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上·滨江期末) 文言文阅读

    [甲]满庭芳

    苏轼

    元丰七年四月一日,余将去黄移汝 , 留别雪堂邻里二三君子,会仲览自江东来别,遂书以之。

    归去来兮,吾归何处?万里家在岷峨。百年强半,来日苦无多。坐见黄州再闰,儿童尽楚语吴歌。山中友,鸡豚社酒,相劝老东坡。

    云何,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好在堂前细柳,应念我,莫剪柔柯。仍传语,江南父老,时与晒渔蓑。

    【注释】①去黄移汝:此时苏轼即将离开被贬之地黄州,赴任汝州,[甲][乙][丙]文均处于同时间段。②仲览:指李仲览,作者友人。

    [乙]浣溪沙

    苏轼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①入淮清洛:清澈的洛水汇入准河。②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③蓼茸蒿笋:蓼、蒿,植物名。

    [丙]石钟山记

    苏轼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①舟行适临汝②,因得观所谓石钟者。至幕夜月明,独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鬼,森然欲搏人;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③如钟鼓不绝。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④,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⑤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如乐作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⑥之所见闻,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

    (本文有删改)

    【注释】①齐安:地名。②汝:汝州,地名。③噌吰(chēng hóng):形容钟声洪亮。④罅(xià):裂,开裂。⑤涵澹(hán dàn):水摇荡的样子。⑥郦元:郦道元

    1. (1) 请你根据提示,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

      句子

      方法

      解释

      遂书以

      查找工具书:①丢失②遗留③赠与

      而察之

      成语推测法:“不疾不

      与余同

      课文推断法:“竹柏影也”

      莫能知

      课内迁移法:“渔者歌曰”

    2. (2) 用“/”为下面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3. (3) 假如苏轼有朋友圈,请你结合诗文理解完成任务。

      ①苏轼在朋友圈发布了《满庭芳》中的句子“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假如你是友人李仲览,请在苏轼这条朋友圈下留言劝慰。

      ②苏轼在朋友圈发布了《浣溪沙》中的句子“淡烟疏柳媚晴滩”,并与朋友们互动讨论。请你赏析“媚”字之妙处参与互动

      ③苏轼在探访石钟山时,在朋友圈发表句子“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如乐作焉”。请你根据句子内容描写大石的具体样貌。

    4. (4)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但并没有被挫折打倒,因此有人评价其“一路贬官一路歌”。请结合甲、乙两则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 (5) 学校派你作为记者,对苏轼进行跨越时空的深度访谈。现在需要准备好采访问题,完成采访提纲。

      要求:设计两个问题,问题应有针对性且有逻辑关联。

      采访提纲

      时间、地点

      1月24日上午,西湖苏提

      采访对象

      苏轼

      采访目的

      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人生哲学等

      采访问题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