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2024年中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精练卷(1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更新时间:2024-03-31 浏览次数:8 类型:一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3·德庆模拟) 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重大历史贡献是(  )
    A .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B . 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 决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方针 D . 把邓小平理论写进党章,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
  • 2. (2023八下·福田期末)  1978年12月,邓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实际上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基本的指导思想。这最能体现(  )
    A .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 B .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 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D .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 3. (2023八下·福田期末)  20世纪70年代末,安徽许多农户家里,农民睡的是土坯坑,没有门,用几根木头挡一挡,除了几只吃饭的土碗,家中一无所有。为了改变这种情况,部分农民(  )
    A . 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B . 加入人民公社,吃“大锅饭”
    C . 夺取地主富农的土地 D . 实行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 4. (2023八下·南海月考)  1981年可口可乐中国系统在广州兴建第二家装瓶厂;1983年,厦门厂动工兴建;1985年,首家合资装瓶厂在海珠投产。上述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
    A . 公私合营高潮的出现 B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开展
    C . 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 D . 上海浦东开发区的建立
  • 5. (2023八下·南海月考)  到1982年底,全国共纠正了300多万名干部的冤家错案,47万多名共产党员恢复了党籍。他们放下包袱,精神振奋地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这反映了(  )
    A .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以贯彻 B . 以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形成
    C . 邓小平理论成为党的指导思想 D .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全面推进
  • 6. (2023八下·南海月考)  如表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的比重。表中占比变化可以反映出(  ) 

    时间

    全民所有制

    集体所有制

    非公有制

    1978

    54.6%

    43.3%

    2.1%

    1987

    38.7%

    35.7%

    25.6%

    A . 所有制结构调整目标实现 B . 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效
    C . 计划管理调控作用的增强 D . 国家发展公有制经济
  • 7. (2023八下·南海月考)  1982年12月《人民日报》报道,浙江义乌某供销社在改革后,改变了过去“上面来多少,下面供应多少”的状况,主动深入农户了解他们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情况,采购农民所需物资;许多职工还积极寻找经营门路,开拓新的市场。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  )
    A .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得以理顺 B . 现代企业制度的确立
    C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D . 经济责任制逐步实行
  • 8. (2023八下·南海月考)  中国逐步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些理论的共同点是(  )
    A . 谋求民族独立 B . 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
    C . 实现祖国统一 D . 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
  • 9. (2024·江西模拟) 八(2)班的同学们正在复习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知识,但大家对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的记忆往往会颠倒错乱。请帮助他们将下列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排列(  )
    ①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②兴办深圳、珠海等4个经济特区
    ③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A . ①②③④ B . ②④③① C . ③④②① D . ④③①②
  • 10. (2024·江西模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某同学绘制了“对外开放进程”年代尺,在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 
    A . 开放沿海城市 B .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
    C . 开放内地 D . 建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 11. (2023·广东) 如图反映了中国关税平均税率的变化情况。这说明,我国( )

    A . 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B . 城市改革深入展开 C . 经济特区相继建立 D . 小康社会全面建成
  • 12. (2024·东莞模拟) 1980年,河南省务农劳动力为2378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96.67%。1985年务农的劳动力为 2571万人,所占比重为88.87%;1990年务农的劳动力为2833万人,所占比重为84.34%。这反映出
    A . 家庭联产承包已经失去了活力 B . 工业化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C . 河南省人口数量在不断减少 D . 人民公社化束缚了生产力发展
  • 13. (2023八下·玉州期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要继续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____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横线处应填入(  )
    A . 第一个 B . 第二个 C . 第三个 D . 第四个
  • 14. (2022·乐山)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材料叙述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   )
    A . 时间 B . 背景 C . 内容 D . 影响
  • 15. (2023八下·玉州期中) 1992年2月,上海《文汇报》连续发表《坚持“一个中心”》等评论文章,同时《人民日报》也刊发了《改革的胆子再大一点》等社论或文章。这一现象的出现是由于(  )
    A . “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B . “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C .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鼓舞 D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 16. (2023八下·玉州期中) 如图报纸发表的文章,引发了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 

    A . 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B . 实现了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C . 总结了新中国建国后的发展历史 D . 为历史性转折作了思想理论准备
  • 17. (2023八下·玉州期中) 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  )
    A . 中共十一大 B . 中共十二大 C . 中共十三大 D . 中共十四大
  • 18. (2023八下·期末)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与1978年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
    A . 奠定了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思想基础 B . 明确了特区姓“社”不姓“资” C . 推动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 D . 解决了人们思想认识的重大问题
  • 19. (2023八下·期末) 改革开放后,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窗口”的是(  )
    A . 深圳经济特区 B . 海南经济特区 C . 厦门经济特区 D . 上海浦东开发区
  • 20. (2023八下·期末) 从1984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转向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
    A . 发展乡镇企业 B . 增强企业活力 C . 实行按劳分配 D . 建成小康社会
二、材料分析题
  • 21.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摘自中共十八大报告

    材料二: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一次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为重要的会议……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实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转折,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摘自彭树智主编《世界史•当代卷》

    材料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摘自中共十九大报告请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是什么?其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2. (2)  材料二中所说的“极为重要的会议”是指哪次会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会议上作出了哪些重要决策?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哪些内容?
    4. (4)  综合上述材料,就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谈谈你的认识。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