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家国情怀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之一,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代的立国形势,可以说是“生于忧患,长于忧患”。这一时期,面对严酷的挑战与压力,一代代“特立不回”、“危言劲气”的志士仁人、无数默默承载着家国与社会重负的普通民庶,作为时代的脊梁迸发出坚忍顽强的生命力,给后人留下超越前代的物质遗产与深邃丰厚的精神遗产。

    ——摘编自邓小南《宋代:一个“生于忧患、长于忧患”的朝代》

    材料二  唤起吾国四千年之大梦,实由甲午一役始也……吾国之人视国事若于已无与焉……而漠然不以动其心者,非其性使然也,势使然也。且其地太辽阔,而道路不通,彼此隔绝,异省之民,罕有交通之事,其相视若异国焉。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1898年)

    材料三  所谓家国同构,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面临哪些忧患?试举出北宋一位试图以改革解决国家忧患的人物及历史事件。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人对国事“漠然”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例甲午战后二十年间反映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救亡图存运动。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同构”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