啦?”段长气愤地批评我,“一块七毛七是死规矩,你这次破了例,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我们怎么办?

    ㉞就在这时,一阵爽朗的笑声突然传了进来:“两块五就两块五。没有乡亲们的大力支持,现在也通不了车。国家的损失会更大。谢谢你们、你们都是大功臣啊!”

    ㉛是吴局长、吴局长来了!只见他紧紧地握住会计的手,连连说着感谢的话。会计脸红了,低着头,不停地重复一句话:“应该的,应该的。”

    ㉜我突然心头一鼓、悄恼地走出了办公室……

    本文发表于2022年10月《故事会》(有删改)

    1. (1) 文章中大队会计的相关言行推动了故事发展,请阅读文章后,完成下列填空。

      会计言行

      作用

      会计认为人工除雪费用低

      成功召集村民到车站,推动除雪成功情节的发展。

      会计说出“我”给的费用是两块五毛钱

    2. (2) 赏析文章⑬、㉘段画线句子。

      ①他进屋后看到我,向我笑了笑,递上一张纸:“这是我们大队除雪的名单,小孩不算,总共是三百九十七人,该给我们九百九十二元五毛。”(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

      ②我的心头像被针猛地扎了一下似的,疼得眼泪都要流出来了。这真是,炒下豆子大家吃,打了砂锅一人赔!(从修辞手法赏析)

    3. (3) 文中的巡道工小刘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 (4) 著名作家汪曾祺曾指出:“小说语言的美,不在字面上所表现的意思,而在语言传达了多大信息。”本文出现三次的“不惜任何代价”就具有这种美。请结合文本,简要解说三句“不惜任何代价”体现的意思和说话人的情感。
  • 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谁能拒绝丝棉被的温暖

    ①小区公共活动区、在正午的冬阳笼罩下,像一口满盈盈的池塘、人走过去∶就如效在水里、随着抬步,脚下滑动出哗啦哗啦金色的水花。我看到柴、陆两位银发闪闪的阿姨,已在阳光下的乒乓桌边忙开了。她们分站在球桌两边,配合默契地扯丝绵兜。一只贝雷帽似的圆圆的丝绵兜,先在中间抠一个洞,两人用劲拉断,四只手各扯一角,随着双方手臂用力、前倾的身体缓缓抬起,捏手里的绵兜撒种—样徐徐放出,两人间的丝绵逐渐变长变薄,转而,就成一个身位宽,白白闪着亮儿的薄网。这张网轻轻铺在桌面,像渔网抛向水面一样—— 一网下去,当有好大一匹阳光被捉住了。

    ②两位阿姨都已七十出头,手起手落,使唤着身体里的韧劲儿、巧劲儿,干起活来一点不含糊。

    ③早在上周我就跟阿姨们约好,今天轮上给我翻新丝绵被。盖过丝绵被的人都知道,轻软服帖不压身,冬日天气干燥,也不会产生静电。一床五斤重的丝绵被,足以过冬,江南人家,因此都会备上几床。不过,丝绵被也有缺点,隔几年最好能拆开重翻。一直用着不翻新,可能就会如老杜说的"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隔三四年拆开被子,一片片重新扯松,剥掉上面结成球的疙瘩,像三明治一样添进一二斤新丝绵,僵硬的被子,得了滋养,能恢复原先的松软和温柔。年轻人大抵不会这手绝活,也不耐烦学。柴和陆两位阿姨,在业主群听闻有人打听哪儿有代为翻新被子,就应声说,要是不嫌弃活儿粗糙,她们可以帮忙。这一帮,已半月有余。

    ④我很不好意思地跟阿姨说∶"让老人家代为受累,真是难为情还是应该收点辛苦铜钿才好。"温婉的陆阿姨笑眯眯道∶"你不晓得,我俩在这里翻被,没空接孙子,邻居家在校教书的女儿,就帮我把小把戏接回来了,有时候还赖人家屋里吃饭,叫也叫不回,这要是算钞票,还怎么算得拎清哦。"

