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语文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名篇名句默写

    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过秦论》中叙述秦国“致万乘之势”后确立霸主地位的句子是“”而概括秦国因一人而亡的句子是“。
    2. (2) 小明在为人处事、待人接物上很随心所欲,好友小文用《<论语>十二章》中的“”提醒他要谨言慎行,好好向班上的明德标兵学习来匡正提高自己。
    3. (3) 古诗词常以叠词增强悲情,如“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又如“”。
  • 1. 古代诗歌阅读

    寄李儋①

    韦应物.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①此诗为诗人晚年任滁州刺史时作。当时朝政紊乱,军阀嚣张,当年冬天长安即发生了朱泄叛乱,唐德宗仓皇出逃。

    1.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颈联自宋代以来堪受赞扬,体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苦闷,请谈谈你的理解。
  • 1. 文言文阅读

    材料一:

    明主者有三惧:一曰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二曰得意而恐骄;三曰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何以识其然也?越王勾践与吴人战,大败之,兼有九夷。 当是时也,南面而立,近臣三,远臣五,令群臣曰:“闻吾过而不告者其罪刑。”此处尊位而恐不闻其过者也。 昔者晋文公与楚人战,大胜之,烧其军,火三日不灭,文公退而有忧色,侍者曰:“君大胜楚,今有忧色,何也?”文公曰:“吾闻能以战胜而安者,其唯圣人乎! 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此得意而恐骄者也。昔齐桓公得管仲、隰朋,辩其言,说其义。 正月之朝,令具太牢 , 进之先祖。桓公西面而立,管仲、隰朋东面而立,桓公赞曰:“自吾得听二子之言,吾目明,耳加聪,不敢独擅,愿荐之先祖。”此闻天下之至言而恐不能行者也。

    齐景公出猎,上山见虎,下泽见蛇。归召晏子而问之曰:“今日寡人出猎,上山则见虎,下泽则见蛇,殆所谓之不祥也?”晏子曰:“国有三不祥,是不焉。夫有贤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谓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见虎,虎之室也;下泽见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见之,曷为不祥也?”

    (节选自《说苑·君道》)

    材料二:

    或曰:“将谓桓公仁义乎? 杀兄而立,非仁义也。将谓桓公恭俭乎? 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由此观之,则亡佐急矣。

    周公旦白屋之士,所下者七十人,而天下之士皆至。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仲尼修道行,理文章,而天下之士亦至矣。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为鼓琴者。非独鼓琴若此也,贤者亦然。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 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节选自《说苑·尊贤》)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钟子期死A因伯牙B破琴C绝弦D终身不复E鼓琴F以为世无足G为鼓琴者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夫诈胜之徒,未尝不危也,吾是以忧。

      ②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 其所任异也。

    5. (5) 材料一中,作者主张怎样的为君之道?
  • 1. 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1)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实行仁德,在于自己,不在于别人的句子是:
    2. (2) 《春江花月夜》中,写游子和思妇通过相互望月来表达思念之情,与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3. (3) 一个人在辛苦困倦到极点的时候,往往会仰头长叹“天啊!”这种情况在司马迁的《屈原列传》中有形象的描述: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竟陵派是晚明出现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它以钟惺、谭元春为领袖,因其乡贯(竟陵,今湖北天门)而得名,由当时一批志趣相投的文人共同组成。竟陵派集诗文创作与文学批评于一体,因此也可称之为“文学创作—批评流派”。由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它经历了迅速兴起而又迅速衰落的过程,评论界始终对其褒贬不一。竟陵派处于明代文学思潮史上的最后阶段,竟陵派远参七子派,近承公安派,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诗学体系,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七子派的“复古”和公安派的“独抒性灵”的主张,但在此基础上别出心裁。其中,“灵”与“厚”是竟陵派评判诗文优劣的重要参照标准,也是他们在诗文创作中极力提倡的美学追求,“以‘厚’为诗学,以‘灵’为诗心”,这不仅是竟陵派对公安派及其末流的创作存在浅率之病的补救,也是对其本身创作缺点的有效针砭。

