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上海市黄浦区2018届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一模)考试试卷

更新时间:2018-02-25 浏览次数:266 类型:期末考试
一、<b >句子默写</b>
  • 1. 默写     
    1. (1) 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
    2. (2) ,是以谓之文也。(《孔孟论学》)
    3. (3) 当年万里觅封侯,。(陆游《诉衷情》)
    4. (4)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欧阳修《醉翁亭记》)
    5. (5) ,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二、<b >诗歌鉴赏</b>
  • 2.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小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 (1) 来源于本诗,形容周围环境非常安静的成语是“”。
    2. (2)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抒发了作者忘却世俗的隐逸胸怀。 B . 表现作者的坚定意志和乐观精神。 C . 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的道理。 D . 表达作者对山中秋色的独特情感。
三、<b >文言文阅读</b>
  • 3.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 (1) 上文选自课文《》,作者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2.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 (3)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薄暮冥冥,虎啸猿啼”一句,参考资料一般译作:傍晚天色昏暗,虎在长啸,猿在哀啼。这样译似乎有点不太确切。首先,岳阳楼当时所处的位置,一面濒临“浩浩汤汤,横无际涯”的洞庭湖,另一面紧靠着“百废具兴”的巴陵郡城。以洞庭湖面积之宽广及岳阳楼与湖对岸山岳距离之遥远,即使那远山的老虎、猿猴的嗓门再大,也是不可能传入“迁客骚人”的耳鼓。当然“虎啸猿啼”,也不可能来自巴陵郡城内。

      请问:上述材料的作者认为“虎啸猿啼”应该如何解释呢?

  • 4.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蓉少时,读书养晦堂之西偏一室。俯而读,仰而思,思有弗得,辄起绕室以旋。室有洼,径尺,浸淫日广。每履之,足苦踬焉。既久而遂安之。一日,先君子来室中坐,语之,顾而笑曰:“一室之不治,何以天下家国为?”命童子取土平之。后蓉复履其地,蹶然以惊,如土忽隆起者;俯视,地坦然,则既平矣。已而复然,又久而后安之。

    【注释】①刘蓉:清朝桐城派古文家,代表作有《养晦堂文集》等。②浸淫:逐渐蔓延、扩展。③踬:被东西绊倒。④先君子:对已故父亲的称呼。

    1. (1) 解释文中划线的词

      ①思有弗

      ②命童子取土

    2. (2) 对画线句意思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 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屋子,怎会有空闲治理国家呢? B . 这件屋子还没整理好,是因为不知如何治理国家? C . 连屋子都不能整理好,怎么让天下像家国一样呢? D . 连一间屋子都不能整治,你凭借什么治理国家呢?
    3. (3) 本文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君子求学,贵在(    )
      A . 思学并重的正确方法。 B . 勤奋刻苦的端正态度。 C . 开始阶段的习惯养成。 D . 学习过程的完整参与。
四、<b >现代文阅读</b>
  • 5.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文学当助人识己

        ①古希腊苏格拉底在德尔斐神庙上刻下这一铭语:认识你自己。它成为千百年来人类自我觉醒的警句。现代人的悲剧就在于由于不能认识自己而蹈入盲区,或导致与外部世界的种种冲突,诸如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科学的关系等。人类的各种危机根源于人类自身,要克服这种危机,需从人自身入手。这方面文学(   ),因为文学是“人学”,正是追问和塑造人的灵魂的学问。

        ②文学要帮助人类认识自己,首先要有自审意识。真正伟大的作家本质上都是思想家,他能在人的灵魂深处发现更隐蔽的东西。鲁迅十分赞赏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人的灵魂“挖掘得深”的本领,说他能在“(    )”。同样,一个“洁白”的人拷问到最后,也可以挖出他的污秽来。卡夫卡在文学上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用怪诞、荒诞、悖谬等非同寻常的手法,有效地揭去长期掩饰在人们身上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让人们进一步认清自己生存的真实境况。

        ③其次,文学要有危机意识和大生态意识,以地球为背景建立一种大生命系统,关爱任何一种生命的现状与未来。卡夫卡小说《地洞》中有这样一句话:“危险迟迟不来,但又时时防备着它来。”这句话言简意赅,堪称现代人生存境况的写照。事关人类生存问题,文学可关注的空间很大。优秀的作家不仅是思想家,还是预言家。20世纪20年代,生态问题还没有突显出来的时候,德国表现主义作家德柏林就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山岳、海洋与巨人》,预言人类对大自然无节制掠夺带来的后果。

        ④与此同时,文学需有大爱意识,文学家应该具有人类良知。例如原子弹问世后,迪伦马特写出了《物理学家》一剧,追问科学家:你是不顾一切地发明呢,还是以维护人类命运为前提呢?此剧一经问世,一年半之内仅在德语国家就上演了1500多场,引起了人们的反思。还有一种大爱体现于深层的人性关怀,一个在历史学家或法学家笔下的罪人,在文学家笔下,却很可能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文学家有义务写出人的思想情感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⑤可以说,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路有多长,人类认识自我的路就有多长。这一论断的确立当可使经常鼓噪或担心“文学死了”的人们安稳地入睡了。

