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 1. (2023高三上·海淀期中) 河西走廊

    材料一 隋炀帝派谙熟西域诸地情况的吏部侍郎裟矩到张掖主持“互市”。裴矩到张掖“监知关市”后,倾心结交前来的官吏、商人等,了解各地的自然、地理、历史、风土人情 物产服饰、礼仪等情况,同时还阅读了大量的图书典籍,撰写了《西域图记》。《西域图记》记录的北道、中道(汉代的北道)和南道,是我国对丝绸之路通道的最早、最系统的记载。他还指出丝绸之路三条通道“总凑敦煌,是其咽喉之地”,反映了隋朝政府官员对河西地区战略地位的认识比以前更为清晰。裴矩第二次来张掖主持“互市”时,邀请西域的使节及商人前来张掖等地参观访问。以张掖为中转站,到长安来的使臣和商人络绎不绝。

    ——摘编自刘进宝《敦煌学通论》

    材料二 1036年,元昊夺取瓜(敦煌以东)、沙(敦煌)、肃(酒泉)三州,全部占有河西走廊,确立了与宋、辽三足鼎立的局面。西夏统治者在凉州(武威)设置地位仅次于首都的西凉府,府下又设类似中原的县、乡、社#各级行政机构。元昊控制河西走廊之后,重视当地人才,“其间所生豪英皆为其用”。凉州的石羊河水系以祁连山冰雪融水为主要来源,水资源丰富,有利于农田灌溉。西夏迁徙大量人口到凉州地区从事农业生产,凉州成为西夏的粮食和军需供应基地,“车辙马迹,辐辏交会,日有千数”,商业贸易发展。西夏朝廷多次下发兴学政令,要求“州县各立学校”,河西地区的郡县学也逐步设立起来。元朝人虞集记述:“夏亡,郡县废于兵。庙学尽坏,独甘州(张掖)仅存其迹。”

    1. (1) 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说明裴矩主持“张掖互市”的作用。
    2. (2) 依据材料二,简述西夏统治时期河西走廊的地位及其发展。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