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语文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浙江省嵊州市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4-26 浏览次数:4 类型:期末考试
一、题目
  • 1. 语段阅读

    雨,是自然的精灵,是人生的诗意,生命的永恒与美丽。微雨霏霏,是用柔情(ní)喃着生命悠长的韵味;大雨倾盆,是用激情彰显着生命金(gē)铁马般的畅快与豪壮;冷雨成雪,是用沉默诉说着喧嚣(guō)噪世界中的心与淡泊。

    1.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①喃②金铁马③噪

    2. (2) 为加点字“禅”心选择一个正确的读音。
      A . chán B . shàn
  • 2. 收集诗句。
    1. (1) 小剡收集了一些与“雨”相关的诗句,请你帮他补充完整。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约客》)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陆游《卜算子•咏梅》)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曹植《梁甫行》)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溪云初起日沉阁,①。(许浑《咸阳城东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②。(李白《行路难》)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③,④。(范仲淹《岳阳楼记》)

      ,雪拥蓝关马不前。(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2. (2) 分类编辑。

      小语:

      我选⑴和⑽,两组诗句都表现了在风雨中对远方的亲友的思念之情,可以归类为“雨中怀人”。

      小剡:

      我选⑵和⑻,两组诗句都是景物描写,同时也为下文主人公的心理做了铺垫,可以归类为“用雨衬情”。小文,你也来分类编辑一下。

      小文:

  • 3. 制作经典展示专栏
    1. (1) 小剡在阅读《艾青诗选》和《水浒传》时,发现两部名著都出现了“雪”这个意象,他决定制作以“雪”为主题的经典展示专栏。

      篇目

      文段

      批注

      《艾青诗选》

      沿着雪夜的河流/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那破烂的乌篷船里/映着灯光,垂着头/坐着的是谁呀?/——啊,你/蓬发垢面的少妇/是不是/你的家/——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已被暴戾的敌人/烧毁了么?

      ⑴该诗节选自《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它将笔触指向了女性的悲惨遭遇,读完这节诗,我眼前仿佛呈现了一幅图,联系1937年的年代背景,我觉得这首诗歌的主题应该是:

      《水浒传》

      话不絮烦,两个相别了。林冲自来天王堂取了包裹,带了尖刀,拿了条花枪,与差拨一同辞了管营。两个取路投草料是场来。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早下得密了。怎见得好雪?……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节选)

      ⑵作者说这是“好雪”,好在何处?一这雪下得极美,铺天盖地。二是这雪下得很妙,(请结合名著情节内容阐述)

    2. (2) 小剡:由“雨”我也想起了《水浒传》中被称为“及时雨”的宋江。

      小语:嗯,书中说宋江“济人贫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东、河北闻名,都称他做及时雨”。

      小剡:我刚才在网上搜索,“360问答”说“宋江之所以被称为及时雨,就是因为他能在朋友最困难的时候,提供必要的经济支持”。我觉得这种说法不够全面。

      小语:你能结合小说内容,举例具体说明吗?

      小剡:

  • 4. 现代文阅读

    编辑科普宣传展板

    【展板一】

    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雨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在带来经济繁荣的同时,也带来了城市内涝、生态破坏等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城市化面积迅速增加的同时,大量的城市设施建设导致硬地面积增大,阻碍了雨水下渗过程,形成了地表径流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同时,建筑物取代了树木,绿地面积减少;汇水区和雨水管道取代了自然流域,城市创造了一种新的水文环境,打乱了原有的蓄水排洪模式。此外,城市地下空间大范围、高密度的开发利用,如停车场、地铁、下穿隧道等,会导致排水系统形成“盲点”,水流无法畅快排出,形成内涝。

    【展板二】

    A、B两城市的水循环数据比较表(单位:mm)

    城市

    年平均降水量

    转化为径流的总降水量

    转化为地表径流的降水量

    转化为地下径流的降水量

    年平均蒸发量

    A

    675

    405

    337

    68

    270

    B

    644.5

    267

    96

    171

    377.5

    【展板三】

    为更好地应对暴雨洪涝,海绵城市应运而生。

    所谓海绵城市,即通过“渗、滞、蓄、用、排”等技术,使城市能像海绵一样,下雨时吸水、蓄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研究表明,屋顶绿化、雨水蓄渗、下凹式绿地、透水铺装地面、生物滞留池等开发设施对综合雨水径流大小有一定影响,可以减少进入管道的雨水量。通过上述手段,海绵城市可以有效地削减雨水峰值流量,降低内涝风险;同时涵养水资源,补充城市地下水,促进水循环,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系统。