    关于“厚”的真正含义,钟惺、谭元春都未做出明确的说明,但在钟惺、谭元春两人的论诗作品中,以“厚”作为审美理想和标准的论述随处可见,推崇他们心中的佳作,因此人们可以从两者的言论或举例中去体会“厚”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谭元春曾说过:“古人数字,便如一篇大文章;今人一篇大文章不当数字。古人不全说出,无所不有;今人说了又说,反觉索然。则以古人简而深,今人繁而浅。古人是有意思,偶然露出题目;今人是遇题目,然后来寻意思,如何相及?”钟惺和谭元春都主张要向古代谚语学习,他们认为所谓古人作品中的“简而深”就是以尽可能少的字去表达更多的内容,从而避免文字冗长而缺少兴味的弊端。

    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人人各显才情,这使诗歌出现直露浅白、粗俗鄙俚的弊端。竟陵派接受这一教训,提出“厚”这一主张,要求诗歌在含蓄蕴藉中起到诗教作用。例如,钟惺在《诗归》中评高适的《蓟中作》:““欲言塞下事,天子不召见’,归咎于君;‘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思’,归咎于臣。同一忧感,不若此语得体,激切温厚。然‘已承恩’三字,偷惰、欺蔽二意俱在其中,可为边事之戒。”这一评价说明竟陵派的文学主张与儒家诗教有相通的一面,也表明了钟惺求厚的主张中包含着忧国忧民而又维护帝王尊严的双重含义。

    竟陵派强调在一首诗中,诗所表达的情感越深刻、所包含的内容越丰富,这首诗就越“厚”。正如《诗归》中评刘慎虚诗:“诗少而妙难矣,然难不在陶洗,而在包孕。妙不在孤严,而在深广。读慎虚一字、一句、一篇,若读数十百篇,隐隐隆隆,其中甚多。吾取此为少者法。”这段评论很明显地指出了诗境的“厚”与诗歌中所蕴含的内容多少相关联。因此,真挚的情感与充实的内容是一个作品整体的体现。一个作品想要达到“厚”,那么它一定要包含很多内容,所抒发的情感也一定十分深厚。

    总之,竟陵派把“灵”与“厚”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及重要的美学追求,试图用七子之“厚”来弥补公安派的直露浅率,用公安派的“性灵”来补救七子的模拟蹈袭及“肤廓”之风,提倡诗人要保持自己的“灵心”“灵眼”“灵气”,独到的眼光和敏锐的审美感悟能力是诗人必不可少的素质;同时主张诗人采用读书学古的方法,将古人之精神内化为自我之思考,打通古今界限,将其融合以达“厚”之境界。“灵”内在于诗人个人素质之中,而“厚”是审美理想的表达。

    (摘编自宋姗姗《论竟陵派诗学的“灵”与“厚”》

    材料二:

    竟陵派不仅论“厚”的内涵,而且论述了实现“厚”理想境界所必需的具体要素。钟惺说:“诗至于厚而无余事矣。然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厚出于灵,而灵者不即能厚。”(《与高孩之观察》)欲臻达“厚”之理想,必有“灵”和“学”这两个要素。

    “灵”首先是某些诗人必备之“灵心”,这个“灵心”是先天禀赋,非后天人力造就。这和公安派前期的“性灵”有相通之处,它也有重先天的“韵”“趣”成分,不过公安派的“性灵”主要内容是“真性情”,后期并不完全排斥后天修养学习。确切地说,竟陵派的“灵”“灵心”应是前期公安派所说的性灵。从此角度,认为“灵”吸收或承继公安派前期的“性灵”很有见地;其次,“灵”“灵心”是作诗的必备天分,“从古未有无灵心而能为诗者”,这也就是钱锺书先生所说的作诗的“诗心”,“灵心”是“诗心”的基础,天生智力低下的人具备“诗心”的机会渺茫;再次,有“灵心”的作者所写出的字句或诗的内容会“灵动神妙”,独具特色,趣味横生。

