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初中历史 /备考专区
试卷结构: 课后作业 日常测验 标准考试
| 显示答案解析 | 全部加入试题篮 | 平行组卷 试卷细目表 发布测评 在线自测 试卷分析 收藏试卷 试卷分享
下载试卷 下载答题卡

广东省揭阳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更新时间:2024-05-13 浏览次数:1 类型: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将下列各小题唯一正确答案选出,并将其代号填涂在答题卡规定的区域中;每小题2分, 共 60分)
  • 1. 下图不同类型的工具,为距今约70万—20万年的北京人所制作。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 )

    A . 打制 B . 磨制 C . 烧制 D . 炼制
  • 2.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遗址发现多处稻谷、稻草的堆积层,层厚20—50厘米,最厚处超过1米,若折算成稻谷,可达12吨以上。这可用于印证河姆渡居民( )
    A . 已经从事农业生产 B . 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C . 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 开始推广牛耕技术
  • 3. 盘古、伏羲、女娲、炎帝、黄帝等形象不仅在各地汉族神话中非常多见,在许多少数民族神话中同样妇孺皆知。各民族神话中出现的伏羲、女娲,有的说二者是夫妻,有的说是兄妹,有的说是姐弟,有的说是母子或父女。这种现象( )
    A . 说明神话传说不具备史料价值 B . 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C . 可用于佐证神话人物真实存在 D . 表明早期各民族文化没有交流
  • 4. 图1和图2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两组相似度很高的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

    A . 中国文字发展成熟 B . 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C . 皇帝制度已经确立 D . 远古传说真实可信
  • 5. (2020·东营) 从黄帝、炎帝的古老传说中,我们可以获取的历史信息是(    )
    A . 北京人会使用火 B . 河姆渡人栽培水稻 C . 半坡人种植粟 D . 华夏族形成
  • 6. (2023·潍坊)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这描述了( )
    A . 禅让制 B . 分封制 C . 世袭制 D . 郡县制
  • 7. (2021·福建) 通过分封制度,“周人终于建立了一个拥有广袤领土的强大国家”,使西周王朝的统治触角伸向了遥远的地方。据此可知,分封制(   )
    A . 强化了诸侯权力 B . 扩大了统治范围 C . 加速了西周灭亡 D . 确立了君主专制
  • 8. (2022九上·吴江竞赛) 下列有助于研究西周灭亡原因的材料中,可信度最高的史料是(   )

    A.《诗经》

    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B.《吕氏春秋》

    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数击鼓,诸侯之兵数至而无寇。

    C.清华简(出土的战国楚简)

