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手动组卷 /初中历史 /按知识点
选择知识点
最新上传 最多使用
  • 1. 右面图示中①处方框中应填写的是( )

    A . 阿拉伯人 B . 希腊人 C . 奥斯曼人 D . 意大利人
  • 1. 读下列三幅地图,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 (1) 判断。图1是指帝国,图2是指帝国,图3是帝国。从这三张图中,说出 它们的疆域版图的共同点。
    2. (2)  图1、图2两大帝国分别与什么宗教的产生有关? 这两个帝国都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请各举一例。 
    3. (3) 在世界文化贡献方面有这样一种说法:“希腊人的脑,中国人的手,阿拉伯人的脚。”对“阿拉伯人的脚”说法,你是如何理解的? 请结合史实说明。
  • 1. (2023·嘉兴中考改编)7世纪,日本与阿拉伯帝国面对社会危机,选择了独特的发展道路。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630年,日本派遣第一批遣唐使来唐……渴望采纳中国文化和政治模式。 649年,日本朝廷发动了一系 列重要的政治改革,将日本重建成一个在法律、军事制度等和唐朝相似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摘编自[美]陆威仪《世界性的帝国:唐朝》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现在,他给它带来了一个宗教和一部天启的经典,带来了一个具有良好的组织和武装,统治了整个半岛的社会和国家。 一个世纪内,他的信徒们从胜利走向胜利,建立了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强大帝国,并传播了他的教义。 如今,这一宗教在世界上拥有5亿信徒。 如果以对事态发展的影响为标准,那么,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1)  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历史上的哪一事件? 材料所涉及的改革措施与材料一有何联系?变题:根据材料二的图2,推断该国学习仿效的国家,并指出此次学习给该国带来的进步。 
    2. (2) 货币能反映两地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从上图两枚货币中你能获取有关中日两国交流的哪些信息?
    3. (3)  根据材料四,指出作者得出“穆罕默德无疑是历史上的一位巨人”这一评价的标准,并请你帮助他列举相关史实对这一结论加以印证。 
    4. (4) 根据以下思维导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按照图中所示的模式,完成 A、B、C处方框的内容。

    5. (5)  综合上述信息,谈谈日本与阿拉伯帝国的发展历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 1. (2023·辽宁抚顺中考)1991年 12月 25日,红旗从克里姆林宫上空降下。第二天,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最后一项决议,宣布苏联停止存在。这一事件的国际影响是( )
    A . “柏林危机”出现 B . 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C . 两极格局瓦解 D . 种族隔离制度被废除
  • 1. 任选一年代尺,运用所学知识,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年代尺相关事件(至少两例)加以论证。(要求:史实正确,表述完整,体现当时的时代特征)

    年代尺一: 年代尺二:

  • 1. 下表是“1946—1990年,亚非拉人民摆脱殖民统治赢得独立的国家数量统计表”,据此推断( )

    时间

    数量(个)

    区域

    1946—1960年

    1961—1975年

    1976—1990年

    亚洲

    15

    9

    1

    非洲

    23

    23

    4

    拉丁美洲

    0

    5

    5

    A . 二战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和发展 B . 世界资本主义殖民体系逐渐崩溃 C . 二战后社会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 D . 霸权主义威胁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 1. 《俄国史》一书中说:“赫鲁晓夫既是苏联模式的掘墓人,但最终还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这说明赫鲁晓夫( )
    A . 没有进行改革 B . 终结了苏联的经济改革 C . 最终成为苏联模式的拥护者 D . 没能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
  • 1. 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战后的世界发生了深刻变化。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项 目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1918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 年全面爆发,1945年结束)

    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统计

    直接死于战争的军人900万,另有2000 多万受伤。直接经济损失约1805 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约1516亿美元。

    死亡人数约6000万,物资损失超过40 000亿美元。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大事记(部分)

    1917年11月,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东欧先后建立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7个社会主义国家。

    1919年1月,巴黎和会召开。

    1921年11月,华盛顿会议召开。

    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召开。

    1945年7月,波茨坦会议召开。

    1920—1922年,甘地领导印度人民开展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取得独立。

    1. (1)  请写出两次世界大战发生于哪一世纪。根据材料,概括两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危害。 
    2. (2) 根据材料中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大事记,结合所学知识,以两次世界大战的共同影响为主题,提炼观点,并选取材料中的两个史实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总结提升)
  • 1. 英国社会史学家阿萨·勃里格斯说:“在这里(英国),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人类的发展又是最野蛮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几十个女工,挤在一个屋子里做衣服。 她们实行分工,有的缝袖子,有的钉扣子。 每道工序一做做一辈子,比如缝袖子的一缝就缝几十年,闭着眼睛也缝得很好。 结果,她们一辈子只做这一件事,变成了做这件事的大专家和能工巧匠。尽管这里未使用机器和蒸汽动力,但生产力的提高却和机器一样。 虽然20世纪制衣业才实现机械化,但是工业革命时期,通过工厂化、劳动分工,它也完成了工业化改造。

    ——摘编自钱乘旦《西方那一块土》

    材料二:

    材料三:

    19 世纪中期英国经济发展数据(部分)

    ◇1848年棉纺织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

    ◇1850年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

    ◇1851年工业产品占全国出口总量的69%

    工人数量占全国就业总人数的53.8%;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

    英国纺纱厂工人(包括童工)每天工作14~16

    个小时,且童工的工资只有成年工人的1/8。曼彻斯特及郊区的 35 万工人几乎全部居住在潮湿、污秽、简陋的屋舍内。

    ——摘编自[美]弗兰克·萨克雷、约翰·芬德林主编《世界大历史》

    1. (1)  根据材料一,判断女工们工作的场所是否为工厂,简要说明理由。 
    2. (2) 材料二所示成果属于哪一次工业革命? 写出图2中新型交通工具的名称。
    3. (3) 综合材料论证“在这里,文明创造了自己的奇迹……人类的发展又是最野蛮的”。 
  • 1. (北京中考改编)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蒸汽机的历史意义无论怎样夸大也不过分。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提供动力的手段。人类也由此而结束了长期以来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依赖,获得了一个巨大的新能源。……短短数年内,铁路就因为它能够以比公路或运河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运送旅客和货物而支配了长途运输。——摘编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英国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的比例的变化。

    时间

    占比

    类别

    1750年

    1851年

    1870年

    农村人口

    84%

    46%

    30%

    城市人口

    16%

    54%

    70%

    ——根据《世界历史》编制

    材料三:[英]狄更斯在《艰难时世》中对19世纪中期一座工业城镇的描述。

    这是个到处都是机器和高耸的烟囱的市镇……镇上有一条黑色的水渠,还有一条河,这里面的水被气味难闻的染料冲成深紫色,许多庞大的建筑物上面开满了窗户,里面整天只听到嘎啦嘎啦的颤动声响,蒸汽机上的活塞单调地移上移下,就像一个患了忧郁症的大象的头。

    材料四: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依据真实社会状况创作。一位同学阅读后,绘制了主人公的旅行路线示意图,并摘录书中对沿途社会状况的描述。

    1. (1) 根据以上三则材料,概述工业革命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变化。
    2. (2) 依据材料四,判断这一旅行应该发生在。(写序号)请分别从交通工具和社会状况角度说明判断理由。

      ①14、15世纪,资本主义工商业兴起时期

      ②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

    3. (3) 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人类社会的上述变化体现了哪些道理。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共100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