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阅读下则议论文,完成问题。

    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心中牢牢扎根

    ①“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青年。一代代中国青年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着眼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②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润物无声,突出“融”字。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学校教育全过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特别要紧紧抓住青少年阶段的“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引导学生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潜移默化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

    ③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贴近生活,突出“实”字。爱国主义教育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效果导向,在深化、转化上下功夫,在具象化、细微处下功夫,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开学典礼、毕业典礼、五四表彰等学生日常生活场景中,增强学生的代入感和参与感;可以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通过“走出去”参观纪念场馆、参加支教等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要特别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既要联系学生身边“小生活”“小事例”,更要联系党和国家的“大实践”“大事业”,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说话,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说话,让青年学生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的对比中,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追梦人。

    ④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时俱讲,突出“新”字。推进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必须紧扣时代主题,讲好时代故事,凝聚奋进新时代开创新局面的前行力量。需要针对青年学生的特点创新话语体系,善于讲新话,巧用网言网语,让青年人乐意听、听得懂、听得进,把宏大转化为具体、把遥远转化为贴近,把抽象理论转化为形象故事要特别注重用好新媒体,生动活泼开展网上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创新传播载体手段,积极运用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等传播平台,通过短视频、动漫、有声读物、微电影等新技术新产品,使青年学生便于加入、喜欢参与、乐于传递,让爱国情怀的“小合唱”不断汇成“大洪流”。

    ⑤爱国主义教育是系统工程,既要创造教育小环境,又要营造社会大氛围,这就需要把各级政府、社会、学校的主体作用和青年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不断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开展深入、持久、生动的爱国主义宣传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把爱国作为立身之本、成才之基,继而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

    ——选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 (1)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广大青年学生心中牢牢扎根。 B . 选文第②段画线句主要使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润物无声”。 C . 选文通过要润物无声、要贴近生活、要与时俱进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如何加强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D . 本文主要是通过举例论证的方法来突出作者的观点,从而得出了“把学习教育成果转化为爱国报国的实际行动”的结论。
    2. (2) 下面这则材料放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请说明理由。

      2021年5月4日,来自香港、澳门、广州、深圳等地的青年建设者、创业者、中小学生汇聚在一起,用“快闪”的方式共同演唱《我和我的祖国》,表达大湾区青年们的爱国情怀,引得游客、市民纷纷驻足观看,有的还即兴加入其中。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