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17-12-25 浏览次数:564 类型:期中考试
一、<b >选择题</b>
  • 1.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项(    )
    A . (sè)     娴熟     精竭虑(dān)    眼花瞭乱 B . 农(diàn)   频发     无信息(yáo)    鹤立鸡群 C . 首(qiào)   仲裁     锐不可(dāng)   油光可签 D . 刻(juān)   滞留     深痛绝(wù)     藏污纳垢
  • 2. 下列句子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 语文课上,王老师将《藤野先生》里面的故事讲得惟妙惟肖 , 同学们都沉浸在其中。 B . 这伙犯罪分子非常嚣张,竟以锐不可当之势冲向善良的群众。 C . 六月的鄱阳湖畔,花红柳绿,碧波荡漾,人们在这里或散步,或跳舞,或垂钓,怡然自得 , 其乐融融。 D . 小陆真是别有用心 , 制作的飞机模型与众不同,令人叫绝。
  •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 这次研讨会,大家对如何提高复习效率问题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B . 通过开展“拆墙透绿”活动,使我市城市品位有了很大提升。 C . 漫长的人生中,谁也不可能不一帆风顺,谁也难免要经历挫折。 D . 大家纷纷表示,要以“感动中国”人物为榜样,从他们身上汲取正能量,将感动变成行动。
  • 4. 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

    ②我们都知道,门和窗有不同的作用。

    ③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幽会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

    ④譬如从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可以出去;有了窗, 我们可以不必出去。

    ⑤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

    A . ②⑤③①④ B . ②③⑤①④ C . ②①④⑤③ D . ②⑤③④①
  • 5. 下列与画线句子表意最相近的一项是(    )

    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也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

    A . 能吃不到这样新鲜的东西么? B . 肯定吃不到这样新鲜的东西。 C . 应该吃不到这样新鲜的东西。 D . 能否吃到这样新鲜的东西?
二、<b >新添加的题型</b>
  • 6. 填补下列名句的空缺处填空。   
    1. (1) 晴川历历汉阳树,
    2. (2) ,猎马带禽归。
    3. (3) ,猿则百叫无绝。
    4. (4) 夕日欲颓,
    5. (5) 大漠孤烟直,
    6. (6) 庭下如积水空明,,盖竹柏影也。
    7. (7) 月下飞天镜,
    8. (8) ,谁家新燕啄春泥。
  • 7.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有很多的经历是难以忘怀的,例如习惯养成、难题探究、同伴合作、社会实践……这些丰富的经历,使我们有了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获得了成长。请你以“我懂的了_______”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三、<b >诗歌鉴赏</b>
  • 8.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清平乐

    黄庭坚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 (1) 词中作者到处追寻春的踪迹,词上下阙分别追问的对象是(    )
      A . 上阙追问的对象是人,下阙是黄鹂。 B . 上阙追问的对象是路,下阙是黄鹂。 C . 上阙追问的对象是人,下阙是蔷薇。 D . 上阙追问的对象是路,下阙是蔷薇。
    2. (2) 下列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此为惜春之作。词中以清新细腻的语言,表现了词人对美好春光的珍惜与热爱,抒写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执着于追求。 B . 词人因春天的消逝而感到寂寞,感到无处觅得安慰,像失去了亲人似的。这样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反映出春天的可爱和春去的可惜,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 C . 作者近乎口语的质朴语言中,寄寓了深重的感情。 D . 末两句写黄鹂不住地啼叫着。它婉转的啼声,打破了周围的寂静,词人的心情也因之变得轻松愉悦。
四、<b >文言文阅读</b>
  • 9.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诉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 (1) 下面句子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 . 或/王命急宣 B . 其间/千二百里 C .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D . 至于/夏水襄陵
    2. (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略无

      ②良多趣味

    3. (3) 翻译下列句子。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 (4) 文章最后的渔者歌谣体现了三峡秋景怎样的特点?作用是什么?
五、<b >现代文阅读</b>
  • 10.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一支金色的钢笔

        ①这是我第五次在她的作业本上愤然留言:“请用钢笔写字!”

