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学语文 /
  • 1. (2024六上·临平期末) 精神富足看巨变

    长城,修在我们肩上

    ①我从烽火台上下来,脚踏着青石砖路,一面向下去,一面浏览山景。在一片葱茏的绿色中,灰白色的长城显得更加峻伟 , 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雄伟建筑深深地吸引了我。不过,从我一登上长城,便有一个问题萦绕在心中:东衔渤海、西镇戈壁的长城是怎样修起来的呢?

    ②忽然,一位老汉像从地下冒出似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他脸上蒙着的一层尘土被汗水冲出了一条条小沟,上衣的肩部缀着六七块补丁,三块正方形青砖被他用麻绳牢牢地固定在背上,麻绳把老汉的双肩勒出两条深深的“峡谷”。

    ③他艰难地往上走——与其说走,还不如说爬,因为遇到陡峭处,他便用双手紧紧地抓住路面上的砖棱。手茶不出

     ④趁他靠在墙边喘息的工夫,王老师和他攀谈起来:“大伯,歇歇吧!您背这砖上哪儿?”老人用手抹了一下额头,浑浊的双眼放出光彩 , 他舔舔干裂的嘴唇,咽了口唾沫,脸上出现憨直的微笑:“烽火台,修长城用!”声音像一个久病虚弱但仍满怀希望和信心的人出发的。

    ⑤“这些砖多重?”

    ⑥“75斤。”他的声音稍有提高。

    ⑦“每天能背几次?”

    ⑧“到太阳下山。四趟。”

    ⑨我感到吃惊,长城虽不乏平缓之处,但险陡的地方更多,60多岁的人背75斤的东西上去,而且一天四趟,简直不能想象。

    ⑩老人说完话,用手托托砖块,弯下身成90度,又向上攀去。他弓着背,仰头看路,样子就像一只单峰骆驼,在无际的沙漠中走向希望……

    ⑪老师举起照相机,但又若有所思地放下了。前面,在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一群群戴着五颜六色凉帽的中国游客中间,只见那青灰色的砖块在上移——只见城砖,不见那砖下的人……

    ⑫“长城修在我们肩上、背上……”老师自言自语道。

    ⑬我豁然开朗:原来长城就是这样修起来的!从我们祖先的肩膀上、脊背上修过来,又从我们的肩上、脊背上修过去……

    ⑭从八达岭上下来,不知为什么,同学们都沉默了。车进居庸关时,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又向远处的山岭望去。那在老人肩上勒出的深痕与雄峙崇山峻岭之上的长城在我的脑海中定格了。

    ⑮不知何时,我感到肩上也沉甸甸的……

    1. (1) 本文是围绕作者在登长城时思考的一个问题展开的,请你从文中找到这个问题并抄写下来。
    2. (2) 文章第②自然段中老汉的外貌描写,主要是为了表现(    )。
      A . 老汉很穷 B . 老汉很脏 C . 老汉很辛苦 D . 老汉力气很大
    3. (3) 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中,老汉“浑浊的双眼放出光彩”,是为了说明(    )
      A . 老汉歇了一会儿,有力气了。 B . 老汉背砖修长城,觉得很自豪。 C . 老汉受人尊敬,很高兴。 D . 老汉觉得自己背得多,觉得了不起。
    4. (4) 文章第⑪自然段,作者描写“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和“一群群戴着五颜六色凉帽的中国游客”,是为了(    )
      A . 交代故事背景 B . 渲染故事气氛 C . 推动情节发展 D . 烘托人物形象
    5. (5) 联系上下文,根据加点词句展开联想。

      从“更加俊伟”中我仿佛看到

      从“自言自语”中我仿佛听到

      从“沉甸甸”中我仿佛感受到

    6. (6) 找一找文章中的关键句,然后结合题目和资料想一想,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写下来。

      资料:长城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的修筑是一项艰苦、卓越、浩大的伟大工程,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历代王朝从未停止对它的修筑。它不仅凝结着中华民族的勤劳智慧,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象征。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