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湖南省2024年中考仿真模拟试卷(一)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13 类型:三轮冲刺
一、综合题
  • 1. (2024·威信模拟) 阅读感悟下面的选段。请根据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威信——取“声威信誉”“宣威立信于民”之意而得名。位于云南省东北角,地处乌蒙北麓,赤水河畔,云、贵、川三省结合部,素有“鸡鸣三省”之称。

    县城坐落于扎西镇,“扎西”一词并非藏语“扎西德勒”之意,而是源自威信本地土著居民彝族的语言,彝语“扎西”意为“开满马缨花的月亮湖”,据说很久很久以前,扎西是一个湖泊,晴朗春夜,月光洒满湖泊,山坡上盛开着火红的马缨花,倒映湖面,美不胜收。

    县城西北侧有一座道观,名曰“万仙观”,是威信老百姓饭后登高休闲胜地。置身其中,萦回小路缭绕着山岚轻雾,丝丝凉风裹挟(xié)着草木清香。登至山顶,极目俯瞰(kàn),白云____,群山浮动,流淌着浓浓的诗情画意。那一座座山峰探出云雾,似朵朵芙蓉出水,无边无际的森林,空潆深邃(suì),苍茫浩渺气势磅礴

    与之遥相呼应的是位于县城东南侧一直滋养着全城百姓的“红旗水库”,水库碧波荡漾,镜平如砥;奇山怪石,蓦然伫(chù)立;异树名花,散落四周。山依偎着水,水____着山,那种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立体美令人沉醉,孕育出绿水青山的和谐美丽。宁静的万仙观遥望红旗水库,像____的阿婆慈善而又安祥 , 老了青砖,湿了黛瓦,袅袅炊烟,淡淡孤寂。山间那红艳艳的马缨花____着唤醒了春天……

    威信人民诚邀您:赏漫山遍野的亚热物种,看品类繁多的醉人绿色。

    1. (1) 文中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挟(xié) B . 瞰(kàn) C . 邃(suì) D . 伫(chù)
    2. (2) 文中加点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 缭绕 B . 浩渺 C . 气势磅礴 D . 安祥
    3. (3) 结合语境,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 . 飘扬 返照 守望 绽放 B . 弥漫 返照 守卫 绽放 C . 飘扬 映照 守卫 舞蹈 D . 弥漫 映照 守望 舞蹈
    4. (4) 对文中画线句子病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语序不当 B . 搭配不当 C . 句式杂糅 D . 成分残缺
二、名著导读
  • 2. (2024·江西模拟) 初中毕业前夕,九江市某校九年级(1) 班拟开展“名著阅读专题博览”主题班会活动,依次分三个专题,请你一试身手。
    1. (1) 【专题一】综合判断——名著知识检测

      下列对名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 《海底两万里》一书中典型人物有“诺第留斯号”船长尼摩、自然科学家阿龙纳斯和他的仆人康塞尔、鱼叉手尼德·兰。 B . 《骆驼祥子》中阮明出卖了曹先生,祥子为了报曹先生之恩,便出卖了阮明。 C . 艾青的诗歌富有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表现歌颂人民、礼赞光明和思考人生等主题。 D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主人公保尔·柯察金在海滨疗养期间认识了达雅,两人之间相互帮助与鼓励,并结为夫妻。
    2. (2) 【专题二】纵向探讨——思想历程变化

      下面是《水浒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候火烧草料场”中的两个片段,同样是离开草料场,林教头的思想却截然不同。试结合其心理变化加以探讨。

      【甲】

      “却才老军所说,五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拽上。出到大门首,把两扇草场门反拽上锁了。

      【乙】

      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

    3. (3) 【专题三】横向比较——人物形象异同

      同样是生活在封建社会,不同作家塑造的人物形象则有异同,试结合吴敬梓《儒林外史》中范进和鲁迅《孔乙己》中孔乙己进行分析。

三、默写
  • 3. (2024·北流模拟) 请根据以下信息,按要求填写内容。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读古代诗文,我们可以从白居易笔下①“”(《卖炭翁》)的卖炭翁形象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辛苦劳碌;从②“”(陆游《游山西村》) 的习俗中感受农人对庄稼丰收的祈盼; 我们还能感受到③(作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 那种虽在喧嚣尘世,却无功名缠身的恬淡;从王绩近望秋野所见④“”,(《野望》),感受到牧人与猎人满意而归的安逸与陶醉;从《醉翁亭记》里的“山肴野蔌,⑤”感受到就地取材简朴而别有滋味的快乐; 从《大道之行》⑥“”中感受到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的无私精神。