        ②她没有一次照做,一如既往地用铅笔打发着我布置的作业。我不明白,为何在她文静纯真的背后,深藏着那么让人不可捉摸的倔强。

        ③当我在她的作文本上再次写下那句老生常谈的话时,我决定对她进行点名批评。于是,那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便有了这样的场景——我一面踱着步子解析优秀作文的词句,一面时不时地用余光安抚在角落默默流泪的她。

        ④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样,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我并未从她躲藏中找到一种老师该有的威严。相反,我内心有了一股悲戚的洪流。

        ⑤下午放学后的校园,多了几分静谧与冷清。我独自在窗明几净的走廊上散步,猜想到底该如何化解她心中的惊恐与不安。

        ⑥透过窗帘间的缝隙,我能看到,她和她的同桌正在喃喃地说些什么。那是一个皮肤黝黑的小男孩,家境十分拮据,经学校减免过的学费都得拖上几个月才能勉强缴清。

        ⑦我心怀期待地看着他们在空旷的教室里窃窃私语。真怕他们的嬉笑里,有我的名字。正当我准备推门而入时,一幅永生难忘的画面瞬间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⑧她满目感激地收起手中的钢笔,微笑地说了声谢谢。他把书包摊开,接过那支破旧的钢笔,轻轻地将它搁到里面,那神色,如同手捧至宝一般。临行前,他略带豪情地说了一句:“放心吧,这次你是用钢笔写的,流失不会再批评你了!”

        ⑨夕阳的余晖透过愈渐宽大的窗帘缝隙,丝丝缕缕地照射在他们脸上。在那一场充满童真的友谊里,我无法找到自己介入的借口,只得暗自逃离。第二天,在宽大的办工作上,我看到他俩紧紧挨在一起的作业本。同样的本子,同样的笔色,同样的日期。

        ⑩市里举行长跑比赛的时候,他不顾一切地报了名。接着,他毫无悬念成了代表学校参赛的选手。

        ⑪5000米的距离,对于台下这帮稚气未脱的孩子来说,的确是一场艰苦的耐力站。他在人群中穿梭、奔跑,坚持不懈。我和看台上的老师们一起,情不自禁地为他加油并鼓掌欢呼。他如一支离弦的箭, 在临近终点的时刻,依然冲劲十足。

        ⑫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他愣愣地站在终点附近的跑道上,看着后来的选手们牙关紧咬、奋力冲刺。人群中一片哗然。没有人明白,在冠军唾手可得的紧要关头,他为何选择了止步。

        ⑬当有两人陆续冲过终点后,他才狂喜高呼着奔向终点。毫无疑问,他受到了严厉的批评。要知道,他代表的是整个学校,而不仅仅是他个人。他的无人理解的行为,已然辜负了所有随行老师的希望。

        ⑭那时我第一次对他怒吼斥责,我以为,他是想用特立独行的方式来博得众人关注的目光。

        ⑮“你明明能跑第一,为什么要在终点前停下来?你知不知道这关乎整个学校的荣誉?”我一遍遍地责问,他则顷刻间泪流满面。

        ⑯“老师……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品都不是钢笔!我……饿只要钢笔。这样,我的同桌就不会再烦恼,也不会因为用铅笔写作业而受到批评了……”他呜呜地悲鸣,诉尽了他在一路奔跑中所受的委屈。

        ⑰我恍然觉察到了自己渺小与狼狈……

        ⑱校门口的喜报栏上,赫然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我见过,那是一支精致却又恸哭不止的金色的钢笔!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我内心充满了愧疚。

    1. (1) 请结合文本梳理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的情感脉络,在①②③④处填上生意人内容。


      故事情节

      “我”的情感

      开端

      发展

      “她”不改,“我”批评“她”,“她”躲“我”。

      “小男孩”帮“她”,“她”借钢笔写字。

      悲戚、真怕、逃离(后悔)

      高潮

      欢呼、怒吼、渺小、狼狈

      结局

      校门口喜报栏上,写着“他”的名字和获得的奖品。

    2. (2) 小说题为“一支金色的钢笔”,请问“钢笔”在小说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你认为“金色”有哪几层含义?
    3. (3) 请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她开始躲我,面色仓皇、神情狼狈,像春花躲着秋风一样,硬生生地要隔一个夏季。

