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统编版(部编版) /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第2课 原始农耕生活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部编版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

更新时间:2024-05-09 浏览次数:12 类型:同步测试
一、选择题
  • 1. (2023七上·吴中期中) 下侧图1建筑应位于图2中的位置是( )

    A . B . C . D .
  • 2. (2023七上·扶绥期末) 某校学生为了开展中国古代文明主题设计活动而搜集了一组图片,内容包括碳化稻谷、猪纹陶器、河姆渡人房屋遗址,据此可知(  )
    A . 原始农业的兴起 B . 生产工具的改进 C . 制陶工艺的发展 D . 早期房屋的建造
  • 3. (2024·) 若给右图选定一个主题,合适的是( )

    A . 山顶洞人采集场景想象图 B . 北京人狩猎场景想象图 C . 河姆渡人生活场景想象图 D . 半坡人农耕场景想象图
  • 4. (2022七上·龙岗期中) 下表为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生活状况对照表。据此可知( )

    项目

    河姆渡人

    半坡人

    生活年代

    距今约7000年

    距今约6000年

    生活流域

    长江中下游

    黄河流域

    房屋类型

    干栏式建筑

    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生产方式

    原始农耕(种稻为主)

    原始农耕(种粟为主)

    A . 早期的中华文明已经具有区域性特征 B . 河姆渡人最早种植水稻 C .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已进入文明社会 D . 南方文明水平比北方高
  • 5. (2023七上·衡山期末) 下列农作物中国最早种植的是( )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①③ D . ②④
  • 6. 阳市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21 处,其中在距今近 5000 年的新宁白面寨遗址发现了 大量狞猎而得的动物遗散,而在距今约4000 年左右的础东天子坪遗址发现了发现大量柱洞 和炭化水稻遗存黄 材料反映出了( )
    A . 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B . 古代粮食保存技术日益进步 C . 人类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榄 D . 古代农业耕作技术发展显著
  • 7. 下图中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是我国新石器时代的工具“耒耜”,其“人土曰耜,耜柄曰耒”。据此推测,“耒耜”可用于(    )

      

    骨耜及装有木柄的复原图

    A . 取火 B . 耕地 C . 纺织 D . 制陶
  • 8. (2023七上·雨花期末)  实物史料是历史研究的重要证据。下面河姆渡遗址的考古发现可共同印证( )

    A . 半坡居民的生产 B . 炎黄传说的可信 C . 早期国家的产生 D . 原始农业的兴起
  • 9. (2023七上·百色期中) 考古人员在回忆遗址考古时说:“当发掘到第四层时,发现一小层一小层像夹心饼干似的夹层,总厚度四五十厘米。”轻轻揭起“它们原来是稻叶、稻谷、谷壳、焦谷、稻秆等水稻的遗物”。据此可推断出该遗址位于( )
    A . 云南省元谋县 B . 陕西西安半坡村 C . 北京市周口店 D . 浙江余姚河姆渡
  • 10. (2023七上·桑植月考) 六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居民,他们以半地穴式房屋为居,已学会养猪。“他们”是 ( )
    A . 北京人 B . 半坡人 C . 河姆渡人 D . 山顶洞人
  • 11. (2023七上·三河月考) 造成如图中这些房屋样式不同的决定性因素是(   )

    A . 政治制度 B . 自然条件 C . 劳动工具 D . 宗教信仰
  • 12. (2023七上·满城期末) 大约在一万年前,中国境内的人类逐渐懂得了耕种农作物、饲养家畜、磨制石器和烧制陶器,开始了定居生活。这些史前社会的历史情景再现的依据是(   )
    A . 史书记录 B . 神话传说 C . 考古发现 D . 专家口述
  • 13. (2020七上·乌兰察布期中) 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是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下列图片能够反映“农耕文化”特点的是(    )

    A . ①②③④ B . ①②③ C . ②③④ D . ①②④
  • 14. (2022七上·南海期末) 半坡遗址出土了用来捻线的石制、陶制纺轮。从半坡陶器底部发现的麻布印痕分析,当时最细的线纹直径0.5毫米,已和今天的线差不多。这可用于印证半坡人(   )
    A .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 . 贫富差距迅速扩大 C . 掌握纺织制衣技术 D . 以手工业生产为生
  • 15. (2023七上·期末) 许倬云在《万古江河》中说:现在常说的“新石器”与“旧石器”时代,以人类生产食物来维持生计的方式为分界线。从旧石器时代采集食物,到新石器时代生产食物,人类不用再四处寻觅可以食用的动物与植物。学者许倬云认为划分“新旧石器”的标准是:(   )
    A . 人工取火的运用 B . 原始农业的兴起 C . 群居生活的出现 D . 磨制石器的使用
二、材料分析题
  • 16. (2023七上·月考) 初一某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们针对史前人类活动展开了充分的探究。请你与他们一起完成探究问题。

    【探究一:寻找证物】 

    小张同学发挥想象力,描述了“北京人”一天的生活。①北京人长相还类似古猿,前额低平、颧骨突出、嘴部前伸。他们一般居住在山洞里。②白天,男人(暂且称为人)拿着木棒、各种石器围捕、砍砸鹿等猎物。③女人出去采摘,老人和孩子留下来看守火种,他们一般在洞内和洞口各堆设1个火堆,用来照明、取暖和驱赶野兽。晚上,男人女人各自带着成果回来。围着篝火分享食物。

    有关“北京人”的化石与遗存物(北京人遗址出土)

    【探究二:进行解释】 

    以下是小李同学搜集的反映河姆渡人、半坡人生产生活的图片。

    1. (1) 请你为小张同学的描述寻找证据。(填写图号即可)

      能为描述①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能为描述②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能为描述③提供考古依据的是:

    2. (2) 请你仿照示例,对这位同学搜集的图片进行解释。

      [示例]: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可以见证河姆渡人会制作陶器。

      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可以见证: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可以见证:

    3. (3) 【探究三:得出结论】

      由上述探究可知,我们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是什么?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