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湛江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调研考试历史...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5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 1. 有学者把中华文明的起源称为“重瓣花朵”格局,中原是花心,周边的文化中心是里圈花瓣,再外围的文化中心是外圈花瓣,构成“重瓣花朵”格局。该学者意在强调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是( )
    A . 相对独立 B . 满天星斗 C . 中原核心 D . 多元一体
  • 2. 据学者考证,大禹治水的传说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诗经∙商颂》,记述简单,此处的“水”仅指黄河下游的古河济地;但在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中,禹不仅治水,还划分了“九州”和“五服”,其活动范围已远超商周千里之地。这可以说明( )
    A . 古史传说具有很高的真实性 B . 华夏认同观念逐渐增强 C . 历史真相随时间推移而清晰 D . 夏朝统治区域范围较大
  • 3. 据史书记载,秦朝大约有2000万人,政府征发了40万人修建长城、50万人修建岭南驰道、30万人修建阿房宫、30万人修建骊山墓。秦朝有如此大规模的动员和组织能力,主要是由于( )
    A . 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 . 驰道交通的发达 C . 思想专制政策的实行 D . 法律制度的完备
  • 4. 图1是西汉中外朝制度示意图。该制度( )

    图1

    A . 强化了中央集权 B . 完善了官员选拔机制 C . 加强了君主专制 D . 削弱了九卿实际权力
  • 5. 《宋书》是记载南朝第一个王朝刘宋历史的史书。其中有一段描述:“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大一统局面的实现 B . 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的传入 C . 均田制的有效推行 D . 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的完成
  • 6. 贞观四年,唐太宗对臣下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据此可知,唐太宗的主要目的是( )
    A . 减少决策失误 B . 增强宰相议政职能 C . 提高政府效率 D . 缓和君相之间矛盾
  • 7. 唐初,弃农从商是法律禁止的,唐太宗曾下诏:“民有见业农者,不得转为工贾。”唐朝中后期,出现了“客行野田间,比屋皆闭户。借问屋中人,尽去作商贾”的情形。这种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 藩镇割据的出现 B . 重商政策的推行 C . 租佃制的盛行 D . 两税法的实施
  • 8. 图2呈现的是东晋至北宋出身寒门子弟入朝为官的比例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图2

    A . 儒家思想的影响 B . 社会阶层的流动 C . 科举制度的实行 D . 门第观念的淡化
  • 9. 魏晋时期,僧人多用老庄哲学的概念比附佛经的名概念,甚至不惜违背佛理解释佛经。这一做法( )
    A . 引发统治者的灭佛行动 B . 有利于佛教的本土化 C . 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 . 反映了道教地位最高
  • 10. 北宋时期,张载喜欢谈论兵事,范仲淹提醒他说:“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另据《涑水记闻》卷七载:“寇(准)为枢密使,曹利用为副使,寇(准)以其武人,轻之。”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 崇文抑武治国方针的推行 B . 科举制的发展与完善 C . 程朱理学受到官方的尊崇 D . 边防军事压力的消失
  • 11. 史学家白寿彝曾评价某一制度时指出,“官员常以‘藩大臣’和封疆大吏自居,替朝廷镇守地方;凡行政号令和公文申禀,‘不敢专决大政,咨中书而后行’”。这反映出该制度( )
    A . 避免了决策的失误 B . 导致出现藩镇割据的局面 C . 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D . 分散了相权且加强了皇权
  • 12.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每个时代各有其灿烂的文学艺术科技成就。以下关于人物及其成就对应正确的是( )
    A . 沈括——《梦溪笔谈》 B . 孙思邈——《齐民要术》 C . 王祯——《农政全书》 D . 祖冲之——《九章算术》
  • 13. 图3所示历史事件( )

    图3

    A . 传播了阿拉伯数字 B . 促进了民族之间的交融 C . 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D . 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 14. 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这一做法( )
    A . 开拓了中国疆域版图 B . 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 . 逐步提高了行政效率 D . 解决了西南地区叛乱问题
  • 15. 据《苏州府志》记载:“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这种现象反映出明代( )
    A . 新型生产关系出现 B . 重农抑商政策已被废除 C .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D . 农业经营结构发生变化
  • 16. 以下著作基本都在19世纪中期相继问世,这些著作( )