    【展板四】

    为了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很多学校积极尝试建设“海绵校园”,下图为某学校设计的“海绵校园”规划图。

    1. (1) 在下面标序号的方框内填入相应的内容,补全“城市内涝”的形成过程

    2. (2) 据展板二内容,判断哪一座城市更易发生内涝,并阐述理由。
    3. (3) 根据某学校“海绵校园”规划图,选择该校一处规划设想,并分析其合理性。
    4. (4) 除展板四图中所示的措施外,请你为建设“海绵校园”再提出一条可行的建议并简述理由。
  • 5. 现代文阅读

    听雨堂记

    (宋)刘克庄

    天下之至音非静者不能闻也,至乐非定者不能知也。风之翏然也,水之淙然也,啸之□然也,入于耳同也。然南郭子綦以为天籁,元结以为全声,阮籍以为鼓吹,为凤音,得于心异也。何也?噪之不如静也,动之不如定也。

    雨之为声至矣,而闻者鲜焉。兄弟群居之乐至矣,而知者鲜。……今夫大衾长枕,短檠细字,漏断人寂,埙唱篪和。当此之时,溜于檐,滴于阶者,如奏箫韶,如鼓云和。静者闻,躁者不闻也。定者知,动者不知也。此吾友野翁名堂之意。

    夫近世言友爱者,推苏氏,其听雨之约 , 千载而下闻之者,犹凄然也。抑苏氏能为此言也?非能践此言也。余尝次其出处而有感焉。方老泉无恙,二子虞侍,家庭讲贯,自为师友。窃意其平生听雨,莫乐于斯时也。既中制举,各仕四方,忧患龃龉,契阔离合,于是闻雨声而感慨矣。中年宦达,宴寐早朝,长乐之钟,禁门之钥,方属于耳,而雨声不暇听矣。岁晚流落,白首北归,一返阳羡,一居颖滨。听雨之约,众生不复谐矣。故曰“非能践此言也。”今野翁兄弟,俱以才业光显于时,虽为是堂,余恐其骑马听鸡之时多对床闻雨之时少愿刻鄙语于堂暇则览焉。盖惟静可以闻此声,惟定可以知此乐,惟早退可以践此言也。

    【注】①檠:灯。②埙唱篼和:埙、篪乐器,合奏时声音相应和。后以“埙篪“比喻兄弟亲密和睦。③听雨之约:苏轼兄弟二人参加科举考试时,约定日后“功成身退,夜雨对床”。④次:推测。⑤老泉:苏轼父亲苏洵,号老泉。

    1. (1)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文言词句

      方法

      解释

      天下之音非静者不能闻也

      关联课内法:“虽有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而闻者

      联系成语法:“为人知”

      于耳

      查阅字典:①通“嘱”,托付  ②连接  ③类、辈  ④部属

      (填序号)

      而雨声不听矣

      联系语境法

    2. (2) 用“/”给文中画横线处断句(断三处)。

      余恐其骑马听鸡之时多对床闻雨之时少愿刻鄙语于堂暇则览焉。

    3.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静者闻,躁者不闻也。定者知,动者不知也。

    4. (4) 探究思考。

       

      ①作者认为苏轼兄弟穷其一生都未能践行年青时“对床听雨”的约定的原因是什么?

      ②结合加点词语赏析句子,体会作者的语气和情感。

      可以闻此声,可以知此乐,早退可以践此言也。

  • 6. 诗歌鉴赏

    虞美人听雨

    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①蒋捷:南宋词作家。生活在宋、元换代之际,宋亡后,隐居不仕。

    1. (1) 词人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出发,依次推出了三种“听雨”的情境,刻画了自己人生不同阶段的不同境遇和感受。请任选其中一个情境作赏析。
    2. (2) 这首词能否体现《听雨堂记》中提出的“盖惟静可以闻此声,惟定可以知此乐”观点?请结合本词阐述你的观点。
  • 7. 现代文阅读

