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杭州市临平区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中...

更新时间:2024-05-15 浏览次数:7 类型:期中考试
一、活动一  封面设计(15分)
  • 1. 封面设计
    封面外观A:宣传语:“红军不怕选狂难,万水千山只等闻。”翻闲老山界红军战士露宿qiào壁,也能 hin然入梦。小人物也有令人敬佩的大品格。封面外观B:
    宣传语:“我在这里吃雪,正是为了祖国人们不吃雪。”虽不是每一名志愿军战士都家 yù户晓,但小人物也有最补素而又热忱的爱国情。
    封面外观C:
    宣传语:《木兰诗》中写道:“▲  ▲   。”木兰不远万里,奔赴战场,身姿矫健,巾帼不让须眉。小人物的家国情最能感人肺腑。”

     
    封面外观D:
    宣传话:作家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观是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看待它,并且爱它。”祥子老实善良,努力拉车。小人物在自己的小天地中,努力经营人生。
    1. (1) 根据积累,完成封面外观图中①—⑤的填空。

      qiào 壁 hān 然入梦 家yù户晓《木兰诗》: ,

    2. (2) 小语认为D图中以祥子为封面人物配上罗曼·罗兰的这句话作为宣传语不合适。你认为呢?请结合《骆驼祥子》的情节内容说明理由。
    3. (3) 请你参考示例,从B、C、D三种封面设计中选择最适合本期“小人物”期刊的封面人物,结合课文或名著的具体内容阐述理由。

      示例:我选择A。红军战士风餐露宿,历尽辛苦翻越老山界,表现出大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这种精神能够鼓舞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与挫折不轻言放弃,因此我认为将A作为封面人物最合适。

二、活动二  内页编排(65分)
  • 2. 【任务一:撰写主题序言】请你将序言内容补充完整。

    在历史的滚滚车轮下,即使是名留青史的诗人,曾亦是历史进程中的“小人物”。

    王维能用“”(《竹里馆》)的诗句寄托明月如水、深林幽静的悠然与惬意;李白借““”(《春夜洛城闻笛》)诗句中的“笛声暗送”和“遍及洛城”来抒发思乡之情;岑参用“”(《逢入京使》)的诗句来表达只能“凭君传语”的忠孝难以两全的矛盾……只要像“”(韩愈《晚春》)这般,尽情舒展生命,亦为人生最好的姿态。

  • 3. 【任务二:推荐阅读材料】

    卖蒜老叟①

    【清】袁枚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举勇,以此名重一时,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恕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②之。众大骇③,走告杨。

    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④,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⑤,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⑥。

    令杨养息⑦三日,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⑧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叟:指年老男子,老头。②揶揄:嘲笑。③大骇:十分惊讶。④许:左右。⑤垂死之年:临近死亡,⑥立誓券:立下发誓的契约。⑦养息:将养身体,休息。⑧卒:最终。

    1. (1) 为更好地揣摩人物,小杭将本文改编成剧本进行表演,请完成以下的导演手记。

      人物

      词义解释

      演指导(神态、语言、动作等)

      设计理由

      观众

      观者如堵 堵:①

      众人神情激动,你推我操

      杨二

      相公

      /

      十分恼怒,说道:“③”

      突出杨二相公的狂妄自大。

      取势于十步外”的“故”与下列成语中“故”意思相同的是④   A. 温知新B.明知

      摆好姿势,在十步以外举起拳头用力打去。

      /

      突然跪倒在地,向老人磕头认错。

      体现其知错能改的形象。

      卖蒜

      老叟

      /

      ⑤说:“你能打墙,不能打人。”

      ①请你结合上下文,推测表格①处词义,并补充表格②处的设计理由。

      ②结合上下文想象表格③处人物语言,并推测表格④处词义。

      ③在表格⑤处增添人物说话时的神态和语气,并在表格⑥处说明如此设计的理由。

    2. (2) 你认为这篇文章可以作为《卖油翁》的拓展资料选入本期“小人物”文学刊物吗?请你结合两文内容和主题阐明理由。
  • 4. 【任务三:设计批注与配乐】

    撞进教室的麻雀

    庞余亮

    ①我十六岁考入师范,十八岁师范毕业后,开始成为一名教师。

    ②那时我年龄小,个子小,仅仅1米62,体重只有44公斤,站在讲台上,总是故作镇定地看着孩子们。孩子们叫其他老师为“先生”,称呼我的时候,却特别加上了一个“小”字:小先生。

    ③那时是1985年,被孩子们称之为“小先生"的我赶上了和他们的第一个教师节。往后的十五年里,我用掉了不下百本的备课笔记薄,那些卷了角的、磨了边的,牛皮纸的备课笔记薄封面上,就这样用大大小小的指纹刻下了一个个故事。比如那只撞进教室里的麻雀......

    ④写字课上,一只愣头愣脑的麻雀忽然撞进了我们教室,像睡眼惺松的学生走错了教室。本来很安静的孩子们的心一下子都像那麻雀一样乱飞了。这只慌张的麻雀,它唧唧唧地叫着,仿佛又在表演,它一会儿飞到教室前面,一会儿又飞到教室后面,学生们的头一会儿向前倾,一会儿向后仰。我看见一个学生悄悄地打开了窗户,它会不会从这敞开的窗户里飞出去呢?

