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生物 /中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备考2024年中考生物选择题组专练14 科学探究与生物技术

更新时间:2024-03-16 浏览次数:33 类型:二轮复习
一、选择题
  • 1. (2023·广东) 【主题探究】某农业合作社开展火龙果促花增产实验,探究夜晚不同时间段使用LED灯照明的增产效果,结果如下表。                                                                                                                                                                                     

    组别

    对照组

    实验组

    夜晚照明时间段

    18:30-22:30

    22:30-02:30

    02:30-06:30

    果实产量(千克/公顷)

    1980

    4693

    9474

    2940

    请回答下列小题。

    1. (1) 据表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①的处理是夜晚无照明 B . 各实验组的照明时长相同 C . 增产效果乙>丙>丁 D . 丙组处理方法最具推广价值
    2. (2) 对实验组增产主要原因的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 花朵数量增加 B . 成功受粉的花朵多 C . 光合作用时间延长 D . 果实呼吸作用增强
  • 2. (2023·惠东模拟)  湿地修复显成效,花城美景入画来。2023年2月2日,在世界湿地日中国主会场上,广州海珠国家湿地公园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请完成下面小题。
    1. (1) 为获取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内生物种类的最新数据,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    )
      A . 调查法 B . 观察法 C . 文献法 D . 实验法
    2. (2) 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能量的最终来源是(    )
      A . B . 无机盐 C . 二氧化碳 D . 太阳能
    3. (3) 下列关于海珠国家湿地公园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 属于珍贵的自然资源 B . 变为耕地能更好的服务人类 C . 具有蓄洪抗旱的作用 D . 有“地球之肾”美誉
  • 3. (2023·德庆模拟)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物,现在科学家们利用大肠杆菌发酵生产该药物:把人类的控制胰岛素合成的基因用化学的方法切割下来,再植入到大肠杆菌的DNA中,形成一个重组DNA分子,利用大肠杆菌的繁殖和生长,在大肠杆菌细胞体内合成出人胰岛素。

    1. (1) 上述材料中生产胰岛素所用的现代生物技术有(    )
      A . 发酵技术  细胞工程 B . 转基因技术  克隆技术 C . 发酵技术  转基因技术 D . 发酵技术  克隆技术
    2. (2) 大肠杆菌是细菌,它和病毒、其它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真菌细胞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没有叶绿体 B . 细菌的芽孢属于特殊的生殖细胞,使细菌在不良环境下也能生殖 C . 细菌虽然没有成形的细胞核但有遗传物质DNA D . 病毒都是寄生生活,没有细胞结构
  • 4. (2023八下·电白月考) 21世纪是基因工程蓬勃发展的世纪,我国糖尿病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治疗糖尿病的胰岛素供不应求。于是科学家将人胰岛素基因转入微生物体内,使之合成胰岛素,请根据资料完成下列小题。
    1. (1) 科学家把控制合成胰岛素的基因转入到哪一生物体内,利用其大量生产胰岛素(    )
      A . 酵母菌 B . 乳酸菌 C . 大肠杆菌 D . 霉菌
    2. (2) 结合资料思考,下列关于该技术的相关表述正确的是(    )

      ①人胰岛素基因位于细胞质的DNA中

      ②微生物的变异是可遗传的③运用了转基因技术

      ④利用了克隆技术⑤说明性状由基因控制

      A . ②③⑤ B . ①②⑤ C . ①②④ D . ③④⑤
  • 5. (2018七上·汕头期末) 下图是探究种子萌发所需外界条件的实验设计,(瓶中均放7粒新鲜饱满的种子),回答下列小题

    1. (1) 上图中最适宜种子萌发的锥形瓶是(   )
      A . B . C . D .
    2. (2) 此实验包含了三组对照实验,如把③④作为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 )
      A . 温度 B . 水分 C . 空气 D . 阳光
  • 6. (2017八上·六盘水月考) 实验人员想了解一下新孵化的鸟类是怎样获得对母亲的情感的。他们选择了六只刚孵化的小鸭,平均分成甲、乙两组。甲组小鸭刚孵化出来就被从它们的出生地移走,使它们不能见到自己的母亲;乙组小鸭还和它们的母亲在一起。

