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生物学 /
  • 1. (2021高二上·嘉兴期末)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某同学进行“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的活动,以黑藻、NaHCO3溶液、光源、大烧杯、精密pH试纸和氧传感器等为材料用具,图1为该实验装置示意图。图2为黑藻的类囊体部分膜结构及其相关反应示意图,图中的虚线表示电子传递途径。

    材料二:今年,中国科学家通过多年攻关,在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原创性突破--国际上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从CO2到淀粉的从头合成。自然界光合作用的淀粉合成涉及60多步生化反应。科学家优化构建出从CO2到淀粉合成只有11步反应的人工途径。其过程主要分为4个阶段(图3),除了第①阶段利用无机催化剂,其余②~④阶段都是利用自然界植物的酶系统优化组装而成。

    1. (1) 在材料一中,改变图1装置中 NaHCO3溶液的浓度进行实验,可用于探究。在相同时间内,除了用装置中氧气浓度的变化反映光合速率的变化,还可用来反映光合速率的变化。本实验还可以改变(多选A.光源功率 B.光源波长C.光照时间 D.水温 E.黑藻用量)来研究环境因素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2. (2) 图2所示的膜结构含有光合色素,可用法分离光合色素。水光解获得的电子最终传递到光反应产物中。已知ATP的合成过程中同时伴随着H的扩散,合成ATP的能量直接来自,一部分H+通过方式从外侧转运到类囊体腔中。
    3. (3) 在材料二中,过程①和②相当于卡尔文循环的和三碳酸的还原过程。在自然界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过程③和④可发生在内;过程③也可发生在细胞溶胶,合成的葡萄糖一部分转变为后用于蔗糖的合成。
    4. (4) 实验室人工合成淀粉,实现了“0到1”的突破。但能耗巨大,不利于节能减排,可利用作为能源,既能合成“人工淀粉”,解决粮食危机,又有利于“碳中和”与“碳达峰”的实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