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八上·苍梧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材料一】

    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经济座谈会期间表示:“现在很多人,到什么地方先问‘有没有Wifi’,就是因为我们的流量费太高了!”他对有关部门负责人说,可以研究如何把流量费降下来,“薄利多销”,在网络上引发了如潮点赞。在某种程度上,李克强总理是在代表千千万万的网民发声,是在为面临网络服务质量不佳与资费过高的用户“维权”。李克强总理敦促“提网速降网费”,不仅关系到普通用户的体验与感受,更可能影响“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进程与谁能抢得有关领域的制高点。

    【材料二】

    如今,手机款式不断翻新,功能不断增多。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农村学生使用手机也逐渐多了起来,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手机进校园,不仅浪费了学生许多学习的宝贵时间,影响听课效率;容易滋生事端,学风涣散,还严重败坏考风,各种事故防不胜防。目前美国大部分学校不允许学生使用手机;意大利2007年起就在全国范围内禁止学生在教室使用手机,芬兰禁止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否则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2009年1月,日本文部科学省要求禁止学生携带手机上学,并要求制定高中学生“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手机”等规定;同年8月,印度教育中央委员会要求中学将手机禁用范围从教室扩展至整个校园;2009年10月9日,法国参院通过法案,在幼儿园、小学和中学,禁止学生使用手机。在中国,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相关规定。

    【材料三】

    中国中小学生网络使用情况统计图表

    项目

    上网时间、年龄

    调查项目

    每天都上网的学生

    平均每天上网2小时

    10岁以前“触网”

    所占比例

    82.9%

    70.4%

    61%

    1. (1) 下列对材料一、材料二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
      A . 材料一的主要内容是:李克强总理敦促网络提速降费。 B . 国内外都认为,手机进校园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带来不利的影响。 C . 手机的使用如此普遍,说明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之快,国民经济越来越活跃。 D . 我国对中学生能否带手机进校园,还没有明确的规定。
    2.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从材料三的调查统计表中得出了“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生几乎每天都上网,且接触网络的年龄偏小”的结论。 B . 从材料三的调查统计图中得出了“中国大多数中小学生上网主要以看动漫、电影、下载音乐和玩网络游戏为主”的结论。 C . “中国城市学生几乎人手一机”一句中的“几乎”一词可以删去,删去后不影响表达效果。 D . “一年前只有10%,现在已达到40%以上。”这句话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3. (3) 谈谈你对中学生使用手机的看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