    记载了周幽王进攻申国,申侯联络戌族打败周王,西周灭亡,并没有“烽火戏诸侯”的故事。

    D.历史学家的观点

    举烽传警乃汉代备匈奴之事,非周代所能有。

    A . A B . B C . C D . D
  • 9. (2021七上·紫金期中) 文字的诞生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精神文明的重大成果。我国早在商朝时期便有了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商朝“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指(   )
    A . 甲骨文 B . 小篆 C . 隶书 D . 草书
  • 10. (2023·包头) 春秋战国时期,众多思想家关注和担忧社会发展方向,纷纷提出救世之策。各学派之间相互论辩,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这是当时( )
    A . 王室日渐衰微的表现 B . 诸侯争霸战争的结果 C . 政治经济变革的反映 D . 分封制度确立的影响
  • 11. (2023·锦州) 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够直接提高秦国军队战斗力的措施是( )
    A . 鼓励耕织 B . 奖励军功 C . 确立县制 D . 废除井田制
  • 12. (2023·广州)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工程建成后,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这有利于( )
    A . 齐桓公成为霸主 B . 商鞅推行新法 C . 秦完成统一大业 D . 夏朝巩固统治
  • 13. “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 . 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 . 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 . 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 . 著书立说, 宣扬儒家思想
  • 14. (2023七上·姑苏期中) 在陕西西安章台出土的秦朝地方官府向朝廷上奏文书时用的封泥(在捆绑简牍的绳端处封上粘土,上盖印章),其中有许多“上郡”“代郡”等郡名和“蓝田”“下邦”等县名。而《秦律》明确规定,地方有事奏请,须采用文书形式。据此可知秦统一全国后( )
    A . 诸侯受命管理土地和人民 B . 中央与地方组成政治联盟 C . 地方政府直接听命于朝廷 D . 修筑了贯通全国的道路
  • 15. 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 . 王室衰微的表现 B . 商鞅变法的背景 C . 秦灭六国的过程 D . 秦朝统一的意义
  • 16. (2023·山西) 汉文帝时,大臣贾谊上书建议“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大臣晁错提出“务民于农桑,薄赋敛”。这反映了他们主张(  )
    A . 以农为本 B . 戒奢从简 C . 兴修水利 D . 重农抑商
  • 17. (2023·青岛) 汉武帝一方面加强对商业和商人的管理,实行彻底的币制改革,集中货币发行权,禁止地方铸钱,统一货币;另一方面将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 . 使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发展 B . 使地方上的豪强地主发展起来 C . 使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得以提高 D . 使朝廷对社会的经济控制加强
  • 18. 《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讲到: “中国汉代,一支从长安出发的和平使团,开始打通东方通往西方的道路,完成了‘凿空之旅’。”与此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 张骞通西域 B . 班超经营西域 C . 甘英出使大秦 D . 班勇出使西域
  • 19. 位于广州的汉代南越王墓出土了一扁球形的银盒(如下图)。该银盒的工艺、造型和纹饰与汉代及以前的银器迥异,但在西亚波斯帝国时期的银器中却不难找到与之相似的标本。该银盒反映了当时( )

    A . 中央集权的加强 B . 中外交流的现象 C . 宦官专权的局面 D . 儒家学说的兴盛
  • 20. 舞剧《五星出东方》自2021年首演以来,受到观众热捧。该剧以新疆出土的东汉蜀锦护臂(图)为构想之源,运用舞蹈的艺术想象力,演绎了汉朝戍边将领在北方古城与少数民族首领的儿女从剑拔弩张到结下深厚情谊的动人故事,体现了艺术与历史的精妙结合。该舞剧( )

    A . 宣传普及了系统的古代历法知识 B . 准确复原了真实可靠的历史场景 C . 填补了新疆出土文物研究的空白 D . 艺术表现了边疆民族交融的历史
  • 21. (2020七上·德庆月考) 东汉梁太后之兄梁冀独揽朝政20余年。梁冀一门“前后七封候,三皇后,六贵人,二大将军……其余卿、将、尹、校五十七人”,宗室姻亲充斥朝廷和郡县。这说明当时(    )
    A . 官僚机构臃肿 B . 宦官把持朝政  C . 豪强地主横行 D . 外戚势力膨胀
  • 22. (2023·泸州) 西汉司马迁撰写的《史记》,内容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涉及社会的各方面,不虚美,不隐恶,真实、生动地再现两千五百年的历史,被誉为“实录”。这反映出司马迁(   )
    A . 守卫国家的爱国情怀 B . 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C . 秉笔直书的史家素养 D . 个性浪漫的创作风格
  • 23. 辛弃疾所作《南乡子》中有一名句:“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里“曹”的主要贡献是( )
    A . 完成了北方统一 B . 结束了州郡割据的局面 C . 改善了民族关系 D . 加强了大陆与台湾联系
  • 24. 《后汉书孝献帝纪》中记载了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一次战役: “曹操以舟师伐孙权,权将周瑜败于乌林、赤壁。”该战役( )
    A . 发生于公元2 世纪初 B . 导致前秦统治土崩瓦解 C .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D . 实现了长江以北地区统一
  • 25. 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

    A .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D .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 26. (2022·张家界)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该诗是唐朝诗人韦庄对曾为“六朝”(吴、东晋、宋、齐、梁、陈)古都的感慨。该古都是今天的(    )
    A . 北京 B . 西安 C . 洛阳 D . 南京
  • 27. (2021·广东) 东晋初期,大量避乱南迁的北方贵族定居浙东,他们主要参与制造业、商业和运输业等经济活动,很少涉足大土地农业经营。这表明北方贵族(   )
    A . 缺乏生产工具和技术 B . 可支配的劳动力不足 C . 难以获得广阔的田地 D . 排斥南方的本地贵族
  • 28. 下图文材料说明( )

