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语文 /
  •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的文人画,在世界艺术史上是一个独特的现象。关于它的起源,因标准不一,说法也就不同。如将之理解为文人作画,其起源就要早到东晋的顾恺之、唐代的王维等;如果将作画的目的理解为遣兴适意、抒情自娱和托物言志,并提出评判主张,从而形成一种绘画思潮,并且冠名直接与文人相关,而称作士人画,其始者就只能是北宋的苏东坡了。

    从历史的角度看,苏东坡在绘画史上的作用,不下于他在中国文学史、书法史方面的作用。因为他提出的士人画即文人画的观念,使中国绘画发展的方向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因此讲文人画发展过程中曾起到重要作用的人物时,几乎都集中注意到三个人:宋代的苏轼、元代的赵孟题和明代的董其昌。有的论者甚至说苏轼“这种以高逸人品为核心的‘不可荣辱’之艺术精神,经后人不断实践,至明董其昌,发展为文人画论的重要原则,成为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但是,苏、赵、董三人的文人画理论是非常不同的,他们的审美旨趣、创作实践更有明显的区别。客观上三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环境不同,主观上其个人的思想性格,甚至道德人品的差异也很大。尤其是在“高逸人品”和“不可荣辱”方面,苏东坡一生志存高远,心系家国,而且进退不改其志,荣辱不易初心。道德、文章、人格魅力冠绝古今,人以“坡仙”称之。董其昌仅以书画为人所知。故宫举办的“苏轼主题书画特展”,以东坡词名句“千古风流人物”为题,东坡是当之无愧的。而董其昌生于晚明,面对内忧外患,阉祸党争,《明史》称其“身自引远”,但在船山弟子章有汉《景传斋杂记》中,记有董曾为魏忠贤书楹联、匾额,画画的事。

    苏东坡创导文人画,同北宋绘画发展出现的问题分不开,更同苏东坡本人的人品、才识和性格分不开。

    宋代经济的发展、商业的繁荣引起社会对艺术品的大量需求,加之绘画技艺的成熟,出现了大批以售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为满足市场需求,职业画家不仅创作题材受到约束,主观意愿的发挥也相对减少,画法因此也落入模仿、习气和程式化之中。《图画见闻志》记袁仁厚得前代画家画样而作画成名,当然属于模仿甚至抄袭。《画继》记刘宗道每创一稿,便画百本出售,自然也使千图一面,趋于雷同。名画家赵昌的“折枝花”,也多从“定本”中来,必然有程式化倾向。此种情形下,促使要按己意创作,以及题材、画法不受需求影响,甚至把诗文意趣引入画中,把书法用笔施于画法,以遣兴抒怀、托物言志为目的文人画应运而生。

    而当时有条件创导文人画主张和理论的人物,只能是苏东坡。因为北宋虽然有不少文人能品受,加新忠起,文同、王洗、李公赚等,其艺术水平之高甚至不让当时最好的职业画家,但未见其有关审美主张的论述。苏东坡则不然,他学识渊博,文、诗、词、书法诸艺术门类都具有极高的造诣,而且苏东坡还将自己的诗文书法艺术思想,融会贯通到他的艺术创作理念中,实现“自出新意,不践古人”的审美创新理想。

    (摘编自王连起《故宫苏轼主题书画特展里的文人画历史》》

    1.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顾恺之、王维,如果按照世界艺术史文人画的标准来说,是中国文人画的祖师。 B . 苏轼从历史的角度提出文人画的观念,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画发展的方向。 C . 有人认为从苏轼到董其昌的画作中都蕴含着不可荣辱的艺术精神,这不符合实际。 D . 袁仁厚、刘宗道这些画家都是模仿甚至抄袭他人的画作,且每创一稿就批量生产。
    2.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从文人画的起源说起,确定苏轼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明确概念,引出下文的相关论述。 B . 作者从道德人品方面将苏轼与董其昌进行了对比,论证了苏轼的绘画成就超过了董其昌的绘画成就。 C . 文章列举了三个典型的事例,充分论证了宋朝的艺术品市场的巨大需求对职业画家的重大影响。 D . 文章在论述苏轼创导文人画时,先提出观点,然后分别从社会因素与主观条件方面论述,条理分明。
    3.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一个画家的思想性格、道德人品和所处的社会环境会影响他的审美旨趣和画作的风格。 B . 以遣兴抒怀、托物言志为目的的宋代文人画的产生,与以出售为目的的绘画不无关系。 C . 一个画家如果只把画笔作为赚钱的工具,在艺术上就会缺乏创新,甚至没有创新。 D . 苏轼能成为创导文人画主张和理论的人物,是因为其学识渊博,有极高的艺术造诣。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