    1. (1) 第①段括号里应填入的词语是(    )
      A . 大有可为 B . 奋发有为 C . 无所不为 D . 有所不为
    2. (2) 填入第②段括号里,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 灵魂深处挖掘出良知来 B . 罪恶深处拷问出洁白来 C . 沙漠深处喷涌出清泉来 D . 大海深处探寻出宝藏来
    3. (3)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填空。

    4. (4) 下列文学形象可作为第④段论据的是,理由是

      A.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         B.鲁迅笔下的孔乙己

    5. (5) 在什么情况下文学会“真的死了”?请参照本文,选择一种情况简要回答。
  • 6.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桥之过

        ①柳老师,姓柳爱柳。柳无水不活。她生在柳溪,既有柳又有溪。人生自然一fān风shùn:小学毕业上初中,初中读完考进师范,毕业后回到柳溪当老师。

        ②柳溪在村东头,3米多宽,溪源在山上,终年溪水潺潺,流向远方。溪水像一把明晃晃的剑,斩断两岸人们相连的纽带。自打柳溪村炊烟初升起,有志之士就欲在溪上架一座桥,把断了纽带连接起来。这是积德之事,“架桥铺路养儿无数”,造一座桥就是树一尊碑,那些无儿无女的户家更是争先恐后。于是,几乎每年的秋天,溪上总是支起简陋的独木桥。

        ③可是,第二年一场暴雨,又被山洪吞噬,溪水依旧是一把剑。人们说造桥者心不诚!造桥者说溪水不义。谁是谁非,无人评说。

        ④柳老师任教的柳溪小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在溪东,春夏秋冬涉水就读。春夏秋三季溪水像母亲的手揉在孩子的脚上,搓去污垢,搔得脚心痒酥酥的。冬季溪水却似一坛辣椒水,辣得孩子脚掌红红的。柳老师小时候冬天下过水,知道那滋味:开始脚像被狗咬似的,钻心痛,然后就是麻木无知,像绑在身上的两块木头。于是,她郑重宣布:冬季的溪东学生不能脱鞋过溪,全由自己一人背着接送。

        ⑤夏天,山洪滚下来,溪水增宽变深。家长不让孩子上学校,教室里总是空出三分之一。这时柳老师的心房也随之空荡荡的。为了填满教室,也为了填满自己的心,每场大雨之后,柳老师准时淌过溪水,挨家挨户领学生。

        ⑥柳老师背学生过溪的事迹,随着溪水从柳溪漂向天外……

        ⑦县里、地区、省里分别表彰她为“优秀教师”。

        ⑧四季转换,溪水悠悠。获得赞誉的柳老师依旧在冬季和大雨之后背送学生过溪,只是又多了一件分外事——带领同学们开荒种地。她打算在溪上造一座桥,预算1000块。

        ⑨1000块钱终于凑够了:勤工俭学收入500元,加上柳老师自己的积蓄。承包者被柳老师的精神所感动,夜以继日赶在“教师节”前把桥架通了。断了数百年的纽带终于接上了。

        ⑩桥上没有树碑,也没有剪彩,只有孩子们“咯咯咯”的欢笑声和脚踏桥面发出的“咚咚咚”的响声,但这声音叩击着柳老师的心,不时激起一阵阵欣慰的涟漪……

        ⑪寒假到了,又开始一年一度的“优秀教师”评选工作。可是,这次柳溪小学上报的柳老师的先进事迹材料,不几天却被退了回来,上面批着:缺少背送学生过河的典型事迹,材料不过硬。

        ⑫柳老师知道了,找出几年来省地县发给她的奖状,铺在潺潺的溪水上,她想:这荣誉属于溪水,应该归还它。

        ⑬孩子们像约好似的,从家中带来锤子、斧头,狠命地敲打石桥,想砸毁它。因为他们听说:由于有了这座桥,柳老师才没有评上好老师!

        ⑭柳无水不活。柳老师姓柳爱柳,大概也离不开水吧……

    1. (1) 根据拼音写汉字。

      fān                shùn


    2. (2) 读第④—⑩段,概括柳老师所做的分外事。
    3. (3) 以下对本文的理解,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 把柳溪比喻成剑,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溪水窄和直的特点。 B . 柳溪村的贫穷和落后,使它数百年来都不能建起一座桥。 C . 柳老师背送学生过柳溪的目的是为了不让一个孩子失学。 D . 没有在建成的桥上树碑,预示着这座桥迟早还会被毁掉。
    4. (4) 文章首尾都写到了“柳无水不活”。第①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第⑭段中“柳无水不活”的含义是
    5. (5) 请依据你对本文的理解,将同学乙的话补充完整。

      同学甲:文章第⑬段写孩子们砸桥,不太真实——这可是一座石桥,光凭几个孩子能砸得了?删去这一段,对理解本文不会有什么影响。

      同学乙:第⑬段怎么能删呢?它在全文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五、<b >综合性学习</b>
  • 7. 阅读下面两张网页截图,完成后面小题。

    【网页一】

    【网页二】

    1. (1) 下列对网页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是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创意广告。 B . 我国的儿童福利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C . 为儿童福利示范项目进行民意调查。 D . 号召广大青少年帮助困境中的孩子。
    2. (2) 【网页一】右下角的两个点击按钮一大一小,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
    3. (3) 语言学家对网页中的“有福童享”,向项目方提出了异议。

      ①语言学家认为“有福童享”用语不规范,理由是:

      ②项目方则认为“有福童享”在使用语言上很有创意,理由是:

六、<b >命题作文</b>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