    苏堤听雨

    曹积三

    雨,淅淅沥沥地飘洒着……

    漫步苏堤,身旁,桃花默默地吐着红晕,柳枝静静地垂着新绿。周遭的世界好似都在聆听着雨声,只有湖中的画船在慢慢地移动着……

    雨声很奇妙,朝远听,让人想起孵蛋时,大鸟在巢中,翻动草枝发出的“悉悉簌簌”的动静;听近处,传来的是那蚕儿嚼食桑叶的“沙沙”响……

    听着,听着,湖面漫起了乳白色的水气,画船的轮廓变得越来越模糊,渐渐地,隐没在雾霭中了。四合里,白茫茫一片。霎那间,仿佛红尘不再,飘飘然进入了幻境……

    这情境,就像那年在黄山,伫立始信峰前听雨一样,听着那响脆的雨滴,落在千峰万仞的松枝上,发出“噗噗”的回响,就在这当儿,眼见着那滚滚的雾涛,似奔腾的潮头,从远处的山边涌来,瞬息,便将自己吞没其中了。那一刻,觉得天地皆无,脑际淡定而洁静,仿佛漂浮于物我两忘的境界。兀地,传来吟诵之声: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随着那声音,依稀看见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捋着一捧银须,飘然而至……

    待雾气慢慢散去,哪有什么老者,山,树,依然;我,仍是我也。

    我一直以为,雨丝,是连接上苍与红尘的精灵,而那雨中的雾幔,便是它精心设计的一个让人奇遇的幻境,是人与遐想对话的时空隧道。

    所以,我总愿听雨,希冀邂逅奇迹。

    母亲百年诞辰的那天清晨,雨,星星点点地落着,我坐在哥伦比亚河畔公园的长椅上,听着雨声……

    脚下,不过丈许,便是缓缓流淌的哥伦比亚河。

    我多么希望这雨能下得大些,再大些,令河面上腾起浓浓的大雾,好让我在雾中能与日夜思念的母亲相见。

    我默默地祈祷着,等待着……

    雨,终于大了起来,豆大的雨点,砸在树叶上,砸在河面上,发出“啪啪”的响声。

    听这雨声,陡然叫我想起童年的雨夜,每逢外面响起雨声,家里便漏成一片。母亲为了让我能睡得安生,把我送到邻居家去寄宿。躺在祖大娘的炕上,我却难以入睡,满耳都是外面的雨声,那雨滴,好似支支箭矢,扎在心头。我担心,那大雨会把家里的房子漏塌,砸到了母亲。许多次,我被恐怖的电闪雷鸣惊醒,趴在祖大娘家的窗上,哭叫着妈妈……

    从那时起,我害怕雨声,不愿听到雨声。

    母亲辛劳一生,儿是多么地想,能让娘多过上几天舒心的日子,可母亲还是乘鹤而去了。我祈盼着哥伦比亚河上漫起大雾,能让我向母亲倾诉一腔的思念,和无尽的感激。

    然而,河上始终没有起雾。雨点儿,倒是愈下愈大了,最后,变成了滂沱大雨。我坐在长椅上,任雨浇淋着,心里念着母亲的恩情,眼前是母亲的音容,雨水和泪水,流在了一起……

    因了雨声牵系着对母亲的绵绵思念,我渐渐地成为痴情的听雨者。

    不知从何时起,我突然觉得听雨是美妙的,雨声充满了诗意。

    那一年,去长江三峡体验生活,船过巫峡,淫雨霏霏,神女峰上,薄雾缭绕。千年的神女,独守在这寂寞的巫山之上,该有几多的惆怅和哀怨?

    我伫立在甲板上,靠着船舷,望着峰头的神女,谛听着雨声。尽管浪滔声喧,使雨声变得有些羸弱,但那雨滴,滴滴如泪;那雨声,声声如泣,让我依稀听到了神女凄婉的倾诉……

    傍晚,我宿住在江边的竹楼。夜半时分,竹楼顶上,突然传来“哗哗”的响声,我一惊,这是来了暴雨。连忙起身,走到窗前。外面没有一星亮光,峡江中的涛声和雨声,都被染成了漆漆的黑色。暴雨和江涛象是一对歌手,在联袂为我演唱着一首惊天地、泣鬼神的大江之歌。

    在享受震撼之中,我的脑际,沧桑闪过,仿佛看到一队队赤身裸体的纤夫汉子,在江边苦苦地拉着纤绳,悲怆的川江号子伴随着他们艰难前行的脚步……

    雨,是有颜色的,雨声,同样具有缤纷的色彩。

    去贵州采风,行至莽莽的山岭之中,但见高高的杜鹃树,绵延数十里,蔚为壮观,那殷红的花朵,如燃烧的燹火,似飘荡的旗帜,煞是耀人眼目。

    在那花海中掠过时,碰巧遇到了一场骤雨。

    透过车窗,朝外望去,直觉得那随风摇曳的雨丝,被杜鹃染得红莹莹的。漫山遍野的雨声,迎着狂飙在怒号,叫人如临当年鏖战的疆场。耳畔,传来震破敌胆的冲锋号声;眼前,是呐喊着,前赴后继的热血男儿的身影……

