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苏省泰兴市城黄北区教研中心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历史第一次...

更新时间:2018-04-20 浏览次数:151 类型:月考试卷
一、<b >选择题</b>
  • 1.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下图所示文物的发现,可证明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    )

    A . 商朝 B . 西周 C . 春秋 D . 战国
  • 2. (2017七上·河源月考) 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亲属或功臣,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这种政治制度是(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郡县制 D . 行省制
  • 3. (2017七上·苏州月考) “秦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也。”秦国这一社会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商鞅变法(    )
    A . 推行县制 B . 奖励耕织 C . 奖励军功 D . 编制户口
  • 4. 史学家指出,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有极关重要者四事”:一为中国版图之确立,二为中国民族之传承,三为中国政治制度之创建,四为中国学术思想之奠定。这应是指哪一时期 (    )
    A . 夏商时期 B . 商周时期 C . 春秋战国时期 D . 秦汉时期
  • 5. 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 B . C . D .
  • 6. (2018九下·溧水月考) 北魏孝文帝喜好读书,遍览经史,深受儒学影响,并通过改革,有力地促进了鲜卑族与汉族的交融。下列措施与孝文帝改革无关的是(    )
    A . 迁都洛阳,采用汉族官制 B . 重农抑商,推行县制 C . 说汉话,穿汉服,改汉姓 D . 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
  • 7. 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郡县制    ②行省制    ③“金瓶掣签”制    ④“三省六部”制

    A . ②①③④ B . ④①③② C . ①④②③ D . ②①②④
  • 8. 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王朝——隋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不应出现的内容是( )
    A . 三省六部制 B . 科举制的创设 C . “开元盛世” D . 大运河的开凿
  • 9. (2018九上·北京开学考) 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时,检索了一下关键词:“日本”、“佛教”、“《东征传绘》”、“唐招提寺”。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A . 玄奘西行 B . 鉴真东渡 C . 郑成功收复台湾 D . 戚继光抗倭
  • 10. (2018九下·夏津开学考) 江南地区在汉代时“地广人稀、刀耕火种”,发展到宋代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景象。这一变化表明了(    )
    A . 康乾盛世的出现 B . 科学技术的突破 C . 外贸易的发展 D . 经济重心的南移
  • 11. 权力逐渐集中于皇帝手中,这是元、明、清三代共有的一个趋势。这一趋势臻于极致的标志是(    )
    A . 废除宰相制度 B . 设立锦衣卫 C . 设立廷杖制度 D . 设立军机处
  • 12. 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规定,凡外国商船只准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这反映出清政府实行的对外政策是(    )
    A . 文字狱 B . 闭关锁国 C . 八股取士 D . 不抵抗
  • 13.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西方列强的侵华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富国强兵的探索史,以下侵略与探索史实对应正确的一组是(    )
    A . 鸦片战争——洋务运动 B . 第二次鸦片战争——辛亥革命 C . 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D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新文化运动
  • 14. 2016年7月,一位老者动情地写下:“一声惊雷震九天,南湖九十五年前。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红旗漫卷映河山。”这首词赞颂的历史事件是(    )
    A . 五四运动爆发 B . 中国共产党诞生 C . 黄埔军校创建 D . 北伐
  • 15. 电视剧 《中国兄弟连》,介绍了一支八路军和一支国民党军队团结合作、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英雄事迹。这种情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以后?(    )
    A . 柳条湖事件 B . 九一八事变 C . 长征 D . 七七事变
  • 16. (2016·宿迁)

    板书是浓缩的教学案,如图的板书设计,该课题应是(    )

    A . 北伐战争 B . 抗日战争 C . 解放战争 D . 抗美援朝
  • 17. “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让敌人屈服),为古往今来兵家所推崇的上策。在解放战争中,下列哪一城市的解放体现这一“上策”?(    )
    A . 沈阳解放 B . 徐州解放 C . 北平解放 D . 南京解放
  • 18. (2017九上·信阳开学考)

    某同学在学习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历程时,自制了历史年代尺,其中③处应该填写的是(  )

