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
  • 1. (2021七下·长兴月考) 文学类文本阅读

    敦煌的女儿——樊锦诗

    陈娟

    1962年8月,北大学子樊锦诗愿望成真——系里安排她去敦煌实习。这是她第一次去敦煌,一路上都在畅想,想象风度翩翩的常书鸿先生,想象如世外桃源般的敦煌。可一下车就傻了眼,眼前的常先生穿一身洗旧了的“干部服”,一双布鞋,一副眼镜,“一个鼎鼎大名的艺术家怎会这么土!”那里的生活更是想象不到的艰苦,住破庙泥屋,没电没水,上一个厕所都要跑很远。

    唯一令人欣慰的是洞窟里那些壁画和彩塑。整整一个星期,人称“活字典”的史苇湘先生带着他们几个北大学生,攀援着被积沙掩埋的崖壁,一个洞窟一个洞窟地看过去。从北凉、北魏,到隋唐的山水、人物、建筑,从伏羲、女娲到力士、飞天。樊锦诗至今还记得第一次进洞窟时的情景,“洞中的温度远比我想象的要低,我感到一股刺骨的寒气从地下蔓延上来。然而看着洞窟四壁色彩斑斓的壁画,我就忘记了寒冷”。那一年,她24岁是一个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遐想的青年学子。

    这次实习使她此后的人生都与敦煌连在一起。第二年,樊锦诗被分配到敦煌工作。当时的她虽有些不情愿,但真正面临抉择时,樊锦诗又和许多年轻的大学生一样,天真而坚定:只要是国家需要,就愿意无条件地服从。她背起大包,戴着草帽,坐火车、转汽车,历经三天三夜,回到敦煌。这一去就再也没有离开。

    一晃57年过去, 樊锦诗依然是初到敦煌时的短发,只是青丝变白发。

    1958年,她考上北大历史系时,偶然听到学长们讲考古,觉得很神秘、有趣。于是,她就成了一名考古专业的学生。

    后来,到研究所,樊锦诗牢记历史学家、考古专家苏秉琦、宿白两位老师的嘱托,第一项工作就是和其他几位同事一起撰写敦煌第一部考古调查报告。她每天睁开眼就往洞窟里钻,跟着先生们爬“蜈蚣梯”——一根绳子直上直下吊着,沿绳一左一右插着脚镫子。每次爬她都心惊胆战,在梯子上左摇右晃。

    刚到敦煌,一不工作她就胡思乱想,想上海、想北京、想爱人,有一种巨大的孤独感和失落感,“这种失落一直会把我拽向忧郁的深渊,有好几次都想离开”。为了抗拒这个深渊,她学着遗忘,将姐姐送的小镜子藏到行李包中,不再每天照镜子。她渐渐习惯了宿舍没有地板的泥地,习惯了用报纸糊起来的天花板,习惯了半夜里老鼠掉在枕头上,然后爬起来掸掸土,若无其事继续睡。第二天只要一走进石窟,所有的孤独和不快全都忘了。

    3年后,考古报告草稿初成,但“文革”来了,研究工作被迫中断。“文革”十年动乱结束不久,樊锦诗被任命为敦煌研究所副所长,她就开始做莫高窟的“科学记录档案”——为每一个窟编制一本档案。

    20世纪80年代末,樊锦诗到北京出差,一个偶然的机会,有人在电脑上给她展示图片。她茅塞顿开:壁画也可以进行数字化保存。此后,敦煌便行走在数字化的道路上。

    樊锦诗一生不喜名誉,谈及个人成就,她说:“要不是敦煌,人家知道我是谁?那不是我的荣誉,那是敦煌的荣誉。”她在别人眼里,甚至称得上“抠门”。只要去北京出差,就住在景山公园后的一个地下室招待所,连那里的服务员都认识她,称她是“住在地下室里级别最高的名人”。

    敦煌研究院是一片灰色平房,两层楼高,孤零零地矗立在戈壁滩上。它与莫高窟隔着一条宕泉河,宕泉河畔有一片墓地,安葬着常书鸿、段文杰等莫高窟人。每天下午5时20分,最后一班旅游车载着游客离开莫高窟。除了研究院,方圆20里内就没有人烟了。

    每当苦闷和烦恼时,樊锦诗都会从研究院内走去第158窟看一看。第158窟内的佛床上,卧着莫高窟最大的释迦牟尼涅槃像。1200 多年来,始终从容不迫、宁静坦然地面对着朝圣者。一走进这里,她的心就格外宁静,有一种回家的感觉。

    “如果心灵一直在流放的路上,就犹如生活在漫漫长夜中;敦煌就是我心之归处。

    选自《环球人物》(有删改)

    1. (1) 结合文章内容,补充完整下列的人物资料卡。

      敦煌女儿——樊锦诗人物资料卡

      出生年月

      樊锦诗,女,汉族,中共党员,浙江杭州人,1938年7月出生于北平。

      人物大致经历

      ,樊锦诗考上北大历史系,因兴趣转为考古专业学生。

      1962年8月,北大系里安排她到敦煌实习。

      1963年,樊锦诗被分配到敦煌工作。

      1965年,②

      1976年文革动乱结束,被任命副所长后为莫高窟做“科学记录档案”。

      20世纪80年代末,③

      至今,仍在敦煌守候、研究、奉献。

    2. (2) 根据下面的小贴士完成表格中的内容。

      批注是我国文学鉴赏和批评的重要形式和传统的读书方法。批注的对象可以是词、句,也可以是段、篇,还可以从语言特点、表达效果、人物形象、层次结构、艺术手法等多个角度进行鉴赏评价或质疑问难。

      批注的方法可以是理解意思、含义、作用,可以是写感想、鉴赏评价、质疑联想,也可以是为某个内容做补充。

      文本内容

      批注设计

      她渐渐习惯了宿没有地板的泥地,习惯了用报纸糊起来的天花板,习惯了半夜里老鼠掉在枕头上,然后爬起来掸掸土,若无其事继续睡。

      请自选角度对本句进行批注:①

      她每天睁开眼就往洞窟里钻,跟着先生们爬“蜈蚣梯”——一根绳子直上直下吊着,沿绳一左一右插着脚镫子。每次爬她都心惊胆战,在梯子上左摇右晃。

      ②请你以此设计一个质疑式批注,并设置参考答案。批注:

    3. (3) 樊锦诗的成就其实也离不开许多人的帮助,请你根据文本找找这些人,并谈谈这些身上的哪些品质影响了樊锦诗。
    4. (4) “如果心灵一直在流放的路上,就犹如生活在漫漫长夜中,敦煌就是我心之归处。”樊锦诗以一腔热血将自己的青春以及人生的大部分时光都奉献给了莫高窟,她也曾因此获得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请你结合文本为她写一段颁奖词。 (100字以内)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