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3七下·海淀期中) 阅读《桃花源记》,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节选)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甲】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乙】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注】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腐败,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陶渊明在此背景下创作了此文。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丙】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 (1)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____
      A . 渔人甚之    奇山水,天下独绝    日新月 B . 垂髫    舜于畎亩之中    厚积薄 C . 为外人道也    微不道    何挂齿 D . 处处之    得 , 与民由之    众成城
    2. (2)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与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翻译:人们在田野里来来往往耕种劳作,男女穿戴,都像人世间之外的人。

      理解:桃花源里的人因为与人世隔绝已久,所以男女的穿戴都和人世间的人不一样。

      B.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翻译:渔人把自己听到的事一一详细地告诉了桃花源里的人,他们都很感叹惋惜。

      理解:桃花源人的祖先为躲避祸乱来到这里,听到渔人诉说外面的事情,为自己不知道外界发生的变化而感叹惋惜。

      C.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翻译: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贼财物和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家家户户都只是从外面把门带上,而不用门闩插上。

      理解:这句话正是“大道之行”的结果,也是与现实社会的对比。

    3. (3) 根据两篇短文及下面两则材料,在后面的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材料一】

       明日,宿旦子冈。甫行数里,见四野禾油油然,老幼男女俱耘于田间。盖江北之俗,妇女亦耕田力作,其俗甚美矣。偶舍骑步行,过一农家,其丈夫方担粪灌园,而妇人汲井且浣衣,门有豆棚瓜架,又有树数株郁郁然,儿女啼笑,鸡犬鸣吠。余顾而慕之,以为此一家之中,有万物得所之意,自恨不如远甚也!

      ——节选自《乙亥北行日记》

      【材料二】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

       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丰乐亭记》

      注:①[旦子岗]地名,在江苏省江宁县附近。②[甫]刚。③[滁]地名。④[遗老尽矣]经历战乱的老人都已经不在人世了。⑤[涵煦]滋润教化。

       四则材料分别塑造了作者心中的理想社会。《桃花源记》中的“土地平旷,屋舍俨然”和材料一中的“①”分别描绘了村庄和田野的环境之美。《桃花源记》、材料一材料二都展现出人们②的生活状态。桃花源中的人过上理想生活,缘于他们与世隔绝后共同的劳动创造,而材料二中理想社会形成的原因则是皇帝施行了“③”的政策。正如《大道之行也》所描绘的,只有④,才能实现人们期盼的理想社会。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