    【甲】可这只麻雀似乎不知道这个学生的好意,它还在叽叽地、又有点心虚了,它乱飞了好一阵子,学生们的心也乱飞了好一子。终于,这只麻雀飞出去了,从那敞开的窗户中。

    ⑥但孩子们已无法安静下来了,好在传来了下课的钟声。我如释重负,学生们都冲出了教室。教室屋顶上的麻雀很多,哪一只是刚才走错教室的麻雀?谁也不会在意这一点了,趁着下课的空隙,学生们大多盘起一条腿“架鸡”。只有刚才那位开窗户的学生坐在窗前,他是一个拐腿的孩子,下了课他总是默默地坐着。有时候出来走,他也只是贴着墙脚走,不知是他不喜欢看其他的同学“架鸡”,还是生怕那些孩子会撞翻他。【乙】他走得很缓慢,像一个疼痛的词。他是我们班来得最早的人,本来教室的钥匙丢给了班长,后来我还是把教室钥匙丢给了他,他就到教室更早了。我曾试图和他交谈,我总说起张海迪或者海伦,可他总是羞报地微笑着,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

    ⑦还是他自己在他的作文里说出了他的秘密。记得那次作文题目是写一个“你最崇拜的人”,很多孩子们心中最崇拜的是名人,唯有这个孩子没有写任何名人的名字,而只是写了一句:“骑自行车的人”。

    ⑧后来在下午的活动课上,我和我们班的学生就用一根扁担横绑在车后架上,帮他学骑车。看着长了翅膀的自行车,他一开始还有点盖报,躲到我身后一时不知所措,眼里却似乎闪着光芒。孩子们推着他,他终于小心翼翼地攀上了车。我和一个学生一人扶着一边扁担,一次,两次,一开始我们全程扶着,慢慢地,我们轻轻放手,跟在摇摇晃晃的车后面跑着。他学得很勤奋,涨红着脸,努力降伏总是左右摇摆的自行车。

    ⑨终于他学会了骑车,我看过他骑车的样子,他骄傲地抬着头,目视前方,像那只冲出教室的麻雀,不,他更像一只怒飞的雄!

    ⑩这个故事,那只麻雀,那个少年,就像一个深深浅淺的指纹,刻在我的备课笔记薄上,那是小先生我珍藏的唱片啊,只要一触摸这些指纹唱片 , 我就能想起我和孩子们一起长大的回忆。(选自庞余亮《小先生》,有改动)

     

     

    【质疑式批注】

    这个标题是不是太过普通?

    ____

     

     

     

     

     

     

    【赏析式批注】散文的语言独特而有味,通过揣摩品味,我发现这些语言不仅能凸显形象或描绘场面,同时也暗含了作者的情感。甲:____

     

     

     

    【赏析式批注】乙:____ 

     

     

     

     

     

     

     

     

     

     

     

     

    【评价式批注】作者虽然自称“小先生”,但却称得上是“大先生”!

    1. (1) 请阅读文本,完成以下表格。

      与男孩有关的事

      我对“他”的情感

      认同他的行为,为他的善良而欣慰

      男孩独坐不讲话

      对他行为不解,为他感到心疼,担心

      男孩学会骑车

    2. (2) 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好的阅读体验,小舟建议设计并完善批注。

      ①请你针对小舟标题旁的“质疑式批注”,结合文本内容给与回应。

      ②阅读文章,结合“赏析式批注”的内容,对【甲】【乙】两处文字进行赏析。

      ③你是否赞同文末旁“评价式批注”的观点?结合文本和链接材料阐述理由。

      链接资料:

      在中国,“先生”二字是一种尊称,是对父兄长者和教师的称呼。“大先生”更是对有德业者的尊称。这里的先生指的就是老师,对老师要恭敬。只有人格、品德、学业上能为人表率者才称为“大先生”。

      ——顾明远《何谓大先生》(载《光明日报》2021年9月14日,有删减)

      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成为被社会尊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4月于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的讲话

    3. (3) 作者在第①段中称回忆为“指纹唱片”,意在美好的往事如音乐般在记忆深处播放。“小人物”期刊想要在此文旁边添加朗读配乐的二维码,你认为以下哪一种合适?结合内容说明理由。
      A明快悠扬
      B低缓深沉
      C     (自定)
  • 5. 【任务四:答疑解惑】

    现实生活中,我们所碰到的大多是“小人物”的故事。喜怒哀乐,鲜活真实。期刊内页的“心灵沟通”栏目收到了一则同学匿名来稿,请你帮助小夏予以回应。

    匿名来稿:小夏姐姐,我最近十分苦恼,迷上了刷短视频。原本打算只看半小时,可总控制不住自己,看着看着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还因为这个问题经常和爸妈吵架。我明白时间宝贵,但在看短视频时,我就能暂时忘记学习的压力。请问我该怎么办?