    “学”,竟陵派诗论中许多地方主张作诗从学上下功夫,钟惺赞同“养志读书”,以达于“博识”,如“学者不肯好学深思,畏难就易,概托于和平冲淡以文其短,此古学之所以废也。”(《文天瑞诗义序》)一句话,所谓“学”,就是竟陵派主张诗人需要后天的学习,诗歌创作需要后天的学识修养。

    如何处理“厚”与“灵”“学”的关系,这个问题在文论史上一直是争论不休的焦点。刘勰曾云“文章由学,能在天资”,先天的才气居于主导,后天的学习锤炼居于辅助地位。到明代,主张复古的七子派尊学问,重积学,把后天学习放在首位。晚明时期,由于革新思潮的影响,重性灵者重才,看重作者的天赋和自由创造。以才为主、提出横绝千古的“才”理论的是明末启蒙美学思想家徐渭、汤显祖等人。竟陵派把才和学的关系辩证统一地论述,是对复古和性灵两家诗学思想综合折衷的又一次生动有力证明。从此方面也可以解释竟陵派为何影响大于公安派,公安派强调识高、性慧、趣韵高远等,这固然是诗中重要因素,然而携有先天个人色彩和玄妙特征,可遇不可求,缺乏实际可操作性,令人无法效仿揣摩。而竟陵派的选评《诗归》的目的,就是把作诗诀窍“和盘托出,亦一片婆心婆舌,为此顽冥不灵之人设”(《与高孩之观察》)。世上大多资质中材之人,竟陵为之提供学诗的揣摩样板,编选《诗归》,自认为“拈出古人精神”“使其耳目志气归于此耳”(钟惺《再报蔡敬夫》)。这为初学者和平庸之人作诗,指明了比较具体的方向。

    (摘编自李桂芹《竟陵派的诗学观》)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2.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尊学问,重积学”的一项是(     )
    4. (4) 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竟陵派“厚”的内涵。
    5. (5) 竟陵派是如何处理“灵”“厚”“学”三者之间的关系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说明。
  • 1. 现代文阅读II

    英珠
    葛亮

    车入日隆,已是黄昏。我们在一家银器店门口遇见了藏女英珠。她赶着两匹当地的矮马,上坡的时候,还在马屁股上轻轻推一下。嘴上说,都是我的娃,大的叫银鬃,小的叫鱼肚。

    她还告诉我们,去著名的景点大海子,要行经崎岖泥泞的山路,非人力可为,希望我们能租借她的马。她说完这些,态度羞涩地低头,似乎在提出一桩不合理的要求。我们同意了。

    我们在一幢三层的小楼前停住,山墙刷成了粉白色,上面绘着图案,能辨出日月的形状,还有的好像是当地的图腾。屋顶上覆着红瓦。门楣上有块木牌,上面镌着汉藏两种文字。

    英珠喊了一声,很快走出一个中年女人。招呼我们上去。

    英珠说,这是瑞姐,这里的老板娘。

    楼里有个小姑娘擦着桌子,嘻笑地说,瑞姐当年是我们日隆的第一美人。

    瑞姐撩一下额前的刘海儿,似乎有些享受这评价,然后说,那还不是因为英珠嫁了出去。

    说完这句,却都沉默了。

    英珠低着头,抬起来看我们,微笑得有些勉强。她轻声说,你们先歇着。就走出去。

    瑞姐望她走远了,打一下自己的脸颊,说,又多了嘴。

    瑞姐看着她走远的背影,深深地叹了口气,然后转过脸对我说,小弟,你们拿准了要租英珠的马,可不要再变了啊!听说你们明天要跟团,团里有镇上马队的人,她怕你再被他们说动了。良心话,英珠收得可真不算贵,就算是帮帮她。