四、综合性学习
  • 4. (2024·浦北模拟) 班级开展以“感受生活 畅谈发展”为主题的系列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 (1) 【任务一:介绍习俗】社会在发展,生活品质在提升,但我们有很多的传统习俗都没有改变,请你介绍一个传统习俗。
    2. (2) 【任务二:感恩英雄】我们的英雄在时代变革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换来今日的幸福生活。生活在当下的同学们不忘英雄,对他们在时代发展中做出的贡献纷纷表示赞叹,要求清楚连贯,不偏离主题。

      小广:在埃德加•斯诺笔下的《红星照耀中国》(又名①)中,我们透过长征将士,惊叹于“风雨浸衣骨更硬”,更感佩于“一寸山河一寸血”。

      小西:是啊,我还记得书中的贺龙元帅,他用一把菜刀建立了一个苏区

      小广:书中还有另一个英雄,他是②,他③(典型事例)。他们虽为平凡之躯,但都有着英雄的品质与气概。

      小西:无数先贤英烈不仅以顽强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信念、无畏气概和高尚品格,挺立起了民族精神的万里河山。

      小广:是啊,我们要感恩英雄,继续传承英雄的精神。

    3. (3) 【任务三:畅谈发展】滚滚东逝的历史洪流里,总有一些文化遗产记录历史的痕迹,承载文化的血脉。在社会的发展中如何去保护文化遗产一直是个热门话题。请你围绕“社会发展与保护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写一段小议论,理由充分,不超过80字。
五、诗歌鉴赏
  • 5. 诗歌鉴赏

    浪淘沙·把酒祝东风

    [宋]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浪淘沙·今日北池游

    [宋]欧阳修

    今日北池游。漾漾轻舟。波光潋滟柳条柔。如此春来春又去,白了人头。

    好妓好歌喉。不醉难休。劝君满满酌金瓯。纵使花时常病酒【注】,也是风流。

    【注释】病酒:沉醉,指饮酒过量。

    1. (1) 下列场景两首词中都写到的一项是(   )
      A . 酣畅欢饮 B . 携手游城 C . 泛舟湖上 D . 花丛高歌
    2. (2) 两首词的上下阕都有明显的情感变化,请仿照示例,分析第二首词。

      示例:第一首词中,词人与友人携手共游,是愉悦心悠;怎奈聚散匆匆,是难过失落;明年景同又与谁共,是酸涩悲伤。

六、文言文阅读
  • 6. 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高彦先登曰:“凡为学之道,必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如‘六经’《语》 《孟》中,我所未能,当勉而行之。或我所行未合于‘六经’《语》《孟》中,便思改之。先务躬行,非止诵书作文而已。”又曰:“凡为学之道,必先至诚。不诚,未有能至焉者也。何以见其诚?居处齐庄 , 志意凝定;不妄言,不苟笑;开卷伏读必起恭钦如对圣贤;掩卷沉思,必根义理,以闲邪僻。行之悠久,习与性成,便有圣贤前辈气象。”

    (节选自张光祖《言行龟鉴·学问》)

    [注]①先登:比喻出众的人才。②齐庄(zhāi zhuāng):严肃诚敬。

    1.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录毕,走送/辍耕垄上 B . 慕圣贤之道 /香远 C . 未尝稍降色/停数日, D . 先务躬/与人期
    2. (2) 按要求完成任务。 

      ①把“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翻译成现代汉语。 

      ②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2处)。 

      开 卷 伏 读 必 起 恭 钦 如 对 圣 贤

    3. (3)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甲文从借书抄书之辛和求师叩问之难两方面叙述作者的求学之艰。 B . 甲文中先达的严厉和作者的恭敬形成对比,突出作者的谦虚好学。 C . 乙文强调实践对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做到言行一致才能掌握学问。 D . 甲乙两文的主人公都结合自身学习经历,谈到了自己的为学之道。
    4. (4) 甲乙两文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七、现代文阅读
  • 7. (2024·湘潭模拟) 非文学作品阅读

    材料一: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新质生产力、双向奔赴、人工智能大模型、村超、特种兵式旅游、显眼包、搭子、多巴胺、情绪价值等入选。

    《咬文嚼字》主编黄安靖介绍,盘点这些最终入选的“流行语”,有不少源自短视频平台,短视频的主要使用人群还是以年轻人,特别是“90后”“00后”为主。

    分析此类语言的特征,黄安靖表示,这些语言往往包含比较独特的创造性。“某种程度上,很多网络语言之所以流行,是因为符合人们表达的需要”。

    黄安靖认为,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来看待包括短视频语言在内的网络用语,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网络语言中也有比较消极不合符汉语结构特点及社会文明规范的内容。对此,他表示,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总体来说,这几年不仅仅是短视频,整个网络用语的文明度在不断提升。”

    (节选自《人民网》2023年12月10日,有删改)

    材料二:

    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是反映时代变化的“晴雨表”,是社会语言中最具活力、最具创造性、变化最快的部分,可以记录鲜活、多变的时代语言和时代文化。而汉字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因此,年度语言文字盘点能够真实、迅捷、全面地反映社会语言生活。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3年12月24日)

    材料三:

    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333名青年进行“你有过‘词穷’的情况吗”的问卷调查,统计情况如下。

    你有过“词穷”的情况吗?

