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地理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2015-201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地理...

更新时间:2016-12-22 浏览次数:297 类型:期中考试
一、选择题
  • 1. 关于本初子午线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 是0°经线 B . 比其它经线长 C . 是划分经度的起始线 D . 是经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旧址的经线
  • 2. 从北极到南极,纬线长度的变化规律(  )

    A . 由大变小再增大 B . 逐渐增大 C . 逐渐减小 D . 由小到大再减小
  • 3. 下列地图图幅大小相同,比例尺最大的应是(  )

    A . 世界地图 B . 中国地图 C . 安徽省地图 D . 合肥市地图
  • 4. (2016七上·泰州期末) 下列四幅等高线地形示意图中,有陡崖分布的是(    )

    A . B . C . D .
  • 5. 下列大州与大州的分界线,与亚洲不相关的是(  )

    A . 白令海峡 B . 苏伊士运河 C . 直布罗陀海峡 D . 土耳其海峡
  • 6.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亚洲是面积最大的大洲 B . 非洲被赤道穿过中部 C . 亚欧大陆是亚洲、非洲与欧洲的统称 D . 南极洲地跨东西半球
  • 7.

    据图,完成问题

    1. (1) 图中A板块的名称是(  )

      A . 欧亚板块 B . 印度洋板块 C . 太平洋板块 D . 非洲板块
    2. (2) 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红海会缩小 B . 地中海会缩小 C . ①山脉会消失 D . ②山脉会消失
  • 8.   “天气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大气状况,它具有相对稳定性.我们经常用阴暗、风雨、冷热等语言描述天气状况”.读材料,完成问题.

    1. (1) 上面关于天气概念的叙述中,存在几处错误(  )

      A . 1处 B . 2处 C . 3处 D . 4处
    2. (2)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是描述天气的(  )

      A .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 . 非洲撒哈拉沙漠终年炎热干燥 C . 昆明四季如春,稍阴如秋 D . 北京冬冷夏热、降水集中夏秋
  • 9. (2015七上·仁寿月考) 天气预报中表示沙尘暴的天气符号是(    )
    A . B . C . D .
  • 10.

    读某地各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完成问题

    1. (1) 读图判断,该地气温年较差约是多少℃(  )

      A . 15℃ B . 20℃ C . 25℃ D . 30℃
    2. (2) .判断该地区位于五带中那一带(  )

      A . 热带 B . 北温带 C . 北寒带 D . 南温带
  • 11.

    如图是某探究小组在某山地观测到的气温结果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 (1) 下列四个选项中与图中丙地气温最相符的是(  )

      A . B . C . D .
    2. (2) .造成甲乙丙丁四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 海拔高度差异 B . 纬度差异 C . 海陆分布差异 D . 人类活动
  • 12.

    读图,回答问题

    1. (1) 图上等温线数据有两个地方不正确,分别是(  )

      A . 28℃、10℃ B . 10℃、20℃ C . 10℃、21℃ D . 16℃、8℃
    2. (2) 在改正后的图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甲地是高温中心 B . 乙地是高温中心 C . 丙地是低温中心 D . 丁地是低温中心
  • 13. (2018七上·蓬溪期末) 为保持空气的洁净、清新,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 农民把秸秆粉碎还田,作为肥料 B . 农村用沼气、城市用天然气做饭 C . 坐私家车上班、上学,减少拥挤 D . 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 14.

    如图反映了对降水的影响因素是(  )

    A . 纬度位置 B . 地形 C . 海陆位置 D . 洋流
  • 15. 下列关于人口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人口增长过快,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的问题 B . 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的现象,集中在发达国家 C . 世界各国都要控制人口数量,不能增长 D . 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 16. 《晏子使楚》是我们比较熟悉的古代故事,在这个故事中有这样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你认为产生这种现象的最主要的因素是(  )

    A . 地形 B . 土壤 C . 水源 D . 气候
  • 17. 某乡人口5万人,2001年人口出生率为3%,人口死亡率为1.4%。则该乡这一年自然增长的人口为

    A . 2200 B . 1500 C . 800 D . 16%
  • 18. (2015七上·五莲期末) 世界使用人数最多和分布最广的语言分别是(  )

    A . 英语、汉语 B . 汉语、法语 C . 汉语、英语 D . 法语、日语
  • 19. (2015七上·盱眙月考) 我们一般把聚落分为两大类,它们分别是(  )

    A . 乡村和城市 B . 工业和农业 C . 农田和村庄 D . 工厂和城市
  • 20. 下列聚落文化遗产位于安徽省的是(  )

    A . 丽江古城 B . 皖南古村落 C . 平遥古城 D . 布达拉宫
二、综合题
  • 21. 读“北半球夏至日光照射图”,完成下列问题.

    1. (1) 夏至日的时间,一般是每年的(时间)前后.

    2. (2) 此时,太阳直射,该纬线的纬度是

    3. (3) 据图可知,北极圈内出现现象,而南极圈内出现现象.

    4. (4)

      夏至日前后的6、7、8三个月是北半球的季.

  • 22. 读“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下列要求:

    1. (1) 写出图中两地气候的名称:

      ①地:气候;②地:气候

    2. (2) 两地气候中属冬季多雨型的是,属夏季多雨型的是.(填序号)

    3. (3) 气候①的特点是

    4. (4) 气候②的特点是

    5. (5)

      学校所在地的气候与图中气候相同(填序号)

  • 23.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1) 图中A、B、C、D、E、F各点中,是鞍部的是,地处山谷的是

    2. (2) 若C点是山顶,则其海拔高度不超过米.

    3. (3) 若想到山顶C远眺,BC、FC两条线路中,登山较容易的是,判断的依据是

  • 24.

    读图1“世界人口密度图”,回答下列问题:

    1. (1) 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是:亚洲的东部和部,欧洲,北美洲的东部等,人口最稠密的这四个地区中,主要以黄色人种为主的是

    2. (2) 图1中C地人口密度是每平方米不足人,导致该地人口密度较低的主要原因是气候;D地人口稀少的原因是气候

    3. (3) 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图2三幅民居建筑中,窑洞是我国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它冬暖夏凉,与当地降水(多或少)的气候条件相适应,反映湿热环境特点的建筑是(填序号)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