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物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15-2016学年云南省红河州弥勒县江边中学八年级上学期...

更新时间:2016-12-03 浏览次数:784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单项选择题</b>
  • 1. 如图所示,敲鼓时用力越大,听到的鼓声越响.此现象表明影响声音响度的因素是声源 (  )

    A . 振动的幅度 B . 组成的材料 C . 振动的快慢 D . 自身的结构
  • 2. 一辆汽车以30m/s的速度从A地开往B地,然后立即返回,速度是20m/s.则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是(  )
    A . 24m/s B . 25 m/s C . 26 m/s D . 无法判断
  • 3. “镜中花,水中月”的现象说明了(  )

    A . 光的传播速度太快 B . 光发生了反射现象 C . 光发生了折射现象 D . 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沿直线传播
  • 4. (2017八上·钦州月考)

    小李从平面镜里看到平面镜对面的电子钟的示数如图所示,这时的实际时间是(  )

    A . 10:21 B . 21:10 C . 10:51 D . 12:01
  • 5. (2015八上·忻州期末) 物体在凸透镜前20cm处,可以得到倒立放大的像,现将物体向透镜移近10cm后,得到的像是(  )

    A . 倒立放大的实像 B . 倒立等大的实像 C . 正立放大的虚像 D . 条件不足,无法判定
  • 6. (2015八上·薛城期末) 对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以下是小洋学习了关于“平面镜成像”和“凸透镜成像”的知识后,总结出的关于实像和虚像的一些特点,其中错误的是(   )
    A . 虚像不可以用光屏承接 B . 虚像可以是正立的,也可以是倒立的 C . 实像一定能用光屏承接 D . 实像可以是放大的,也可以是缩小的
  • 7. (2016八上·长春期中) 如图是分别表示甲、乙、丙、丁四种物质熔化或凝固规律的图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B . 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熔化的过程 C . 丙种物质是非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D . 丁种物质是晶体,图线表示的是凝固的过程
  • 8. (2016七下·江汉油田期中) 用托盘天平测物体质量前,调节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中线的左侧,这时应该(   )
    A . 将游码向左移动 B . 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左旋进一些 C . 将游码向右移动 D . 将右端平衡螺母向右旋出一些
二、<b >填空题</b>
  • 9. 用刻度尺测物体长度,读数应为 cm;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

  • 10. 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这里的“高”指的是,而“引吭高歌”里的“高”指的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因为不同人的声音的不同.
  • 11. 研究表明,珠穆朗玛峰每年上升高度约为10mm,合 m.2005年5月22日11时8分,我国珠峰测量登上了峰顶,当时的气温为零下二十九点六摄氏度,记作.图所示温度计的示数是℃,用该温度计(选填“能”或”不能”)测量珠穆朗玛峰的气温.

  • 12. 第26届中国哈尔滨国际冰雪节于2010年1月5日在哈尔滨拉开帷幕.用雪堆成的雪人,即使气温在0℃以下,时间久了雪人也会逐渐变小,这是物态变化中的现象,这个过程中雪需要(填“吸收”或“放出”)热量.
  • 13. 彩色电视机屏幕工作时主要由三种色光混合成绚丽多彩画面,它的遥控器是利用来工作的.
  • 14. 一只小鸟在平静的湖面上飞过,当小鸟距水面3m时,小鸟在湖面的“倒影”是(填“实”或“虚”)像,它是由于光的形成的,该“倒影”距小鸟 m.
  • 15. 看电影时,我们能从各个角度看到银幕上的景象,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我们在亮灯的路上有时看不见前面地上的水,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填“镜面”或“漫”)
  • 16. 毕业班的同学在照毕业照时发现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进入取景框,为了使全班同学都进入镜头,应使照相机学生,并调节镜头使镜头胶片(“远离”或“靠近”).
三、<b >实验探究题</b>
  • 17. 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 18. 完成图中的光路图.

  • 19. (2016八上·巴彦淖尔期中) 小红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 (1) 小红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2. (2) 所用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像与物关系.
    3. (3) 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关系.
    4. (4) 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接收到蜡烛烛焰的像(填“能”或“不能”).所以平面镜所成的像是.(填“实”或“虚”)
    5. (5) 小红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 20.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
    1. (1) 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温度计中的液柱稳定后的示数如图所示,则此时水温是

    2. (2) 当水温接近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9

      温度(℃)

      90

      92

      94

      96

      98

      98

      96

      98

      98

      98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测得水的沸点是℃,第分钟记录错误.

    3. (3) 实验中发现加热烧杯中的水到沸腾时所用的时间太长,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写出一种即可).解决的方法是
    4. (4) 盛水的烧杯里有只盛水的试管,加热烧杯使水沸腾.试管中的水(选填“能”或“不能”)沸腾,原因是
    5. (5) 小明同学在家中观察水壶中的水沸腾时,看见离壶嘴一段距离处出现一股“白气”,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看不见“白气”,这是为什么?
  • 21. 下面是小玲和小美同学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 (1) 在探究前,小玲将三个凸透镜分别正对太阳光,调节凸透镜和光屏间的距离,使太阳光在光屏上会聚一点,量得凸透镜带光屏的距离分别为48cm、15cm和4cm,为了便于在光具座上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小玲应选择焦距为 cm的那个凸透镜进行实验.
    2. (2) 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中心应该大致在
    3. (3) 当烛焰移动到离凸透镜的距离只有12cm时,光屏放在凸透镜的另一侧,不管怎样位置都承接不到实像,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如果用眼来观察蜡烛的像,眼睛、蜡烛、凸透镜的位置排列顺序是
    4. (4) 如果光屏上得到一个放大的像,则蜡烛距凸透镜的距离 30cm,光屏距凸透镜的距离 30cm(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是这种现象的应用.
  • 22. 在测定液体密度的实验中:
    1. (1) 小明用调好的天平称液体质量,往烧杯中倒入液体,称出烧杯与液体的总质量为70g,把杯中的一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如图所示,再称烧杯和剩下液体的总质量时,发现加小砝码总不能使天平平衡,这时应移动使天平平衡,若天平再次平衡时,所用砝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倒入量筒内液体质量为 g,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是 cm3 , 液体的密度为 kg/m3

    2. (2) 若小刚在用已调好的天平测液体质量时,操作如图丙所示,请你指出其中的两条错误.

四、<b >计算题</b>
  • 23. 一质量为0.25kg玻璃瓶,盛满水时称得总质量为1.5kg.①若盛满某种液体时总质量为1.75kg②若空瓶中放入质量为0.54kg某金属再加满水称得总质量为1.84kg.求:①液体密度;②金属密度.
  • 24. 一捆铁线,质量是79kg,铁线的横截面积是25mm2 , 它的长度是多少米?(ρ=7.9×103kg/m3
  • 25. 一列火车通过一座大桥时,在到达桥头前某处鸣笛4s后,站在桥头的人听到火车的鸣笛声,问再经过多长时间火车可以到达桥头?已知火车速度25m/s,声音速度340m/s.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