    ⑤高个的柴阿姨马上接过话茬∶"我啊,拉丝绵兜就当是跳舞、你看我,双脚站立与肩宽,气沉丹田,身体先往前,拉住丝绵兜,拔萝卜一样往后,像不像跳蒙古舞?我自己都觉得就差抖胳膊甩腿了。"嘴里说着,手脚跟着比划,一个人热闹成一台戏,她自己忍不住先咯咯笑起来。我们也忍不住笑开了。对了,柴阿姨的微信名叫"柴米心俏",瞧见她丰富的肢体语言动作,我马上觉得应该称呼她小姐姐才对,年龄根本拿她没办法。紧接着,又听柴姐姐说∶ "这几天,浑身筋骨舒豁开,胃口倍儿棒,比吃丹药还要灵光呢。"言毕,又柔柔地笑了。本来我烤了蛋糕、剥了柚子,想让她们歇息时可以吃吃。两位却觉得又要停手又要洗手,费工夫,都说等干完活儿再吃。我只好用叉子,一会儿叉蛋糕、一会儿叉水果地喂进她们嘴里。把老姐妹乐得合不拢口。

    ⑥约莫半小时,一斤40个丝绵兜扯好,紧接又将剥开的旧丝绵扯松。填入新丝绵边缘收拾整齐,用纱布包好。再拿针线田宇地固定,套进被套。足足两小时。一床丝绵核才究成。晚上,我迫不及待地钻进被窝,翻新。饱吸太阳的被褥里,暖危和香气双重体色,人像一条蚯刻。在芬芳、温暖的泥土里幸福地拱动,觉得活着真好啊。身边有这么可爱的人、可爱到足以让你暗下决心,自己对这个世界一定要和蔼一些。再和捣一些。

    1. (1) 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①段中的画线句。
    2. (2) "我"在第④段称两位阿姨为"老人家",到第⑤段却觉得应改称"小姐姐",由此可见,"我"对她们的情感发生了从的变化。
    3. (3) 第⑥段说两位阿姨是"可爱的人",从全文来看,她们的可爱之处表现在①主动帮大家翻新丝绵被却不计报酬
    4. (4) 请联系全文,说说本文标题的妙处。
  • 1.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问题。

    【甲】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 (1) 对【甲】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甲】【乙】两诗的画线句都用了修辞手法,请任选一处赏析。
  • 1. (2024八下·云南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忆老余

    陈鑫昱

    ①随着中招考试的结束,我的初中生活也落下了帷幕。回首初中三年,老师自是其中重要的部分,而每每谈起老师,我总会第一时间想起老余。

    ②老余是我八年级时的数学老师。刚开学,老班向我们介绍各科老师,说到老余,忽然兴奋了起来:“你们的余老师当年是我爱人的数学老师,缘分啊。”凭借这独一无二的介绍,我立刻对老余充满了好奇。

    ③老余身形瘦削,大概是四五十岁的样子,有着数学老师标志性的发际线,看起来就是那种再普通不过的中年男士,严肃、沉默、古板。可事实并非如此。

    ④在我10多年的学生生涯中,感觉老师对学生总是带有管教、居高临下的意味,而老余对我们很尊重,他从不随意批评责骂学生,每次提问总是说“XXX,请你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请坐下”。只是一个小小的“请”字,经老余之口,用最寻常的语调说出,没什么刻意强调,却让我记了很久、很久。他是我认识的老师中少有的对学生用“请”字的,不是阴阳怪气,而是习惯使然。老余从不会跟我们谈诗词歌赋,说什么阳春白雪;也不会谈什么品茗抚琴,书画焚香;更不会去附庸风雅,谈什么高山流水。但我觉得他的文雅是刻在骨子里的,是教养、是风度,和老余相处,总让人感觉很舒服。

    ⑤说来好笑,老余最大的特点是拖堂。老余拖堂,拖出了水平、拖出了特色、突出了名气,全年级几乎人尽皆知,记得有一次,老余上的是夜自习的最后一节课,又正好讲到一道大题,拖堂自然顺理成章。八年级的放学铃打响了,老余充耳不闻;九年级的放学铃也打响了,可老余,仍然讲得兴致勃勃。“放学吧”,我在心里哀嚎,许是上天听见了我的心声,随着最后一道放学铃的打响,学校断了电,教室一片漆黑,黑板上的板书也隐去了踪迹。静默了几秒,班里突然响起了激动的狂欢,这下总可以放学了吧?可惜老余他不按常理出牌,他只是愣了愣,随即打开手机点出手电筒,照向黑板,又用他不紧不慢的语调继续讲题。我们都被老余的举动震惊了,之后也只能认栽。我那早随人流而飘走的心也逐渐宁静下来,看着讲台上那个坚定的身影,任台下纷攘吵闹,他自岿然不动,从始至终他的目标都很单纯也很执着——把这道题讲完。我看着那个身影,心里涌起一种不可名状的感觉,好像被触动了。可惜老余还是老余,他从不留给你感动的时间。“好,讲完了”,班里立刻又躁动起来,我也抖擞了精神,期待地望着老余,盼望他能讲出“下课”两个字。“别急,我还有一种更简单的方法。”“啊?”班里又响起一片哀嚎……那回老余足足拖了半个小时,那天让我觉得“放学”原来是这么美妙的一件事。而老余,也凭借“那个停电了都要讲课的老师”在校园里火了一把。