    实验人员给甲组小鸭展示了一个气球,同时放母鸭叫的录音,经过若干天后,实验人员发现甲组小鸭看到气球能够跟随在气球左右。请选择

    1. (1) 甲组小鸭跟随气球走的行为属于( )。
      A . 先天性行为 B . 偶然现象 C . 取食行为 D . 学习行为
    2. (2) 乙组小鸭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A . 实验模型 B . 对照组 C . 实验组 D . 一个变量
    3. (3) 如果不是把甲组小鸭放在气球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而是将它们放在一只猫的周围并放母鸭叫的录音,则甲组小鸭可能会(    )。                 
      A . 它们可能吓唬其他鸭了          B . 它们将失去繁殖能力 C . 它们将会发出类似猫的声音      D . 它们将会认为猫是它们的母亲
    4. (4) 动物行为对动物的生存和繁殖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雄鸟占领巢区、建造鸟巢是防御行为 B . 紧急情况下蜥蜴自动断尾是攻击行为 C . 公鸡报晓、北燕南飞都属于节律行为 D . 只有脊椎动物才具有学习行为.
  • 7. (2017七下·昆山期末) 根据“探究蚯蚓适应土壤中生活的特征”相关实验,回答下列小题:

    1. (1) 实验时我们用手指在蚯蚓的体表轻轻触摸,感觉到有刺手的刚毛,其主要功能是

      A . 刺杀小动物 B . 协助运动 C . 抵抗敌害 D . 减少运动时的阻力
    2. (2) 在观察蚯蚓运动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这样做的目的是

      A . 有利于蚯蚓的运动 B . 有利于蚯蚓正常呼吸 C . 便于蚯蚓留下运动痕迹 D . 保持蚯蚓身体的柔软性
    3. (3) 通过玻璃棒或光线分别刺激蚯蚓身体的不同部位,发现它对外界刺激最敏感的是

      A . 前端 B . 中间部分 C . 后端 D . 任何部分
    4. (4) 实验结束后,下列处理蚯蚓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A . 冲入下水道 B . 装回小瓶,一起丢入垃圾袋 C . 放归自然 D . 用各种方法将蚯蚓处死
    5. (5) 如果设计一个实验探究土壤的干湿程度对蚯蚓生活的影响,下列设计中不太合理的是

      A . 设计甲(湿润土壤)、乙(干燥土壤)对照实验 B . 在甲、乙两容器中各放入1条蚯蚓 C . 甲、乙两容器中放入大小及生活状况均相似的蚯蚓各5条 D . 甲、乙两容器都放在相同的环境中
  • 8. (2016七下·海淀期末) 学习生物学,需要掌握研究生命科学的方法.请回答(1)—(5)题.

    1. (1)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关于科学观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科学观察可以通过肉眼观察,也可以借助恰当的工具 B . 观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 C . 有些观察结果可以制成图表 D . 与常规不符合的观察结果不作记录
    2. (2) 下列问题中,不适合用调查的方法来研究的是(  )

      A . 颐和园内的主要绿化树种 B . 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 C . 校园内常见动物的种类 D . 本校初中生近视眼的发生率
    3. (3)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当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时,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 . 进一步查找资料 B . 作出新的假设 C . 重新进行实验 D . 修改实验数据
    4. (4) 观察草履虫形态结构的最佳工具是(  )

      A . 放大镜 B . 显微镜 C . 望远镜 D . 镊子
    5. (5) 类比是常用的学习方法,以下对被子植物与人体有关结构所做的类比中,最不合适的是(  )

      A . 导管和筛管﹣﹣血管 B . 根毛﹣﹣小肠绒毛 C . 子房﹣﹣子宫 D . 果肉﹣﹣肌肉
  • 9. (2017七下·洪泽期中) 某生物兴趣小组为探究“鲫鱼适应水中生活的外部特征”,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究实验.取两条大小相似、同样健壮的鲫鱼,甲组:鲫鱼不做任何处理,乙组:鲫鱼用纱布将图中的②、③捆绑起来,两条鱼同时放入水中观察.分析回答第(1)~(4)小题.

    1. (1) 这个实验探究的是(  )的作用.

      A . 胸、腹鳍 B . 尾鳍 C . 臀鳍 D . 背鳍
    2. (2) 这个实验的变量是(  )

      A . B . 温度 C . 空气 D . 是否捆扎胸、腹鳍
    3. (3) 该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是(  )

      A . 甲和甲 B . 乙和乙 C . 乙和甲 D . 甲和乙
    4. (4) 实验结束后,小泽同学根据实验结论:鱼在游泳时,②和③的作用是(  )

      A . 感知水流方向和速度 B . 控制鱼体的平衡 C . 控制鱼体前进的方向 D . 进行气体交换
  • 10. (2015·荔湾模拟) 克隆羊多利已广为人知,与它的身世有关的母羊有三只,具体如下,A羊提供细胞核,B羊提供无核卵细胞,C羊代孕,产下多利,请回答:

    1. (1) 克隆羊多利的长相几乎和(  )一模一样.

      A . 供核母羊 B . 供卵细胞母羊 C . 代孕母羊
    2. (2) 由此可知,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存在于(  )内.