    我点了点头。

    次日清晨,雪住了。外面粉白阔大的一片,阳光照在上头,有些晃眼。

    装备齐整,英珠备鞍。旅伴牵走了银鬃的缰绳,我上马前,鱼肚舔了舔我的手,舌头糙得很,热烘烘的。

    我们从村入了沟,开初都挺兴奋。远山如黛,极目天舒。雪还没化干净,马蹄踏在上头,咯吱咯吱地乱响,很有点跋涉的意境。

    走了十几分钟,山势陡起来,路窄下去。因为雪又化了一些,马走得也有些打滑。

    海拔高了,鱼肚呼出的气息结成白雾。英珠从包里掏出一条棉围脖,套在鱼肚颈子上。我看到,围脖上绣了两个汉字——一个金、一个卢。

    我就问英珠字的来由。她一笑,说,金是我的汉姓,我汉名叫金月英。上学时都用这个。

    我问,那卢呢。

    她没有答我,只是接着说,我们镇上的人多半都有个汉名,在外头做事也方便些。

    当雪再次落下的时候,我们正走在林间泥泞的路上,几乎没有知觉。直到天色暗沉下来。英珠抬头望了望天,说,坏了。

    半个小时后,雪在天空中开始打旋,被凛冽的风挟裹着打在我们脸上,我们开始理解了她说出那两个字的分量。

    我们遭遇了山里的雪暴。

    雪如此迅速地弥漫开来,铺天盖地,密得令人窒息。英珠使劲地做着手势,示意我们下马。我们刚想说点什么,被她制止。稍一张口,雪立即混着风灌进了喉咙。

    我们把重物都放在马背上,顶风而行,终于在半里外发现一顶帐篷。我想,这或许是登山队的废弃品,但对我们却好像天赐。 

    我们掀开门帘,看到里面已有两个人。是一对青年男女,靠坐在一起,神情颓唐。看到我们,眼神警惕了起来。在我们还在犹豫的时候,男的说,进来吧。 

    帐篷突然充盈了。当鱼肚探进了头,年轻男人很大声地叫起来,马不能进来。

    英珠一愣,几秒钟后,她半站起来,对男的深深鞠一躬。我们听到近乎哀求的声音,先生,它年岁很小,这么大的风雪。

    男人不再说话,将头偏到一边去。

    女人开启了陌生人的对话,原来他们是和大部队失散的登山驴友。他们身边摆着专业的登山设备,这会儿靠在帐篷上,狼狈地滴着水。

    应急灯闪了一闪,突然灭了。帐篷里一片漆黑。在这突然的死寂里,我们看不到彼此,但都听到外面的风越来越大,几乎形成了汹涌的声势。帐篷在这风的撞击下,也越来越剧烈地抖动。

    有人啜泣。开始是隐忍而压抑的,渐渐放肆起来。歇斯底里的哭声,在黑暗里令人绝望。

    这时候,有另一种声音,响起来。

    极细弱的,是一个人在哼唱。

    是英珠。

    英珠唱起一支歌谣,用藏语。

    我们听不懂歌谣的内容,但是辨得出是简单词句的轮回。一遍又一遍。旋律也是简单的,没有高潮,甚至也没有起伏。只是在这帐篷里萦绕,回环,充满。在我们心上触碰一下,又触碰一下。

    我在这歌声里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天已经大亮。看见阳光从帐篷的间隙照射下来,温润清澈。