    你感觉自己的表达有什么变化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情况

    你觉得出现“词穷”的原因有哪些

    应对词穷,你觉得应从哪些方面入手

    下降了

    53.3%

    词汇量匮乏, 表达单一

    47.1%

    阅读量少,表达能力弱化

    54.0%

    加强阅读,提高个人的文化水平

    58.4%

    原地踏步

    35.7%

    词不达意,难以

    准确表达想法

    41.5%

    依赖网络语言,

    缺乏创造力

    53.0%

    注重独立思考和逻

    辑思维能力训练

    57.5%

    提高了

    11.0%

    用笔写字变少

    43.2%

    碎片化浏览信息,难以形成系统思维

    52.1%

    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

    55.7%

     

    经常使用

    网络用语

    31.1%

    线下面对面沟通交流变少

    47.6%

    多参与线下面对面交流,锻炼表达技巧

    46.9%

    材料四:

    网络给了汉语言自我更新与繁殖的机会,但网络语言匮乏导致了表达方式单一、情感表达能力下降和产生的思维惰性致使我们不再追求优美的字句。

    面对“文字匮乏”现象,需要从改善网络语言环境开始,要加强网络内容的精品化建设,尤 其是语言文学的准确性、丰富性和美感,打造内容优质的网络人文新经典。另一方面要引导各类互联网媒体规范语言文字表达,承担文化引导和审美引导的责任,如打造高品质语文学 习社交软件节目。另外,高校及家庭要提高青少年人文经典诵读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年轻一代语言表达和思维的训练。从个人角度,要加强阅读,提升文化积累,跳出阅读舒适区,养成  广泛阅读的习惯,积极参与线下活动,用面对面的交流方式来锻炼表达技巧。同时积极思考,提升思辨能力,摆脱“电子奶瓶”,打破碎片化快餐化获取信息的习惯。

    语言是思想的灵魂,语文贫血的背后或许是精神贫血。网络时代浪潮中永远不要丧失高级的表达能力。年轻人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假以时日才能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摆脱“词穷”困境。

    (摘自“微知闻”公众号2024年3月4日,有删改)

    1.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 对于网络用语,我们可以用观察、包容的态度看待,但最好不要吸收进我们的词汇库。 B . 新词语、流行语、网络用语、热词热语因其语义包容度强的特点,在反映热点事件公众感受等方面具有强大的概括性和解读空间。 C . 从材料三看,超半数受访青年感觉近几年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下降,超四成的受 访青年感觉自己词汇量匮乏、表达单一,半数以上的受访青年认为出现“词穷”的原因主要是过分使用网络用语和线下面对面沟通变少。 D . 年轻人摆脱“词穷”困境,要常读常新、常读常悟也要常用常练,以此提升语言文字应用能力。
    2. (2) 近几年,许多网络流行语从线上蔓延到线下,“入侵”学生作文,中英文混杂,追捧谐音字、变体字等现象并不少见,有的甚至患上了“文字失语症”。因此,有人认为网络语言应禁止使用和推广。请结合以上材料,驳斥他的观点,并针对这种网络用语带来的不良现象提出合理化建议。
  • 8. 文学性作品阅读

    重生的月季花
    明前茶

    ①那天,我提着水果和饭盒,去养老院看望逐渐失智的父亲。一进门,平时走路都需要搀扶的他,竟颤悠悠地站起来,拉着我的手,要带我去后院。

    ②一到后院,就闻见新鲜土壤的湿润味道。原本空荡荡的花坛里,翻了土,种上了一些经过矮化处理的月季花,红的、粉的、黄的、橙的、白的,还有各种镶边的、混色的……虽然月季的朵形远没有5月份时那么硕大,有些植株还被虫子啃去了半边,但另外一半依旧顽强地、郁郁葱葱地生长着,并且还在不断爆出新的花蕾。

    ③为了看花,老先生老太太们有的摇着轮椅,有的推着学步车,纷纷从房间里出来了。父亲也一改愁眉苦脸的模样,脸上有了兴致与光辉,他一步一蹭地从小房间里出来,穿过走廊,穿过餐厅,一直走到后院里。一路上,我都听见他的鞋底儿在地上重重摩擦的声音。养老院的吴院长欣慰地说:“为了看花,老人家们个个成了运动员。你爸这几天走得鞋底儿都蹭掉了一层。我们的理疗师苦口婆心动员他们多做运动,恐怕都起不了这几朵花那么大的作用。”

    ④这几十株花是哪儿来的?我很好奇。因为养老院压根没有搞绿化的钱,前几年应消防的要求,把后院堆放杂物的棚屋都拆除了,改建成花圃,但吴院长好久都没有筹集到栽花、栽树的经费。

    ⑤吴院长揭开了谜底:“张嫂送来的呀!那个在我这里应聘护理员不成,就在大厅里当众痛哭的黑高个儿,你还记得?”

