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
  • 1. (2023高三上·顺德月考) 我国科学家首次通过实验揭示了“恶心-呕吐”的生理机制,绘制出了当胃肠道遭受毒素入侵后,从肠道到大脑的防御反应神经通路(如下图)。研究结果显示,脑干孤束核中有多种神经元,其中只有表达速激肽基因的神经元 (M 神经元)才能接收到迷走神经传来的信息,并通过释放速激肽来传导信息,最终激活“呕吐中枢”,通过调节负责膈肌和腹肌同时收缩的神经元,引发呕吐行为。

    1. (1) 据图可知,食物中的毒素会与肠嗜铬细胞膜上的受体特异性结合,会使肠嗜铬细胞释放大量5-羟色胺(5-HT),5-HT 的释放方式应该是,这种物质跨膜运输方式(填“需要”或“不需要”)消耗能量。迷走神经感觉末梢的特异性受体与 5-HT 结合后,产生兴奋,其膜外电位发生的变化是
    2. (2) 食源性细菌被机体摄入后,会在肠道内产生毒素,刺激机体的“厌恶中枢”在产生与“恶心”相关的厌恶性情绪,引发的呕吐行为可将摄入的有毒食物排出消化道。结合上述信息可知,由变质食物引发呕吐的反射弧中,效应器是
    3. (3) 临床研究发现,化疗药物会激活癌症患者体内与上述相同的神经通路。科研人员欲根据实验揭示的“恶心-呕吐”的生理机制,研发针对化疗患者的抗恶心药物,请根据上述图文信息,为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合理的研发思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