    [了解现状]

    材料一:

    ①短视频作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一种新兴媒介,在青少年群体中快速兴起、影响深远。近日,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团队针对某中学青少年短视频使用情况开展调查,探究青少年短视频使用行为现状及其与认知能力、学业成绩的关系。

    ②短视频对青少年的生活与学习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一方面,短视频的出现迎合了青少年通过在线社群实现娱乐消遣、信息获取、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等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短视频制作门槛低、受众范围广、时效强等特性,用户几乎都能够不受时空限制学习、分享甚至生产知识。同时,在线互动与视频创作也为青少年读写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短视频的互动、分享与创造能够激发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并以丰富的表达形式呈现的潜能,同时在这种非正式学习过程中增强同伴支持与自我效能感。例如,当学校提供的在线授课内容难以吸引学习时,短视频社区中的同龄伙伴能够分享甚至创作视频来帮助有需要的人。

    ③但是,本研究调查发现,受访青少年中近二成仍表现出了较严重的短视频成瘾倾向。从使用目的来看,仅有不到20%的青少年平时通过短视频来获取知识、学习技能或了解时事,而大多数受访青少年都主要以消遣、社交、追星等非学业目的使用短视频 App。

    ④正处于认知发展关键期的青少年,往往难以充分意识到短视频使用的潜在风险。研究发现,青少年短视频使用越多,其学业延迟满足能力往往越差。青少年使用短视频App 时,难免会面临这样的“失控”场景:一不留神便沉溺于短视频带来的高强度感官刺激和“即时满足”,明知道该去学习了,但总是停不下“刷”视频的手指……而为了更重要、更长远的学习目标“延迟”对欲望的满足,恰恰是对青少年学业表现和终身发展至关重要的能力。

    ⑤同时,研究发现青少年短视频使用越多,其言语能力和工作记忆任务表现往往越差。过多使用短视频,青少年可能会对书面文化产生“疏离感”,在阅读、写作等需要集中注意力的学习活动中表现得力不从心。此外,短视频强大的推荐算法能够根据用户的偏好进行信息筛选与“投喂”。一旦习惯于将自主选择权移交给算法,青少年便可能逐渐成为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非“主动获取者”。长此以往,青少年信息检索的自主性以及反思、批判、创造等高阶思维活动可能减少,工作记忆等认知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发展进程继而受阻。(摘编自《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短视频》,2023年11月21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材料三:

    ①如何规避短视频使用对自主控制、读写能力、深度思考等方面的负面影响,让数字媒介更好地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专家们提出以下建议:短视频平台推出“未成年模式”,以便最大范围地保护未成年人浏览适龄内容,并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

    ②有关部门指导各大网络平台陆续上线防沉迷系统,部分短视频平台打造未成年人专属内容池,分级分类丰富内容供给,为未成年人提供了优质网络资源,进一步优化网络内容供给,帮助未成年人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提高素养。

    ③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培养理性辨别和自我保护能力,让未成年人正确看待网络、使用网络。完善相关课程,对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具有重要作用。信息技术课程要与时俱进,帮助学生提高正确、合理运用网络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注重培育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教会孩子如何分辨网络信息,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为他们在网络空间的健康成长提供引导。

    ④青少年的用网习惯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影响。作为家长,首先要规范自身使用网络的行为,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使用网络行为的教育、引导和监督,帮助孩子养成正确的用网习惯。(摘编自《汇聚起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合力》,2023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

    [聚焦问题]

    1. (1) [聚焦问题]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大多数中学生使用短视频是为了消遣、追星和社交,获取知识、学技能的占比较少。 B . 短视频的推荐算法能够根据用户进行选择推送,青少年都是必然的“被动接收者”。 C . 超过50%的未成年人认为短视频内容丰富,知识的准确率有保障,对其持积极态度。 D . 未成年人使用短视频人数翻倍增长,无家人陪伴的未成年人短视频使用频率则在降低。
    2. (2) 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你认为应该如何让数字媒介更好地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
    3. (3) [解决问题]针对目前短视频兴起的现状和潜在的风险,小夏想在板块内增加一些合理利用短视频帮助学习的建议,请你结合材料一和生活实际,提出两条建议。
    4. (4) 请你根据以上材料来帮小夏回复这位匿名同学,语言流畅得体(120字左右)
三、活动三  稿件征集(40)
  • 6. 本期期刊“人物专栏”将向同学们征稿,请阅读征稿启事,借助写人小妙招,参与投稿。

    征稿启事

    亲爱的同学,你的身边有没有平凡却让你有所触动的人?就像杨绛笔下的老王那般善良与真情;或像李森祥笔下的父亲那般勤劳与执着:或许就像小先生那般,有着极强的教育情怀……请翻开你的记忆,跃投稿吧!

    请你以“    ▲    的他/她”为题,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写完整,写一篇写人叙事的文章。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抄袭、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校文学社编委会

    2024年4月

    写人小妙招

    ·人物描写手法多样,写出人物特点。

    ·叙事详略得当,选取细节典型,表现人物特点。

    ·借助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凸显人物特点。

    ·借助抒情、议论的句子,点亮人物特点。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