    著作

    作者

    著作内容

    《海国图志》

    魏源

    介绍世界各国历史、地理、社会现状以及军事、科技等,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

    《康輶纪行》

    姚莹

    介绍英法历史,建议清政府加强沿海与边疆防备。

    《瀛寰志略》

    徐继畲

    系统介绍了当时世界上近80个国家和地区的地理位置、历史变迁、经济文化、风土人情,内容丰富,叙述完备。

    A . 说明传统的华夷观念已经得到扭转 B . 标志近代国家意识的逐步确立 C . 表明士人尝试以全新视野审视全局 D . 开启“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
  • 17. 咸丰、同治以后,一大群汉族士大夫成了封疆大吏。他们跟以往的督抚不一样,不仅自己手里有军队,而且通过收取厘金壮大了地方财政。在这些督抚控制区域,一个个现代化企业破土而出,揭开了中国学习西方的第一篇章。这一局面的出现( )
    A . 得益于西方民主思潮的传播 B . 促使清政府调整地方政策 C . 推动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D . 加快社会等级秩序的变化
  • 18. 某同学在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这本书时做了以下摘抄,这些摘抄最适合论证( )

    第一个方案

    同治初年由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领导的自强运动

    第二个方案

    甲午以后,康有为所领导的变法运动

    第三个方案

    拳匪运动

    A .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历程 B . 晚清政府的政治改革及措施 C . 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的背景 D . 近代各阶层救亡图存的探索
  • 19. 1906年,清政府对中央各部进行改组,将工部并入商部,成立农工商部……推行商部的奖励实业政策。同年颁布了《奖励商勋章程》,第二年又先后颁行了《华商办理实业爵赏章程》和《奖励华商公司章程》。以上这些措施表明当时( )
    A . 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 . 中国真正的实现了民主共和政体 C . 兴办实业成为一种社会共识 D . 民族工业发展的环境有一定改善
  • 20. 有学者在研究评价近代某场运动时指出:“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与根深蒂固的自我压抑习性进行战斗……要将中国从数个世纪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纲常名教中解放出来”。这场运动是指的( )
    A . 戊戌变法 B . 新文化运动 C . 辛亥革命 D . 国民大革命
  • 21. 1920年1月,上海厚生纱厂在湖南《大公报》等处刊登招工简章。受劳工神圣思潮的影响,该简章引起湖南知识分子高度关注。他们与资方代表就工作机制、薪资待遇、女工人格三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论争。这反映出( )
    A . 马克思主义开始传入中国 B . 知识分子受到了新思想的洗礼 C . 全国工人运动的蓬勃发展 D . 中国共产党深入密切联系群众
  • 22. 1927年11月,南京政府外长伍朝枢发表请求废约宣言,宣言指出“一、中国前政府与外国政府、公司及个人所订立之不平等条约及协定……国民政府于最短期间内废除之。二、业经期满之条约及合同,当然无效”。国民政府此举( )
    A . 欲树立一个“独立国家”的形象 B . 真正实现了关税自主权 C . 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D . 结束了军阀割据的局面
  • 23. 《遵义城头霞光闪》中唱到“巍峨的遵义城,屹立在乌江边。云消雾散霞光闪,捧出红日照山川。毛泽东,伟大的领袖,英明的舵手,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拨正船头,升起风帆,引导我们胜利向前,向前”。该歌词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 )
    A . 确立了对红军实行绝对领导的原则 B . 走上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道路 C . 成为了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D . 纠正了陈独秀右倾主义错误
  • 24. 1927年7月,中共中央明确提出“中国革命已经进入土地革命时期。”消灭地主阶级,变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所有制。1937年2月,中国共产党则“停止没收地主的土地”,以减租减息作为解决路线农民土地问题的基本政策。这一政策的调整( )
    A . 有利于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B . 满足了农民获得土地的要求 C . 加强了抗日各阶级之间的联合 D . 适应了民主革命形势的需要
  • 25. 西安事变后上海等地出现的“统一救国运动”,表面由各界人士发起,实则为国民党一手炮制而成。运动的目的旨在抹黑张学良、杨虎城为“封建的残余军阀”,中共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破坏国家统一的“人民阵线”……最终受到众人批驳,以失败收场。由此可知( )
    A .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 . 全民族抗战是大势所趋 C . 国民党抗日态度有根本改变 D . 社会舆论左右抗日进程
  • 26. 在重庆谈判中,中共作出了主动让步。这些让步包括承认三民主义,承认蒋介石的全国领袖地位,承认国民党的第一大党地位,放弃联合政府和召开解放区代表大会的主张,放弃召开党派会议的提议,不再坚持将共产党军队改编为48个师的要求等等。这反映了( )
    A . 中国共产党竭力促成和平建国的诚意 B . 国民党成功地削弱了中国共产党势力 C . 共产党为建立国共联合政府自降身份 D . 人民和平建国的愿望很快就得以实现
  • 27. 表1是1949—1952年中国社会总产值情况表(单位:亿元)。表中的变化( )

     