    这雨声,浴着刀光血花,旌旗猎猎,它的颜色,是红彤彤的。

    奔波在内蒙草原。车,行至雅玛吐山下,远远地便见广袤的绿草原上,雾幔如涛,巍峨的山顶,云色峥嵘。心“咯噔”一下,“暴雨将至!”

    果然,不大工夫,瓢泼大雨,从天而降。眨眼之间,车窗上,水流如瀑。雨势助着风势在肆虐,车,如大浪中的小船,在不停地颠簸着……

    “哇哇”的雨声传进车来,其壮阔的声响,叫人联想到草场上的万马奔腾;又好似一群豪放的蒙族汉子拉着马头琴,在狂唱着“呼麦”;宛若看到深秋时节,金风扫荡桦林,梢头舞动,落叶如浪,成群的苍鹰振翅翱翔的景象。

    车窗上,雨瀑,慢慢地变成了细流,淡淡的鱼肚白,变成了青蓝色。

    “雨停了!”我边说边走下车来

    举目望去,山那边,还在下着小雨。雅玛吐山顶的墨云,已变成瑰丽的晚霞。经雨的草地,十分鲜亮,红花紫卉,娇艳生姿。远处的雨声,和那草色溶在了一起,是那般的翠绿,翠绿得叫人迷醉。

    雨声的颜色变幻无穷。

    你瞧,苏堤上,当雾幔隐退,满目都是绿色,那雨声也是绿色的。但草原的雨,绿得秾丽,响得粗犷而豪放;而西湖的雨,绿得清秀,响得婉约且隽永。一个像持弓驭马的塞北汉子。一个似采莲抚琴的江南女儿家。

    (节选自《天津日报》2023年3月17日    有删改)

    预学笔记•梳理摘抄

    地点              关键词              联想

    一、(1)     物我两忘、希冀奇迹          李白

    二、哥伦比亚听雨      (2)           母亲

    三、长江三峡听雨        诗意、震撼            纤夫

    四、贵州莽莽山岭听雨      怒号、呐喊          热血男儿、旗帜

    五、内蒙草原听雨        粗犷、豪放          (3) 

    六、苏堤听雨          婉约、隽永          采莲抚琴的女儿

    1. (1) 梳理文章内容,完成预学笔记中的填空。
    2. (2) 对文中画线句进行朗读设计,感受三峡听雨带给人的“震撼”。
    3. (3) 文中划波浪线处说“雨,是有颜色的,雨声,同样具有缤纷的色彩”,联系上下文,阐述你的理解。
    4. (4) 文章以《苏堤听雨》为题,却用大量文字写在其它地方听雨的经历,有何用意?
    5. (5) 根据积累,补全下面的古诗名句。

      ①夜阑卧听风吹雨,,(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②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宋•贺铸《半死桐•重过阊门万事非》)

    6. (6) 听雨、品茗、焚香……是深受文人欢迎的“雅事”。综合《听雨堂记》、《虞美人•听雨》、《苏堤听雨》等材料,探究“听雨”深受文人喜欢的原因。
  • 8.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位学生自暴自弃,老师与他谈心。

    “水能流向天空吗?”老师问。

    “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规律,水怎么可能流向高处,流向天空呢?”学生回答。

    “水不能流向天空,那天空的雨是怎么来的呢?天空的雨,就是地上流向天空的水。当然,水不能直接流向天空,但当水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形态,成为气态,它就能袅袅地‘流’向天空,成为天上的雨水。”老师说。

    任务一:你是否有过变成“天上的雨水”的经历呢?在变成雨水的过程中,你有过怎样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呢?你可以结合生活体验,写一篇记叙性文章。

    任务二:“流向天空的雨水”这一现象,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生活中有类似的现象吗?你如何看待?把你的联想与思考写成一篇议论性文章。

    任务三:如果你是那位学生,听了老师的话之后,心里会有怎样的感触?你可以以小剡的名义,给老师写一封信,表达你此刻的想法。

    要求:①任选其一写作;②题目自拟;③不少于600字;④不出现透露作者身份的信息。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