    A .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B . 文学艺术繁荣发展 C . 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D . 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 29. (2022·广安)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以汉服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汉姓,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联姻等。这些措施( )
    A . 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B . 促进了民族交融 C . 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D . 加强了社会经济控制
  • 30. (2022·海南) 《齐民要术》一书综合整理了西周以来的农艺科学文献,记录了当时农艺的实践经验,涵盖了农、林、牧、副、渔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可知,这部书(    )
    A . 图文并茂,艺术水平高 B . 语言生动,可读性强 C . 家喻户晓,传播范围广 D . 内容丰富,综合性强
二、综合题(31题12分,32题14分,33题14分, 共 40分)
  • 3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各诸侯国的权力直接来自于周天子的授予。周天子与诸侯间形成的是一种较为固定的君臣统属关系。诸侯国在建立之后,在分封的土地上建立起了与西周王畿相同的文化和政治制度,实际上扩大了周文化的影响,使得人们逐渐形成了趋同的文化和政治观念,并在相近的观念下逐渐产生了对周王室的认同感,实际上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打下了一定基础。

    ——摘编自冯丽珍《高中历史教学中西周宗法制与分封制相关内容探析》

    材料二:下面是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图片和文献史料。

    图片史料

    文献史料

    “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

    ——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材料三:周朝建立后,以血脉等亲疏关系为纽带,分封了数量庞大的诸侯国,在周礼和周文化的长期浸润下,形成了以周人为核心的华夏族雏形。来自东夷部落的秦人先祖,在发展过程中空间受到挤压,迁往西陲之地,与西戎各部落经过长期的冲突、交流、融合,新的秦人逐渐形成。秦人在崛起的过程中,逐渐融入到夏、商、周以来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华夏族,同时还不断吸收了四周戎狄部族,扩大了华夏族的范围。春秋战国以降,周天子式微,诸侯征战不断,客观上加强了各诸侯国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刘再营《周人、秦人与早期华夏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

    1.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西周分封制的进步性予以评析。
    2. (2)  材料二中蕴含了哪些时代信息?
    3. (3)  根据材料三,概括先秦时期民族交融的原因。
  • 32. 悬泉置是汉代东西交通路线上规格最高的邮驿机构之一,其遗址是我们认识汉代制度与丝绸之路的宝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悬泉置遗址位于今甘肃敦煌市,始设于汉武帝时期,在汉代存续了 200多年。从悬泉置出土的汉简文书有25000余枚,内容有皇帝诏书、国家法律、行政文献、驿站文书档案和工作记录等,以文字的形式再现着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上传下达的生动图景。

    材料三:悬泉置遗址现已发掘出土的各类遗物达17650多件,包括大量简牍及货币、兵器、农具、猎具、丝绸服饰、谷物粮食、石砚毛笔等。悬泉汉简上还记录了一些“舶来品”,譬如有来自西亚的提花亚麻布、黄玉、珊瑚、苏合香、乳香、玻璃器皿、金银盘、葡萄酒等。

    —摘编自葛承雍《敦煌悬泉汉简反映的丝绸之路再认识》

    1. (1) 请指出材料一中出土文物蕴含的史料价值。(不能与示例角度重复)

      示例:汉简保存完好,可作为学者研究汉代简牍文书制度、木简编连方式的第一手史料。

    2. (2) 根据材料二,指出悬泉置遗址能否反映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的史实,请说明理由。
    3. (3) 请从以上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述。
  • 33. 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围绕“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开展了探究活动。

    1. (1)  说明搜集上述材料对于研究该主题的意义。
    2. (2) 若要进一步研究这一主题,还应该再搜集哪些类型的史料?请说明理由。
    3. (3) 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措施,并说明评价历史问题应该坚持的原则。

微信扫码预览、分享更方便

试卷信息