    眼前的人,是英珠,靠在马鞍上,还没有醒。挨着她的鱼肚,老老实实地裹在主人的军大衣里。

    临近中午,我们到达了目的地。看到墨蓝色的大海子,很美。

    我们要离开日隆的时候,瑞姐送我们去车站。

    问起英珠。瑞姐说,英珠回来就发起了烧,给送到镇上医院去了。唉,这么冷,大衣盖在个牲畜身上。

    瑞姐叹一口气,人都烧糊涂了,只管叫她男人的名字。

    我突然想起什么,问道,她男人是姓卢么。

    瑞姐愣一下,说,是啊。三年前的事了。两口子本来好好地在外地做生意。她男人说要帮她家乡办旅游,要实地考察,就跟我们一个后生上了山。那天雪大的。马失了蹄,连人一起滚沟里了。精精神神的人,说没就没了。那马那会儿才下了驹没多久,驹娃子就是鱼肚。

    大约是又过了几年,我偶然从一个民歌歌手那里,问到了当年英珠唱起的那支藏歌。

    歌词真的简单,只有四句:

    当雄鹰飞过的时候,雪山不再是从前模样,

    因为它那翅膀的阴影,曾经抚在了石头的上面。

    (有删改)

    1. (1)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2) 对文中“雪暴”情节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英珠的故事分别由“瑞姐”和“我”这两个不同的视角交替讲述,请分析这种叙述方式的表达效果。
    4. (4) 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可在歌声中流淌而出,英珠所唱的歌谣在心间回环,湮没于日常又在偶然间回响。请结合文本赏析“歌谣”的作用。
  • 1. 语言文字运用Ⅰ

    一年一度的牡丹花节,将    ①    的游客汇聚于天下之中的洛阳。人们穿着汉服,乘着诗兴,徜徉于牡丹花中、洛桥月下,远眺于明堂之上、丽景门前,仿佛穿越回了大唐盛世的繁华东都。马蹄声在洛阳道上轻快响起,驼铃声在东城的铜驼陌上悠然回荡,空渺的梵音在白马寺久久萦绕,而美妙的词章自诗人们的绣口中徐徐地吐出。气势磅礴的唐朝、宏伟浪漫的洛都、才华横溢的诗人,共同构成了一个时空交错的梦幻境界,令人 ②    。我在牡丹花的香气中沉醉迷失,我在唐诗的意象中消除思虑。我依稀看到盛世故都的朦胧身影,看到诗人激情澎湃的可爱形象。

    诗豪刘禹锡是位个性十足的诗人,被贬谪于巴山楚水二十三年之久,后回到洛阳终老。“庭前芍药妖无格”“唯有牡丹真国色”,正因为他    ③     , 所以看不上妖娆谄媚的芍药,对大气端庄的牡丹情有独钟。常与刘禹锡唱和的白居易,也在洛阳终老,他在香山的隐居之所正对着龙门石窟,旁边就是香山寺,风景秀丽,恬静宜人。

    牡丹花会的盛况从古延续至今:古代时,“(     )”;如今的牡丹花会期间,也是摩肩接踵,人如潮涌,人们如痴如醉,情迷于牡丹的国色天香之中。

    1.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 (2)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 语言文字运用Ⅱ

    许多人都习惯在洗菜或水果时将其浸泡一段时间以去除残留农药,①     , 有些人会将浸泡时间延长至3-4个小时甚至一夜。这种方法科学吗?

    农药按照溶解性能分类,    ②    。水溶性农药主要有敌百虫、乙烯利、杀虫双等;脂溶性农药大多为有机磷类农药,如乐果、氧化乐果等。目前用于果蔬的农药 ③     ,这是因为脂溶性农药的渗透性远远大于水溶性农药,其防治效果会比水溶性的农药好很多。但这就造成脂溶性农药在果蔬表面的残留量远远高于水溶性农药。

    从科学角度来说,清洗果蔬时不建议长时间浸泡。事实上,传统用水浸泡的方法,只能去除果蔬表面的水溶性农药,却不能除去其主要残留物质——脂溶性农药。且在浸泡过程中,水溶性农药会溶解在水中并形成具有一定浓度的水溶液,若浸泡时间过长,则很有可能导致水中的农药重新附着在果蔬表面。此外,果蔬中的许多水溶性营养素如维生素C、维生素B以及钙、镁、铁、锌等元素会溶解在水中而导致营养成分流失,有人做过相关研究,发现当蔬菜、水果的浸泡时间超过15分钟,其维生素C含量损失率高达90%。