    ⑥我当然记得,四年前,性情如火的张嫂急着要为一对双胞胎女儿筹集大学学费,见吴院长不肯留她,急坏了……结果,养老院一些好心肠的老太太们,纷纷摇着轮椅出来劝她,见劝不住这女人滚滚的热泪,又拿出了压箱底的手帕包,自发捐了两千多元给张嫂。

    ⑦这件事,让张嫂惦记上了养老院的老人家。吴院长说,张嫂现在出息了,成了搞城市绿化的能手,组织了30多位老乡干绿化,街心公园、十字路口、有轨电车驶过的草坪、高架桥快速线的两侧花圃,到处都有他们戴着草帽和护袖,埋头养护、修剪、补种的身影。张嫂在太阳下晒得黝黑,拿下眼镜擦汗,眼周都有一个颜色稍淡的方框印子。

    ⑧前不久,一个周末,她开着小皮卡,领着几位老乡,在养老院门口卸下半车月季老桩。她用满是老茧的手一把拉住吴院长:“养老院要种花,让这里的老人家看到泼辣的颜色、兴旺的花朵,这好处,不用我多说了吧。”

    ⑨吴院长特别不好意思:“可是,我没有经费买你的花……”

    ⑩张嫂戴着粗线手套,拎起一棵带土的花来给吴院长细看:“不要钱,这是刚从珠江路上淘汰下来的花。你放心,遭了虫的月季,我已经自掏腰包杀了虫;生长不良的部分已经作了修剪。起码有一小半月季老桩看着还挺有生命力,就这样一股脑儿淘汰了,太可惜。”

    ⑪吴院长还没有发话,张嫂和她的伙伴们已经从小皮卡上拿下了花耙、花锄、多用剪、小花铲、三字花铲等,还拿下了只有十几厘米高的小板凳,飞快地进入荒废许久的花圃,先翻一遍地,把小石头与小砖块拣出去,马上开始种花。

    ⑫吴院长感动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本来,脸和手臂都晒成酱油色的张嫂他们,这会儿把淘汰的花运到垃圾站去,一天的工作就完成了,而今,他们却要在这里再苦干三四个钟头。吴院长只好立刻吩咐厨房煮了绿豆稀饭,还把自己的端午福利都拿了出来,热粽子、切鸭蛋,让这些淳朴的工友们垫垫肚子。

    ⑬张嫂吸溜着薄粥,宽慰吴院长:“你不晓得,这些花,夏天我们去喷水,秋天我们去修剪,前两年下暴雪前,又去盖草垫子防冰冻……有感情了。如今要丢了它们,心里也不忍。替它们寻找一个好人家,心里才踏实。”

    ⑭这些差点儿被丢弃的月季花,适应了养老院的环境后,逐渐有了元气。它们如今不再呼吸马路上的尾气了,恐怕比当年栽在马路中间的花坛里,精神还要昂扬得多。新的一批花朵又开起来了,比春天时的花朵,有的色彩淡了一些,有的朵形小了一些,但它们依旧是活泼又绚烂的月季啊。它们的花期还很长,可以从现在开到晚秋。

    ⑮养老院里坐轮椅的老人家也出来呼吸新鲜空气了。他们努力端稳了手机,拍花朵上的蝴蝶和瓢虫。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由做绿化的张嫂带来,真是了不起。

    (选自《家庭文摘》2023年第12期)

    1.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第⑮段中“这样简单又深刻的变化”是指张嫂让养老院空荡荡的花坛鲜花怒放。 B . 第⑥段插叙养老院的老太太们为张嫂捐款的事,为后文情节做铺垫。 C . “我”是线索人物,见证张嫂给养老院送花一事,使故事更具真实性。 D . 种花前后父亲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兴旺的花朵给老人带来的好处。
    2. (2) 请你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张嫂的形象。
    3. (3) 这篇小说前有伏笔后有照应,请你从文中找出一组伏笔与照应的语句,并分析其作用。
    4. (4) 文章标题“重生的月季花”中的“重生”蕴含怎样的深意?请联系全文简要分析。
八、写作题
  • 9. (2024·北流模拟)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砖一瓦盖高楼,一经一纬织锦锻,一锤一斧造巨轮,是平凡而伟大的的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孕育优秀文化,推动社会进步。让我们记录劳动过程,挖掘劳动价值,成就美好品德,开创未来希望。

    请把“在劳动中种下的种子”补充完整并作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抄写到答题卡指定位置;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得透露真实的校名、人名等信息;④不少于600字。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