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地理 /
  • 1. (2018高三下·武邑开学考)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地处内蒙古高原与河北北部山地交界处的塞罕坝,春季多大风,历史上曾是皇家避暑狩猎之所,后因掠夺采伐和连年山火变为荒山秃岭。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国土绿化。1962年,塞罕坝林场从1000km之外的黑龙江孟家岗林场运来树苗栽种,但成活率极低。随后,林场采用高床育苗(下图),使树苗成活率明显提高,栽种过程中发现南坡的成活率相对较低。经过50多年的发展,塞罕坝的森林覆盖率从1962年的12%提高到如今的80%,当地的小气候得以改善,霜冻发生的频率显著减少。

    林场的林下、路边蒿草茂密,可燃物多。而风大物躁,森林连片分布,一旦发生火灾,极易“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防火暸望员,吃住、工作都在这里,通过长年累月的细心观察,掌握了一套识别“烟”“雾”“沙尘暴”规律。

    1. (1) 说明塞罕坝林场建设初期,从孟家岗林场引进的苗木成活率低的原因。
    2. (2) 说明与平床育苗相比,寒罕坝高床育苗的优点。
    3. (3) 简述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不利条件。
    4. (4) 分析塞罕坝林场建成50多年后,当地霜冻发生频率减少的原因?你认为如何识别“烟”“雾”“沙尘暴”运动规律。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