      A . 细胞膜 B . 细胞质 C . 细胞核
    3. (3) 在细胞中,被称为遗传物质的是(  )

      A . 细胞核 B . 染色体 C . DNA
  • 11. (2019七上·海淀期末) 请阅读下面的内容,完成下列小题。

    在学农活动中,同学们发现温室大棚的内壁凝结了水珠,根据学过的生物学知识,大家一致认为除了土壤中水分的蒸发,水还来自植物的蒸腾作用。那么,植物体什么结构与蒸腾作用有关呢?同学们对该问题作出了假设,并通过下图所示实验设计进行验证。

    1. (1) 该同学作出的假设是(  )

      A . 蒸腾作用能促进植物体吸收水分 B . 叶片总面积影响蒸腾作用的强度 C . 茎在蒸腾作用中起到运输的作用 D . 不同植物蒸腾作用主要场所不同
    2. (2) 对该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 加入油层可以防止水分从液面蒸发 B . 实验前后液面高度差反映蒸腾作用强弱 C . 将1、2、3分别放在不同湿度条件下 D . 该实验应该多次重复,结果才更加可信
    3. (3) 根据该实验结果所得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 叶片是蒸腾作用的主要场所 B . 叶片数量影响蒸腾作用强度 C . 叶片面积影响蒸腾作用强度 D . 植物的茎不能进行蒸腾作用
    4. (4) 水分又是通过叶片的什么结构散失的呢?大家用显微镜观察了大棚植物的叶表皮结构(如图)。对图中a、b所示结构叙述正确的是(  )

      A . a为气孔,它的开闭由表皮细胞控制 B . b为保卫细胞,其作用是保护植物体 C . 所有植物的叶表皮上, a的数量都相同 D . b中水分的吸收和散失控制了a的开闭
    5. (5) 关于气孔开闭对植物生命活动的影响,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 气孔开放的数量不仅影响蒸腾作用,也影响光合和呼吸作用 B . 气孔关闭会导致光合作用难以进行,所以气孔开放越多越好 C . 陆生植物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有利于光合作用又保持了水分 D . 气孔开闭不仅能影响水分的吸收和运输,还能影响植物表面温度
  • 12. (2017·苏州)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1)﹣(5)题.

    CM玉米应该被明令禁止

    野生动物植物保护团队要求明令禁止种植一种新的基因改造(CM)玉米.

    这种CM玉米被设计成不会受到一种新强力除草剂的影响,但是这种新除草剂会杀死传统的玉米,也会杀死厂在玉米田中的大部分野草.

    环保人士说,杂草是一些小动物,特别是昆虫的食粮,使用新的除草剂与CM玉米将会对环境有害.支持使用CM玉米的人士则说,科学研究已显示这种情况不会发生.

    上述文章提及的科学研究的细节如下:

    ●随机在全国各地200处地方种植玉米.

    ●每块玉米田被一分为二.其中一半种植基因改造(CM)玉米并使用新的强力除草剂,另一半则种植传统玉米及使用传统除草剂.

    ●在使用新除草剂的CM玉米田中所找到的昆虫数目与施用传统除草剂的传统玉米田中所找到的昆虫数目大致相同.

    1. (1)

      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种子中最重要的结构.如图是玉米种子结构示意图.玉米胚的结构应包括(   )

      A . 胚芽、胚轴和胚根 B . 胚乳、胚芽、胚轴和胚根 C . 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 D . 胚乳、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
    2. (2) 科学家将抗除草剂基因引入玉米,从而研制出抗除草剂的CM玉米.这种技术属于(   )

      A . 克隆技术 B . 组织培养 C . 杂交技术 D . 转基因技术
    3. (3) 下列有关CM玉米变异及其产生原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 可遗传变异,因为转入了抗除草剂基因 B . 可遗传变异,是强力除草剂诱导发生的 C . 不可遗传的变异,可能是土壤的原因 D . 不可遗传的变异,可能是昆虫的原因
    4. (4) 文中进行研究:“每块玉米田被一分为二.其中一半种植基因改造(CM)玉米并使用新的强力除草剂,另一半则种植传统玉米及施用传统除草剂.”该实验设计的不严谨之处是(   )

      A . 不符合等量对照实验原则 B . 不符合平行重复原则 C . 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D . 不符合随机原则
    5. (5) 有科学家担心,由于这种CM玉米不会受新强力除草剂的影响,从而使农民大量、反复使用强力除草剂,导致杂草的抗药性增强,这种杂草同样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强力除草剂会导致杂草抗药性增强原因的是(   )

      A . 杂草中原来就存在抗药性个体 B . 强力除草剂的使用使杂草发生了抗药性的定向变异 C . 只有对强力除草剂具有抗药性的杂草才能生存下来 D . 杂草抗药性增强是强力除草剂对杂草定向选择的结果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