    4. (4) 你认为“我”和“小男孩”谁是小说的主任公?请简述理由。
  • 11. (2017七上·腾冲期中) 阅读《对一只蝴蝶的关怀》,完成下面小题

    对一只蝴蝶的关怀

    李汉荣

        ①初夏的一个上午,我去河边散步,看见河湾的岸边一个小男孩和小女孩神情紧张专注,好像在讨论一件重要的事情。我轻轻走近他们,才看见他们正在营救一只在水面上盘旋挣扎着的花蝴蝶。那蝴蝶也许翅膀受伤了,跌入水中又使翅膀过于沉重而无法飞行。小男孩将一枝柳条伸向水面,但柳条太短,小女孩又折了一枝柳条,解下自己的红头绳将两根柳条接起来,终于够着那只蝴蝶了,然而它仍然不配合,不知道赶快爬上这小小“生命线”。小女孩急忙摘下头上的蝴蝶形发卡,系在柳条的一端,让小男孩投向水面的蝴蝶附近,示意它:这是你的同伴来搭救你了,你不认识我们,你总该认识你的同伴吧。果然,那弱小的蝴蝶扇动几下翅膀,缓缓地挨近这一只“蝴蝶”,缓缓地爬上这只“蝴蝶”结实的翅膀,小男孩慢慢地将柳条移向岸边,蝴蝶终于上岸了,两个孩子快乐得又说又笑起来。

        ②我以为事情到此结束了,然而,两个孩子又商量起了这只蝴蝶今后的生活。他们小心地把蝴蝶放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正开放着的一丛野蔷薇花上,让它一边晒太阳,一边汲取花蜜。但是,他们仍觉得这种安排不到家,他们担心贪嘴的鸟啄食了这需要安静疗养的可怜蝴蝶,就采了几片树叶搭起一 个简易的绿色“避难所”,将蝴蝶护在里面。他们相信,待它安静休息一些时候,伤口愈合,体力恢复,它就能重新飞舞在春天的原野上。

        ③今天上午我本来是不准备出门的,想待在家里读书或写作。不知道什么原因我还是出门了。多亏我走出了门,在书本之外,我读到了春天最纯洁、最生动的情节。在我小小的文字之外、在生硬的键盘之外,两个孩子和那只蝴蝶、那片水湾,组合成真正满含温情和诗意的意象。在我的思路之外,孩子们的思路才真正通向春天深处,通向万物深处,通向心灵深处。

        ④在回家的路上,我想了许多。首先我觉得我的善心比孩子们淡漠得多也少得多,或许我更关心的是自己的生存、利益、脸面、尊严,而对其他生命和生灵的生存处境及他(它)们所受到的伤害,并不是太关心,即使关心,也不是感同身受和倾力相助,即使关心了,也并非完全不求回报。总之,我觉得,仅就善良、纯洁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而言,我们不是与日俱增,而是与日俱减。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人性中的“水土流失”也会逐渐加剧,而流失的,恰恰是善良、纯洁这些人性的好水土,内心的河流渐渐变得混浊,泥沙俱下。细想来,这是多么可惜的事情。人性的好水土流失了,纯真情怀少了,实用理性多了,率真少了,算计多了,在这一多一少的增减过程里,人们的情感和心灵,就渐渐出现轻度或重度的“荒漠化”了。由这样荒漠化的人组成的人群和社会,岂不是大沙漠?那时不时呼啸着扑面而来、飞沙走石、遮天蔽日的,莫不是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

        ⑤那两个可爱的孩子,他们是这个早晨的天使。他们对一只蝴蝶的同情、对事物的爱,是真正出自善良的天性和纯洁的内心。除了爱,他们没有别的动机,爱在爱中满足了。不求回报的爱,才是大爱、真爱。不求回报的爱,也许才会获得事物本身乃至整个大自然更丰厚的回报。

    (选自《读者》2016年第3期,有删改)

    1. (1) 文中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体现在三件事上,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②→③

    2. (2) 文章第①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 (3) 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4. (4) 文章第④段结尾处划线的两个词语“大沙漠”“沙尘暴”的含义各是什么?请列举一个日常生活中体现“人性和人心的沙尘暴”的事例。
    5. (5) 读了这篇文章后,小男孩和小女孩对一只蝴蝶的关怀,以及这件事带给作者的深思等内容,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六、<b >综合性学习</b>
  • 12. 班内决定开展以“诚信”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其中的两个环节。
    1. (1) 请写一个关于诚信的故事名字,并简单概述。
    2. (2) 据报载:一出租车司机在救助一位被一辆货车(已逃逸)撞伤的老人时,先让老人写下证明(证明不是自己撞的老人),然后才救助老人,请你对这位出租车司机的行为加以评论。(60字以内,要求观点鲜明,说理透彻)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