    1949

    1950

    1951

    1952

    社会总产值

    557

    683

    820

    1015

    农业

    326

    384

    420

    461

    工业

    140

    191

    264

    349

    建筑业

    4

    13

    24

    57

    运输业

    19

    19

    24

    35

    商业

    68

    76

    88

    113

    表1

    A .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确立 B . 表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 . 得益于过渡时期总路线 D . 有利于巩固新生的政权
  • 28. 1956年12月刘少奇在全国人大常委会上发言说:“有这么一点资本主义可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1957年4月周思来总理表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这表明当时我国( )
    A . 充分借鉴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 B . 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C . 努力探索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D . 三大改造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 29. 在1999年和2004年的宪法修改中,分别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宪法,使之成为国家指导思想。在2018年宪法修改中,又把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载入宪法。这些修改反映出( )
    A . 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科学性 B . 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不断调整 C . 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不断提高 D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 30. 图4是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从中可以推断的信息是( )

    图4

    A . 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B . 表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 C . 有利于我国国民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D . 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2小题,共40分。
  • 31. 考古成果和文献记录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诗经》《尚书》《史记》等文献中都有关于商的记录。近代以后疑古思潮兴起,古代文献的可靠性受到质疑,商代历史被打上了问号。直到甲骨文的发现、安阳殷墟的考古发掘,使商史摆脱了被史家怀疑的目光,步入信史行列。甲骨文内容大都为占卜辞,卜辞的内容十分广泛,透过它后人能窥得商代社会的全貌。近人王国维从甲骨卜辞中考证出的商王世系,与《史记·殷本纪》的记载基本一致,实现了当世文献与传世文献的二重印证。

    ——摘编自周靖、罗明《中外历史一百讲》

    材料二

    2016年对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的考古发掘圆满结束,其中出土了5200多枚竹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如《论语》《礼记》《诗经》等。还发现迄今为止最早的孔子画像。

    ——摘编自王子今《海昏侯墓园考古与西汉史的新知》

    材料三  

    2023年5月,国家文物局通过深海考古调查,在南海西北陆坡发现两处明代沉船,保存相对完好。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主要是景德镇窑的产品,推测是前往马六甲等贸易中转站的民间商船;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推测是从海外装载货物,返航中国的民间商船。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我国深海考古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新华社《相约千米深蓝 探秘海丝遗珍》

    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分别说明甲骨文和《史记》的史料类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2.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推测墓主人刘贺认可哪种思想?这可能与当时哪项政策相关?
    3. (3) 结合中国古代史所学知识,从材料三中任意提取一个信息,简要说明它的历史研究价值。(要求:明确写出所提取的信息,对其历史研究价值的说明要准确全面、言简意赅)
  • 3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主要报刊概况

    报刊名

    发行地

    创办者身份

    报刊内容

    《万国公报》

    上海

    美国传教士林乐知

    综合性时政刊物

    《字林沪报》

    上海

    英国人F.H.巴尔福

    上海租借公告、新闻、广告

    《华北捷报》(《字林西报》)

    上海

    英国侨民奚安门(Henry Shearman)

    英国快讯、商务情报、广告

    《申报》

    上海

    英商安纳斯脱∙美查(Ernest Major)

    商业性报纸,以外商广告为主

    《镜海丛报》

    澳门

    葡萄牙人弗朗西斯科∙费南迪(Francisco Fernandes)

    政治、经济、社会消息、革命党活动

    ——据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等整理

    材料二   

    甲午中日战争中,当清军俘虏和中国民众遭到屠杀时,国际社会听不到清政府的呼吁伸冤。媒体的沉默和政府的懦弱无力,让西方世界感觉清政府对日本行为的认同。西方社会只能听到日本一面之词,诱导国际舆论朝有利于日本的方向倾斜。西方舆论认为日本出兵是致力于朝鲜的国家独立,日本的国际公关取得了成功。

    ——摘编自宗泽亚《清日战争》

    材料三 

    1931年12月,《红色中华》报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首都瑞金创刊,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报。创刊号的《发刊词》清晰提出报社的工作主要有三项:第一,组织苏区广大工农劳苦群众积极参加苏维埃政权;第二,指导各级苏维埃实际工作;第三,揭破帝国主义、国民党军阀及一切反动派进攻革命、欺骗工农的阴谋,使工农劳苦群众懂得国际、国内形势与必要的斗争方法。 

    ——陈信凌著《江西苏区报刊研究》

    回答:

    1. (1)  根据材料一概括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报刊业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体现了怎样的时代背景?
    2. (2)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中清政府舆论战失败的原因
    3. (3)  根据材料三,指出《红色中华》报有什么办报理念?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积极意义。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