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 综合题
  • 1. (2016高三下·海淀期中) 礼制和礼仪因地域文化的不同而有别,礼制和礼仪随着社会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并在国际交往中产生碰撞和融合。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周时期家族组织与国家政权组织合而为一,形成宗法等级制国家。古希腊罗马的家族组织被打碎,建立了纯粹的地域国家。这影响了东西方治国模式的不同。西周崇尚礼制,礼涵括了典章制度、礼节仪式、道德规范三个方面,以制度层面为主,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规范。西周的礼制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人们开始突破狭小的部族组织的局限,通过共同的语言文字、道德伦理和风俗习惯,向更高社会阶段发展。它使一个来源多样、由不同族群组成的王朝具有了心理上与文化上的认同感与归属感。罗马法的发展反映了罗马人依法治国的观念和罗马人崇尚法治的意识。罗马法在治理国家和协调社会关系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摘编自王和《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等

    材料二   近代以来,西方的礼仪逐渐变得简单、随便而自由。基督教的礼节和教仪对西方的礼仪有重大影响。马丁·路德认为信徒们可以通过祈祷直接与上帝沟通,无须基督教原有的繁琐仪式,使西方人的宗教生活发生巨大变化。启蒙运动使罗马教廷又遭重创,人们的宗教观念从此不再像以前那样神圣而庄严了。如果说马丁·路德宗教改革本身还不能使新教徒彻底摆脱那些繁琐礼节影响的话,那么启蒙运动则深深地触动了人们信仰的灵魂,极大的简化了宗教仪式,并且也影响到传统的天主教徒。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及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使基督徒更为世俗化、商业化。19、20世纪以来西方的宗教礼仪逐渐变得简单而自由化了。西方宗教仪式的变化还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仪式的简化和自由也使基督教对西方人精神世界的统治逐渐松弛。

    ——摘编自高福进《礼仪及西方礼仪:变迁与前景》

    材料三   近代以前,中国无论是疆土的广袤,物产的丰盈,社会制度的昌明,经济水平的先进,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都是周边其他民族难以相比的。于是形成了以中国为核心的先进政治、经济、文化的辐射圈,促进了东亚民族的进步。许多国家的君王使臣“慕中华而王歆化久矣”,“奉跽鼓舞(跪拜舞蹈),顺附如归,咸仰天而拜曰:何幸中国圣人之教沾及于我”,“仰慕中国衣冠礼仪,乞带冠还国”。这种情况,必然促使中国的统治者和士大夫逐渐形成天朝大国、唯我独尊的心理。当时流行的华夷观念认为华与夷二者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华夏具有完备发达的礼义,而夷狄则没有礼义廉耻等观念。鸦片战争以后,英、法、美、俄等国,不断向清廷提出觐见清帝的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特别是1873年2月同治帝亲政后,西方各国驻华公使以公使团的名义,再次强烈要求觐见清帝。清政府起初婉拒,后又以各国公使觐见须以三跪九叩之礼难之。经过三四个月之久的反复交涉,最后清廷终于同意外国公使可以不行三跪九叩之礼。

    ——摘编自王开玺《晚清政治新论》

    1. (1) 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古代中国和古代欧洲不同的治国模式。分析这两种治国模式形成的背景和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意义。

    2. (2) 阅读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社会礼仪变迁的趋势,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3. (3) 以中国对外交往以及相关的礼仪变化为视角,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三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