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
  • 1. (2021·潮阳模拟) “中华民族”观念的形成,事关现代中国人自身认同,更关乎中华民族复兴的未来走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鸦片战争以来,“亡国灭种”的遭遇使得原有的国家认同不断被摧毁,这极大地引发了人们的思考。梁启超认为,“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只有建立一个君主立宪的民族国家, 并致力于开启、培养国民与此相应的国家认同感,中国方可立于世界民族国家之林。辛亥革命成功后,孙中山一再强调,各族“皆得享共和之权利,亦当尽共和之义务”。

    ——摘编自暨爱民《百年凝聚: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的认同建构》

    材料二:九一八事变后民意检测

     

    军警

    律师

    新闻

    其他

    未祥

    总计

    把东三省让给日本

    2

     

    2

    7

    3

       

    4

    20

    38

    去打日本

    59

    42

    200

    482

    31

    2

     

    14

    268

    1098

    依赖国联处理

    2

    5

    10

    1

         

    3

    3

    21

    抵制日货

    5

    18

    4

    21

    2

       

    3

    3

    56

    一面用外交,一面用武力

    2

     

    5

    3

    6

    1

    1

       

    21

    其他

     

    1

    5

     

    3

           

    10

    合计

    70

    66

    226

    514

    45

    3

    1

    25

    294

    1244

            ——《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周年纪念特刊》江苏省立徐州民众教育馆1933年版

    材料三

    移家为国,移孝为忠,进而在家国之上,扩展为一种公天下的世界意识,这使中国人的世界观或天下观成为一种本于家国同时又大于家国或高于家国的世界意识,使得中国人的价值观内蕴着一种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自觉。

    ——田海平《从家国天下到命运共同体》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梁启超和孙中山对民族国家的设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孙提出该设想的时代背景。
    2. (2) 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并列举抗战时期的史实加以说明。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国观念的新内涵。综合上述材料,谈谈新时代强调家国情怀的现实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