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23高二下·唐河月考) 如图为某同学总结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示意图,图中长方框中应填写(   )
    A . 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B . 佛教思想融入儒学理论体系 C . 华工被运往美洲等地   D . 胡椒、胡桃等传入中国内地
  • 1. (2023高三上·万州开学考)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经考古研究,良渚古城的年代为距今5100年到4300年,良渚文明是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考古实证。下图是良渚出土文物上刻画符号与甲骨文数字的比较。据下图可知( )

    A . 旧石器时代中华大地已出现了早期文字 B . 良渚刻符继承了甲骨文成熟的造字模式 C . 印证了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与一体性 D . 良渚文明是母系氏族社会的最典型文明
  • 1. (2021高二下·胶州期中) 耕读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以前的耕读者成分简单,主要是隐逸之士和学生,且数量有限;宋代耕读理念形成并发展为广大的士人行为,扩展为普通的农家行为。这一变化( )
    A . 说明儒学正统地位日益巩固 B . 提升了宋代官员的政治素养 C . 促进了新思想新文化产生 D . 有助于增强阶层的流动性
  • 1. 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教育改革着眼于创办语言、军事技术类型的新式学堂,而19世纪90年代以后,教育改革重点在改革科举制度、建立教育行政机构、广设新式学堂。这一转变缘于( )
    A . 维新变法的成效 B . 中体西用的突破 C . 经济结构的变动 D . 民族危机的加深
  • 1. (2023·辽宁一模) 《史记》为少数民族立传,记载了环绕华夏的四邻各少数民族如匈奴、百越、西南夷等的历史。这些少数民族列传与其它列传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不存在主次之分。这种民族史撰述体例(   )
    A .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 . 反映了华尊夷卑的思想 C . 蕴含了民族共同体意识 D . 说明了民族交流的悠久
  • 1. (2023高二下·新余期末) 德国著名思想家歌德关于人类交往曾有一句名言:“理念与感情的自由交往,同工业产品和农业产品的互换一样,扩大着人类的财富和满足人们普遍的富裕需求。”先哲的这一观念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进程中逐渐得到印证。其表现在(    )
    A . 经贸往来促进了世界和平 B . 文化交流促进全球化发展 C . 生产的国际分工愈发细密 D . 经济一体化日益受到重视
  • 1. 《摩奴法论》是古印度国家有关宗教、道德和哲学的法律汇编。它规定了家庭成员、四种姓、君王、修行者等应有的权利和责任。其中第7、8、9章都被冠以“国王的法”之名,国王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直接行使司法权,所作出的裁决任何人不得违抗。这说明在古代印度( )
    A . 君权神授理念根深蒂固 B . 世俗王权呈现强化趋势 C . 国王权威具有法律保障 D . 种姓制度与佛教相融汇
  • 1. 笈多帝国时期,国王扩大了赠赐土地的规模。赐地文书规定,政府放弃所赠土地的行政司法权,以及包括森林、牧场和矿藏在内的地上地下的全部资源;土地上的耕作者和手工业者同样随土地转到封地占有者的控制之下。这促进了笈多帝国(    )
    A . 商品经济的繁荣 B . 专制王权强化 C . 行省制度的建立 D . 封建化的进程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纵观世界历史,我们看见两条线,一条是横线,一条是纵线。横线是从分散到整体的运动趋势,终结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纵线是从低级到高级的社会发展,文明在发展中持续升华。历史运动的真实却是横向和纵向交互发展,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单纯的横向和单纯的纵向都不完整。

    ——摘编自钱乘旦主编《新世界史纲要》

    参照材料中的观点,结合世界历史的相关内容,阐述历史发展中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要求:围绕具体史实阐述,突出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史实准确,观点正确,表述清晰。)

  • 1. 1498年2月,达·伽马到达非洲东海岸莫桑比克港。据船队记载,该港有许多阿拉伯人在此经商,并对船队很友好,但获知其来历后,表现出明显的敌视,并拒绝再供应淡水和食物。达·伽马用炮轰击阿拉伯人,并抢夺其船只离去。这场冲突的实质是( )
    A . 新航路对旧航路构成的挑战 B . 殖民地人民对殖民者的反抗 C . 对世界经济中心地位的争夺 D . 海上商路与陆上商路的较量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