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高中历史 /按章节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西周时期,小宗世袭为大宗家臣,异姓亦可世袭为家臣,“事保厥家”乃其职责,职位世代沿袭,事事听命于家主。然至春秋时期,家臣可参与家主的政治、军事等事务,逐渐发展成“执国命”的“陪臣”,且家臣屡叛其主,出现“大夫专诸侯”、“家臣专大夫”的现象。这一变化( )
    A . 促使诸侯争霸向兼并战争转变 B . 体现出宗法分封秩序遭到破坏 C . 有效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D . 表明贵族内部未形成严密等级
  • 1. 宋代赏荷之风盛行,还培育出了一种新莲“君子莲”,并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荷文化系列,周敦颐的《爱莲说》还将荷花意象与文人修为紧密结合。这些现象的出现,反映(   )
    A . 宋朝重文轻武的国策 B . 科技丰富市民生活 C . 儒学复兴运动的影响 D . 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1. 钱穆曾有言:“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代提倡文治,必然重视对文官的选拔,而文官绝大部分都是科举出身。有学者统计,唐代,科举共取士6603人;宋代,进士达43000人。宋代共有135位宰相,其中90%以上系科举出身。这表明宋代( )
    A . 门第观念开始淡化 B . 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 .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松弛 D . 社会阶层流动加速
  • 1. 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指出:“自三代至于近世,道出于一而已”。近代以来,由“道一而已”到逐步承认“道出于二”,进而衍化为以西学为基础的“道通为一”。“道”从普适于“天下”(即全人类)的大方向,缩小为中西学区分下的区域成分,后再重新上升为“世界”通行的模式。这反映出近代中国( )
    A . 西学传播渠道得以拓展 B . 思想从封闭走向开放的程度有限 C . 中西文化的竞存与融通 D . 学习西方借助了已有的知识体系
  • 1. 考古发现,在距今约7000年姜寨遗址的公共墓地里,没有夫妻合葬墓,每个人都单独地按辈分高低、血缘关系远近以及去世的先后顺序埋葬。这反映出( )
    A . 旧石器时代的生产力状况 B . 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C . 当时氏族聚落的社会风貌 D . 国家的初始形态已经具备
  • 1. 1951年,上海铁路管理局按照铁道部统一整顿职名的要求,修订一批旧式职名,将杂夫役、小工等改为各种员、工,将旧社会各种“匠”一律改称“工”,并修订一些日、俄语等转译过来的职名。这一举措( )
    A . 适应了社会主义工业化要求 B . 旨在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 C . 促进了对私营工商业的改造 D . 有利于塑造新型劳动者关系
  • 1. 新中国成立一周年时,全国有公私立的保育机构643个,收托儿童31794人。1951年各种类型的保育机构已有18940处(包括托儿所、幼儿园、保育院、幼稚园等),收容儿童共578988人,尤以农忙托儿所和工矿托儿所发展最快。保育机构的快速发展( )
    A . 有利于国家建设战略的实施 B . 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 C . 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 D . 推进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 1. 1978年,全国社队企业总产值只相当于当年农业总产值的37%左右。1987年乡镇企业产值首次超过了农业总产值,到2008年增加值已占农村社会增加值的71.21%,且呈现出向工业小区和小城镇集中布局的趋势。这些变化( )
    A . 得益于基层民主的建设 B . 缘于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确立 C . 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 D . 导致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改变
  • 1. 春秋时期外交“是循着由重视道德的作用,而趋向重现实的利益;由崇尚礼、信,而趋向诈伪和计谋的轨迹发展的”。这一变化( )
    A . 使列国间利益冲突加剧 B . 表明外交思想日臻成熟 C . 体现了儒法势力的消长 D . 是应对时局的必然选择
  • 1. 1921年6月,《共产党》杂志指出:“所谓国会省议会县议会,无一不演出种种怪状丑态,简直到了末路了……试问南北各派政党……(哪一派)担当这改造政党、改造政治、改造中国的大责任呢?”这一评论旨在强调( )
    A . 武装斗争是唯一的变革途径 B . 中国革命现实的迫切需要 C . 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D . 南北混战造成了国家分裂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