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2017高三上·长沙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贤,字原德,邓人。举乡试第一,宣德八年成进士。景泰二年二月上正本十策,帝善之,命翰林写置左右,备省览。转吏部,采古二十二君行事可法者,曰《鉴古录》,上之。

        英宗复位,命兼翰林学士,入直文渊阁,与徐有贞同预机务。未几,进尚书。贤气度端凝,奏对皆中机宜,帝深眷之。山东饥,发帑振不足,召有贞及贤议,有贞谓颁振多中饱。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石亨、曹吉祥与有贞争权,并忌贤。诸御史论亨、吉祥,亨、吉祥疑出有贞、贤意,诉之帝,下二人狱。会有风雷变,得释,谪贤福建参政。未行,王翱奏贤可大用,遂留为吏部左侍郎。逾月,复尚书,直内阁如故。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当亨、吉祥用事,贤顾忌不敢尽言,然每从容论对,所以裁抑之者甚至。

        时岁有边警,天下大水,江南北尤甚。贤外筹边计,内请宽百姓,罢一切征求。帝用其言,四方得苏息。贤因请行宽恤之政,又请罢江南织造,清锦衣狱,止边臣贡献,停内外采买。帝难之。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初,御史刘濬劾柳溥败军罪,触帝怒。贤言御史耳目官,不宜谴。石亨谮贤曲护。帝渐疏贤,寻悟,待之如初。每独对,良久方出。遇事必召问可否,或遣中官就问。贤务持大体,尤以惜人才、开言路为急。

        宪宗即位,进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知经筵事。成化二年冬卒,年五十九。帝震悼,赠太师,文达。

    (节选自《明史·李贤列传》,有删略)

    1. (1) 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B .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C .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D . 孛来近塞/猎亨言/传国玺在彼/可掩而取/帝色动/贤言衅不可启/玺不足宝/事遂寝/亨益恶贤/
    2. (2)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乡试,又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举人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B . 传国玺,又称“传国玉玺”、“传国宝”,为中国历代皇帝相传之印玺,乃奉秦始皇之命所镌,被历朝历代视为王朝正统的象征。 C . 御史,自秦朝开始,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朝廷、诸侯官吏,为皇帝耳目,故又称耳目官。 D . 谥,谥号,指古代帝王、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扬意味的称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两大类,本文中属于官谥。
    3. (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李贤很有学识。乡试考了第一,又能考中进士,所写正本十策常伴皇帝身边,编写了《鉴古录》给皇帝作为参考。 B . 李贤很受皇帝信任。无论是景泰年间,还是英宗复位以后,或者宪宗即位后,他都得到了始终如一的信任和重用。 C . 李贤敢于进谏。在面对权臣石亨的意见时,坚持自己的看法,并最终让皇帝接受了自己的意见。 D . 李贤富有同情心。山东发生饥荒时,他反对徐有贞的说法,坚决请求放赈;在长江南北水灾后,力主朝廷出台宽恤政策。
    4.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贤曰:“虑中饱而不贷,坐视民死,是因噎废食也。”遂命增银。

      ②贤执争数四,同列皆惧。贤退曰:“大臣当知无不言,可卷舌偷位耶?”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