    A . 开天辟地 B . 当家作主 C . 胜利曙光 D . 重返联合国
  • 19. “举国翘盼尽早建成汽车厂,万人空巷人民争看解放牌”。建国初期的这一对联反映的社会现象是(    )
    A . 土地改革热火朝天 B . “一五”计划成绩喜人 C .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 . “大跃进”运动蓬勃开展
  • 20. (2017·姜堰模拟) 流行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放卫星、全民大炼钢”这些流行语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  )

    A . 土地改革运动时期 B . 三大改造时期 C . “大跃进”运动时期 D . “文化大革命”时期
二、<b >非选择题</b>
  • 21. 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以来,由于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产并出租。他们转化为封建地主,……到了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纷纷变法,引发了一次变革的浪潮。

    ——摘自北师大版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二:

    材料三:两宋期间,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农业都有发展,但南方的发展速度更快,……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些事实表明,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

    1. (1) 材料一中的“它们”指什么?材料认为“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社会的阶级结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 (2) 材料二上面是我国古代两项伟大的水利工程示意图。仔细观察示意图,分别说出两项水利工程的名称。
    3. (3) 如何理解材料四中所说“中国古代经济已经发生了深远的变化”?两宋时期流传的哪一谚语可以说明这一变化?
    4. (4) 综合以上材料,归纳出促进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
  • 22. 为迎接即将到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某校九年级学生开展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1. (1) 【活动一:看图说史】

      上述图片对应的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是(填序号),其中④有何重要意义

    2. (2) 【活动二:读文析史】

      日本帝国主义武力侵占平津与华北的危险,已经放在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

      ——中共中央《为日军进占卢沟桥通电》(1937年7月8日)

      该通电的直接背景是什么?概括该通电的核心主张,分析该主张实施的历史意义。

    3. (3) 【活动三:史论结合】

      根据表格要求填写相应的史实或结论。

      史实

      结论

      1927年,毛泽东率部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①

      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我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4. (4) 综合本次主题研究活动,你从中得到哪些启示?
  • 23. 近代以来,莘莘学子求新知于世界,学成归来,报效祖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1872年到1875年,大清王朝先后派出120名官费留学生,踏上美国的土地。耶鲁大学校长波特致清廷的亲笔信中称:“贵国派遣的青年学生,各门学科都有极佳的成绩……他们的道德,也无不优美高尚,足以为贵国增光。他们虽然年少,却都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关系祖国荣誉,因此谨言慎行。”

    ——钱钢、胡劲草《大清留美幼童记》

    材料二:孙中山先生是中国人民向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杰出代表之一。他把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与解决中国遭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侵略压迫的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新的学说。

    ——王介南《近代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三:

    材料四:科技实力决定着世界政治经济力量对比的变化,也决定着各国各民族的前途命运。……“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

    ——摘自习近平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

    1. (1) 清政府派幼童赴美留学时正处于在哪场运动中?根据材料一概括波特校长赞赏中国留学生的理由。
    2. (2) 孙中山先生创立的哪种学说成为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
    3. (3) 邓稼先等归国科学家为新中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有何重大意义?
    4. (4) “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改革开放后我国提出了哪一发展战略?
  • 24. 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学习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因素。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域开通后……沿着这条道路,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皮毛、汗血马、瓜果以及魔术、音乐、舞蹈、雕塑等也纷纷东来。

    ——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材料二:有西方学者认为“近代世界赖以建立的种种文明与发展可能有一半来源于中国”。尤其是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材料三:过去的西洋文明史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中,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强搬硬套。

    材料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世界文明的融合进一步加深。孔子学院积极的把中华文明推向世界。但情人节、圣诞节等外来节日的输入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淡化了我们的传统节日,如中秋节、春节等。中华民族的特色文明正在不断流失……

    1. (1) 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 “这条道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主要作用。西汉末年,经这条道路传入中国的是哪一宗教?
    2. (2) 请你举出一项促进世界文明发展和进步的宋代科技成就。宋代科技成就主要是通过哪一地区人传播到欧洲的?
    3. (3) 19世纪60年代末日本通过哪一事件“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该事件对日本在社会制度上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 (4) 在世界文明融合的浪潮中,我们该如何保护自己文明的民族特色?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