    1. (1) 下列句子中的“一定”与文中加点的“一定”,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 (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3. (3) 简述划线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45个字。
  • 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扫码点餐、扫码排队、扫码开门……如今,二维码已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拿出手机“扫一扫”也成为大家日常生活习惯。数字技术赋能未来,点亮你我的美好生活。

    不过,随着应用场景的增多,本该是方便快捷的“扫码”,却在有些时候变为一种负担,给个人生活带来困扰。网友方女士说:“越来越多的地方要扫码才提供服务,参观买票要扫码、去银行办业务要扫码、停车缴费要扫码,甚至回家进出单元门也要扫码。”方女士说,什么时候扫码变成了生活的“必选项”? 

    一些扫码行为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在使用手机扫码后,有的会跳转到“关注”“注册会员”等页面,有的还要提供身份证、住址等敏感信息。联合国副秘书长曾在2022年北京网络安全大会呼吁:警惕数字技术风险的潜在危害。

    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联系现实撰写一篇发言稿,在班级的“每周时评”讨论会上发言,表明你的态度,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1.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上在道,民有献瓜果者,上欲以散试官授之,访于陆贽。贽上奏,以为:“爵位恒宜慎惜,不可轻用。起端虽微,流弊必大。献瓜果者,止可赐以钱帛,不当酬以官。”上曰:“试官虚名,无损于事。”贽又上奏,其略曰:“自兵兴以来,财赋不足以供赐,而职官之赏兴焉。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夫诱人之方,惟名与利,名近虚而于教为重,利近实而于德为轻。专实利而不济之以虚,则耗匮而物力不给;专虚名而不之以实,则诞谩而人情不趋。今之员外、试官,颇同勋、散、爵号,虽则授无费禄,受不占员,然而突铦锋、排患难者则以是赏之,竭筋力、展劳效者又以是酬之。若献瓜果者亦授试官,则彼必相谓曰,吾以忘躯命而获官,此以进瓜果而获官,是乃国家以吾之躯命同于瓜果矣。视人如草木,谁复为用哉!今陛下既未有实利以敦劝,又不重虚名而滥施,人无藉焉。则后之立功者,将曷用为赏哉!”

    贽在翰林,为上所亲信,居艰难中,虽有宰相,大小之事,上必与贽谋之,故当时谓之内相,上行止必与之俱。然贽数直谏,忤上意,卢杞虽贬官,上心庇之。贽极言杞奸邪致乱,上虽从,心颇不悦。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二百三十卷,有删改)

    材料二:

    伏见唐宰相陆贽,才本王佐,学为帝师;论深切于事情,言不离于道德;智如子房而文则过,辩如贾谊而术不疏: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但其不幸,仕不遇时。德宗以苛刻为能,而贽谏之以忠厚;德宗以猜忌为术,而贽劝之以推诚;德宗好用兵,而贽以消兵为先;德宗好聚财,而贽以散财为急。至于用人听言之法,治边御将之方,罪己以收人心,改过以应天道,去小人以除民患,惜名器以待有功:如此之流未易悉数可谓进苦口之药石针害身之膏肓。使德宗尽用其言,则贞观可得而复。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1. (1)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

      如此[A]之流[B]未易[C]悉数[D]可谓[E]进苦口之药[F]石[G]针[H]害身之膏肓。

    2. (2)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3)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4)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青朱杂沓于胥徒,金紫普施于舆皂。

      ②上以格君心之非,下以通天下之志。

    5. (5) 对于材料二提到的“用人听言之法”,材料一中陆贽有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节选自苏轼《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