    ⑥后来,我常常会想起那个夜晚,想起那个打着手电筒讲题的老余,记忆中手电筒的光很昏暗,老余的身影很模糊,但黑板上的板书却格外清晰,老余那略显嘶哑的声音在夜色的修饰下平添了几分吸引力。作为学生的我无疑是讨厌拖堂的,但我亦知道老余只是想尽他的努力让我们多学一点,身为老师的他,远远比作为学生的我们更称职。老余总是用最认真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不认真的我们,在他那种精神的影响下让你不由得也认真起来。似乎敷衍就是对他的不尊敬,内心也会觉得愧怍

    ⑦九年级下学期,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体育考试,学校每天都要训练我们跑步。一段时间下来,大家都很累,根本不想跑,便有部分学生趁老师监督不严时就偷懒躲滑。但全年级十几个班中唯有老余班上的学生跑得飞快——没办法,不跑不行,老余在后面跟着跑呢。老余是当时唯一一位跟跑的班主任,他总是在队伍后边跑边给学生们打气,那情景总让人心生羡慕。

    ⑧老余,一个普通人,也许在这个浮华的世界老于显得很平凡。但在我心里,不平凡才是他人生的写照。我想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再见到老余,我都愿意热情的喊他一声“老师”。

    选自《视野》(有删减)

    1. (1) 文章回忆了关于老余的几件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完成填空。

      事件

      “我”的情感变化

      介绍老余

      好奇

      初识老余

      舒服

      拖堂断电

      震惊

      变法再拖

      焦急

    2. (2) 阅读全文,品析下面加点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似乎敷衍就是对他的不尊敬,内心也会觉得愧怍

      ②老余从不会跟我们谈诗词歌赋,说什么阳春白雪;也不会谈什么品茗抚琴,书画焚香;更不会去附庸风雅,谈什么高山流水。

    3. (3) 第⑦段写老余跟跑的事件,能否删去?为什么。
    4. (4) 文章第⑧段说老余是“平凡”的,但在我心里又是“不平凡”的,两者矛盾吗?请简述理由。
  • 1.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①远处流淌着一条美丽的小河,它像一条蓝色的绸带,环绕着那朴素jì____静的小山村。②春天,小河刚刚解冻,“____”,鸭子们争先恐后地跳到河里。③夏天,小河很早就穿上了荷叶与荷花编织成的衣裳。④河里美丽的荷花有的含苞欲放【甲】□有的已经张开所有的花瓣怒放着【乙】□还有一些花儿早已diāo____谢【丙】□却留下了青绿青绿的莲蓬。⑤秋天,小河两岸开满了金色的菊花,铺天盖地,香飘千里。⑥田野中的收割机忙碌起来了,将那早已笑弯腰的稻子收入怀中。⑦冬天,小河没了春天的生机,也没了夏天的美丽,它安静地睡下了。⑧站在岸边,可以看到河底的卵石、水中的鱼儿,还有人们淘米时留下的米粒。

    1. (1) 根据词语解释或拼音,将横线处应填写的汉字用正楷字书写在横线上。

    2. (2) 根据语境,填入文段第②句横线处的诗句恰当的一项是____
    3. (3) 在【甲】【乙】【丙】三处填入标点符号,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
    4. (4) 对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
  • 1. 散文阅读

    笔缘

    丁立梅

    ①做这个,得耐得住性子,还要耐得住寂寞。

    ②我是被他店里的古朴吸引住的。

    ③店门口,青花蓝布之上,悬一支特大号的毛笔。笔杆是用青花瓷做的。

    ④这是边陲古镇。【A】一街的鼎沸之中,它仿佛一座小岛,安静得不像话。

    ⑤看见这店,身旁的大红大绿全都走远了,喧闹声响也都走远了,人自觉静了。

    ⑥他静静的一个人,像支悬在墙上的狼豪。白衬衫,褐色皮围裙,戴一顶卡其帆布帽,安坐于店堂口,手握镊子,膝上摊一堆说不上是什么动物的毛,一根一根地捡。每捡一根,都要对着光亮处仔细看一下,分辨出毛的成色、锋芒、粗细、直顺等等。复低头,再捡。这样的动作,他不厌其烦地做,一做十五年。

