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文地理)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上演,小说《红岩》《青春之歌》等出版,《英雄儿女》等电影上映。这些成就直接得益于( )
    A . 三大改造 B . 双百方针 C . 改革开放 D . 科教兴国战略
  • 1. 从“有啥吃啥到吃啥有啥”,从“绿蓝灰到五彩缤纷”,从“破烂平房到漂亮楼房”,从“自行车到私家车进平常百姓家”,这反映的是( )
    A . 艰苦奋斗传统已经过时 B . 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C .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D . 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
  • 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 )

    ①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②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③将在 21世纪头20年实现 ④需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A . ①②④ B . ①③④ C . ①②③ D . ②③④
  • 1.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主席这一重大论断,深刻揭示了世界新的时代特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欢天喜地】

    材料一 著名作家、当时担任《大公报》记者的萧乾参加某次活动后,这样写道:“如果重生是奇迹,今天我看见了5000年古老中国的重生。等老了时,我将拍着胸脯对我的儿孙们讲,开天辟地的那一天,我在场!”

    1. (1) 材料一中该记者参加的是什么活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萧乾说这是“5000年古老中国的重生”?
    2. (2) 【惊天动地】

      材料二  新中国诞生刚一年,就和朝鲜人民一道,用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迫使美国在停战协定上签字,使举世为之震惊……从此,帝国主义再也不敢轻易地做出以武力侵犯新中国的尝试,保证中国的经济建设得到了一个长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摘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二中“两年零九个月的英勇激战”指的是什么事件?请列举一例该“激战”中的典型战役。依据材料指出该“激战”胜利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3. (3) 【改天换地】

      材料三:1950—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变化表


      1950年(%)

      1954年(%)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贫农、中农

      85.5

      45.2

      92.1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观察上表,我国土地所有者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导致这一改变的原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该事件在经济上有什么意义?

  • 1. 实现民族团结、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全体人民的共同心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外交成就】

    材料一:……一个更为显著的变化是在外交领域,在不断加深与亚、非、拉国家友谊的同时,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一步步打开西方世界的封锁,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筑梦中国》解说词

    1. (1) 请用两个事例说明,20世纪70年代,新中国外交“为国家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
    2. (2) 【民族团结】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为左上角镶有五颗黄色五角星的红色旗帜,旗帜图案中的四颗小五角星围绕在一颗大五角星右侧呈半环形。红色的旗面象征革命,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联系象征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团结。

      ——《关于国旗国歌和年号》《人民日报》1949年11月15日

      各族人民大团结,是实现中国梦的力量源泉。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我国为此实行了怎样的制度及措施。

    3. (3) 【祖国统一】

      材料三:香港、澳门回归祖国以来,在中央政府和祖国内地的大力支持下,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的带领下,香港、澳门各界人士充分发挥“一国两制”的制度优势,攻坚克难,砥砺奋进,保持了社会经济政治大局的繁荣和稳定,推动各项事业向前发展。求稳定、求和谐、求发展也日益成为社会的心声和主流民意。 ——摘自肖锋鸣 《重温“一国两制”》

      根据材料三指出我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并分析港澳回归后社会经济繁荣发展的原因?

    4. (4) 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推进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大业方面,我们应该做出哪些努力?
  • 1. 如图是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会徽,该设计的寓意包括( )

    ①环境问题具有全球性的特点

    ②人类面临自然资源短缺问题

    ③资源短缺威胁世界各国发展

    ④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④ D . ③④
  • 1. 2023年入夏后,全国多个地区出现高温,缺电状况严重。各地区陆续出台有序用电、错峰用电、季节性尖峰电价等政策,部分地区还采取高耗能企业限电停产的政策。“拉闸限电”从另一侧面反映了(    ) 
    A . 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严重不足 B . 我国正在努力实现碳达峰目标 C . 资源短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 D . 资源分布不均已影响人民生活
  • 1. 1949 年周恩来说:“中国一百年来的外交史是一部屈辱的外交史。我们不学他们。我们不要被动、怯懦,而要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要有独立的精神,要争取主动,没有畏惧,要有信心。”这表明新中国( )
    A . 坚定奉行友好结盟政策 B . 奉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C . 积极开展多边外交活动 D . 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孤立政策
  • 1. 四个自信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敢于承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时代担当。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开辟道路】

    材料一: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习近平《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

    【确立制度】

    材料二: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不敢闯,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

    ——摘编自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形成理论】

    材料三:

    1. (1) 材料一中的“中国道路”指什么道路? 党的哪次会议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次会议使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发生怎样的变化?
    2. (2) 联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形式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分别是什么?1992年南方谈话后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着怎样的特点。
    3. (3) 补充材料三中A、B两处内容,并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何启示?
  • 1. 3月20日,金华市南苑中学七(7)班同学响应学校“碳达峰、碳中和——浙江的行动与担当”活动,开展了关于我国能源发展状况的研究性学习。请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资料

    资料内容


    A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主要目标:到2025年,国内能源年综合生产能力达到46亿吨标准煤以上,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五年累计下降18%,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到20%左右。



    B

      

    我国2000年和2023年能源消费种类占比


    C

    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为49.8亿吨标准煤,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99亿吨,居全球第一。

    (注:非化石能源主要包括风电、水电、太阳能、核电、生物质发电等。)


    D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2年版)》,明确了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相关指标。

    山东德州电厂对现有的6台火电机组进行热电联产改造,为周边工业园区提供工业蒸汽,成为清洁高效的标杆企业。

    1. (1) 根据资料B、C,分析资料A《规划》中主要目标提出的原因。
    2. (2) 资料D对实现资料A《规划》中的主要目标有何借鉴意义?
    3. (3) 为实现资料A《规划》中的主要目标,我们青少年可以做些什么?
上一页 4 5 6 7 8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