    ⑦店堂狭窄,只容一人过。两边墙壁上,悬着字画。笔架上,各色各样的毛笔,或插着,或悬着,或躺着。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总有成百上千支吧。这些,全都出自他的手。一根毛一根毛地挑出来,然后,浸泡于水中,用牛角梳慢慢梳理,去绒、齐材子、垫胎、分头、做披毛,再结扎成毫。这样细致的功夫,还仅仅是备料。待到毛料准备好之后,就要进行配料。心目中要做什么样的毛笔,是长是短、是软是硬,派什么用途、写什么字都得一一想好,再根据需求挑选各种毛料搭配起来,这就是配料。毛料配完,静置在阴凉处自然风干后,再拿起卷笔刀细致地将毛料卷成笔状,用棉线扎紧。他说,做成一支毛笔,要一百二十道工序,每一道,都马虎不得。

    ⑧从前他不是做笔的。他父亲是。父亲的父亲也是。父亲做笔,名声很大,方圆几百里,都叫得响。有个顶有名的书法家,专程跑上几百里,去买他父亲做的笔。书法家说,不是他父亲做的笔,总也写不出那种味道来。

    ⑨父亲临终前,难咽气,说断了祖宗手艺。他当时在一家机械厂任职,还是个副厂长呢,多少人羡慕着啊。可是,为了让父亲能闭上眼睛上路,他选择了辞职,拿起镊子和牛角梳。

    ⑩这一做,就放不下了。说是热爱,莫若说是习惯了吧。每天早上醒来,他总要摸摸镊子和牛角梳,再把室内所有的笔,都数上一遍,才安心。这种感情,不能笼统地说成执着或是热爱。它是什么呢?就好比你饿了要吃饭,你渴了要喝水,就这样自然而然的。

    ⑪他辗转过不少地方,带着他的手艺。我这卖的不是笔,卖的是懂得,他强调。现在,能静下心来写字画画的人少,懂得欣赏这种手工艺的行家,更少了。他来到这边陲小镇,一年四季观光客不少,也总能碰上一两个懂笔的知己。有个安徽的书法家,问他订制了十万块钱一支的羊毫。那得在上万只羊身上,挑出顶级中的顶级的毛,没有任何杂质,长短色泽粗细都一样。他为做这支羊毫,花费了大半年时间。

    ⑫遇到懂它的人,值!他笑了。房租却越来越贵,原来的店铺有两大间呢,宽敞明亮的,好着呢。现在只剩下这么一小问了,他说。

    ⑬【B】他有两个孩子,一儿一女,都念初中了。孩子却对做笔没兴趣,有时放学回来,他让他们帮着拣拣毛,他们却弄得乱七八糟的。坐不住哇。做这个,得耐得住性子,还要耐得住寂寞。

    ⑭他姓章,叫章京平。他在他做的每支笔上,都刻上了他的名字。

    ⑮我不懂笔。但我还是问他买了两支,带回来,插在书房的笔筒中。外面的桂花或是梅花,开得正好的时候,我会掐一两枝回家,和这两支毛笔插在一起。

    (选自《风会记得一朵花的香》,有删改)

    1. (1) 毛笔的制作工艺已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请结合⑥⑦两段的内容,在下面表格中,将毛笔的制作过程填写完整。

      环节

      步骤

      工序

      备料

      拣毛

      需对光分辨毛的成色、锋芒、粗细、直顺

      浸泡于水中,用牛角梳梳理

      配料

      配毛

      长短软硬不一的毛料按比例搭配

      制笔

      卷毛

    2. (2) 细读文章,根据要求,完成阅读批注。

      ①A处画线句写得极妙,请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

      【批注一】

      ②B处画线句不写做笔,却写了他两个孩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批注二】

    3. (3) 如果从以下诗句中选择一句,刻在章京平制作的毛笔上,你会选择哪一句?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竹石》

      B.“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梅花》

    4. (4) 章京平制笔,让人想到课文《植树的牧羊人》,章京平和牧羊人有何相似之处?请结合两篇文章的内容简要分析。
1 2 3 4 5 下一页 共54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